銀行理財子公司布局加速,熱潮背后有何挑戰?
【EFEC導讀】自今年6月份首批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后,目前包括6家國有大行、3家股份制銀行、1家城商行共1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年底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正在“加速”。

12月25日,寧波銀行全資理財子公司寧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寧波揭牌,成為國內首家正式開業運營的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12月19日,興銀理財宣布在福州正式開業。開業當天,南京銀行宣布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12月20日,江蘇銀行緊隨其后獲得理財子公司籌建批文。值得注意的是,同日,銀保監會還批復了首家合資理財公司的設立申請。
一時之間,銀行業理財子公司動作不斷,新的風向顯現。
按目前趨勢,數量眾多的城商行有望成為下一階段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主力。
今年7月,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在中國財富論壇上表示,銀保監會按照“成熟一家、批準一家”的原則,有序批設理財子公司。城市商業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設立工作已開始起步。當月月初,杭州銀行和寧波銀行理財子公司先后獲得銀保監會批準籌建。如今,時隔不到半年,兩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同時獲批開業。
從國際經驗來看,銀行自營業務與資管業務分離是通行做法。此前,監管層相繼批準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設立資管子公司,商業銀行成立子公司對接理財業務順理成章。
此外,由于我國銀行理財行業長期存在剛性兌付以及資金池運作等方式,在消費者教育以及風險提示等方面存在缺失。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將有助于進一步梳理銀行資管業務,重新定位理財業務與銀行傳統業務的關系。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殷劍峰認為,將銀行理財業務從現有體系內剝離,可有效避免銀行理財業務風險傳導至整個銀行體系,在風險隔離的同時,促進理財業務回歸資管業務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另外,與外資合資設立理財子公司,將與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進展同步,成為銀行業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新模式。
今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公布了11條最新的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其中有兩條與理財市場相關:一是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二是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日前,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是落實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引進國際先進金融機構在運營理念、資產組合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經驗,同時發揮中方股東在渠道、客戶等方面優勢,進一步豐富資管市場的主體和產品,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需求。據透露,目前,還有其他國際資管機構在和銀行理財子公司進行協商,設立外資控股的理財子公司。
殷劍峰認為,可以預期的是,引進在財富管理等方面具有專長和國際影響力的外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銀行理財子公司,有利于引入國際上資產管理行業先進成熟的投資理念、經營策略、激勵機制和合規風控體系,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激發市場競爭活力,促進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但在新的行業格局之下,無論對于銀行全資理財子公司,抑或合資理財子公司,面對行業轉型,都需要面對一些新的挑戰。
1.理財子公司需破除銀行固有思維,適應新的競爭格局。
就行業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大多由銀行資管部門劃轉成立,欠缺獨立化、市場化的經驗,如何在新的競爭環境中適應和立足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首要問題。
招銀理財董事長劉輝日前表示,銀行內設部門作為理財業務的開展主體,難以突破銀行本體的信貸文化;理財子公司要履行代客理財的受托職責,構筑作為投資機構的投資文化,強調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相應地,經營模式和決策流程也面臨巨大的重塑壓力。
一種說法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實質是銀行理財從“買方”身份變為“賣方”。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恒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近日在一份報告提到,理財業務過去作為總行的資產管理部門,負責對全行個人業務、公司業務、同業業務、投資銀行業務、運營管理等前中后臺業務部門資源的整合,是買方部門。理財業務公司化運營后,理財子公司與母行之間將會以更市場化的方式展開合作,母行對其保護力度減弱,逐步演變為賣方部門。這一問題背后,涉及到銀行理財子公司在運營上的思維轉換。
劉輝認為,雖然各行銀行理財業務基本完成了獨立運作,但畢竟作為銀行內設部門,倚靠銀行風險管理、組織運作等體系,與公司化運作尚有本質差別,理財子公司要實現業務剝離、獨立運營、自負盈虧,必須開展全方位的準備工作,包括補充人力資源、調整組織架構、完善制度流程、提升管理精細度、搭建公司治理結構等。此外,作為獨立法人部門,理財子公司既與表內業務隔離又保持戰略協同,利益分配機制、責權利關系如何設計都需要仔細斟酌。
就城商行等中小銀行而言,首先需要解決資本壓力。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理財子公司資本金需一次性繳齊且不低于10億元,此外,由于凈值型產品對產品研發、管理和銷售的要求相比銀行理財產品更高,這也構成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障礙。如果成立理財子公司,中小銀行不僅需要強化資本厚度,還更加注重產品創新與服務,避免在行業轉型與競爭中被邊緣化。
2.行業轉型需平穩推進,投研、風控是理財子公司命門。
隨著近兩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落地,打破剛性兌付、產品凈值化已經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按照此前的要求,保本型理財產品將在2020年底前逐步退出市場,凈值型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理財未來的發展方向。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是24.3萬億元,運行總體平穩,產品結構持續優化。符合新規方向的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理財子公司的成立過程中,銀行仍有大量工作需要推進。
由于當前銀行業仍有大量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銀行業在理財業務的存量處置過程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市場上不斷傳出關于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過渡期將延長的消息。日前,銀保監會在通氣會上表示,已經注意到相關問題,正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是否對相關政策進行小幅、適度調整。
有資深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憑借其與母公司的關系,擁有較為穩定的客戶群,但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向凈值化轉型,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將加大,產品凈值波動性也必將大于目前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目前的客戶對凈值化產品的接受程度尚待檢驗。
該人士指出,由于上市股權資產價格波動性較大,可以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將主要布局固定收益類產品。因此,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能否吸納穩定客戶群和保證負債端穩定,將考驗銀行理財子公司資產端尤其是對固收類產品的投研、風控能力。
殷劍峰指出,面對轉型,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早做準備:一方面加強投研能力,設計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投資者的宣傳教育及風險提示,做好新老產品的平穩交替。此外,無論在資金端還是資產端,智能投顧、智能獲客以及智能風控的應用意義重大,理財子公司業務要突出重圍,必須重視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創新 區塊鏈應用 物流金融
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創新 區塊鏈應用 物流金融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業內首設金融科技辦公室 招行大改信息技術架構
下一篇: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四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