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亟需構建高質量供應鏈金融生態圈
在國內“雙規制”經濟改革政策環境下,很多機構在從事供應鏈金融時很多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近期,山東、深圳、重慶等多地出臺政策支持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這是否意味著,國內供應鏈金融將迎來發展“快車道”?此外,地方政府不斷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對于“穩鏈、補鏈、強鏈”、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哪些積極作用?
針對以上問題,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記者采訪到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華。

01
供應鏈金融落入了一種窠臼
現如今,國內的金融體系呈現三個非常突出的特征,即“規模大、管制多、監管弱”。因此,這變相使得國內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矛盾變得異常尖銳。
“強化監管體系的確非常重要,否則實踐創新都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本質性問題。”宋華向記者表示,監管的核心就是對假借供應鏈金融,虛構貿易套取資金的行為進行規制。近年來,多個暴雷事件,是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目牟取非法收益造成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強化金融監管是非常必要的。
這幾年,隨著普惠金融發展,加之通過數字金融的加持,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得到了很大緩解。但是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仍然面臨著較大挑戰,這其中物流行業融資難也是非常明顯。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宋華認為,既有物流企業自身的問題,也有金融端以及行業發展的問題。
首先,從物流企業的角度看,大多數物流企業仍然在從事著簡單物流作業,沒有能夠真正提升自身競爭力,沒有能夠向一體化供應鏈方向拓展。
一方面物流中的“流”的特點沒有能夠實現,即將不同物流環節、物流活動和物流作業有機地關聯起來。
另一方面,沒有站在客戶的角度,幫助優化物流分銷、加速周轉,這就造成了這類企業增值率不高,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較小,再加上經營的不規范、財務數據的缺失,造成金融機構怕貸惜貸。
其次,從金融端看,此前幾年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落入了一種窠臼,即大多圍繞應收應付等債權債務等展開,特別是基于應付的信用流轉成為了供應鏈金融的標配產品,而圍繞倉單、存貨等要素的供應鏈金融并沒有真正被激活。
這是因為在于信用流轉相對的“簡單”而“粗暴”,容易操作;存貨、倉單融資涉及到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標準化建立,同時又需要多方協同配合,費時費力。而后者往往是物流行業開展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形態。
第三,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目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主體信用,特別是依賴于核心企業的支持,而226號文中提到的數字信用也沒有真正形成。
近年來,網絡貨運平臺的建設如火如荼,但是物流的數字化不僅僅是網絡貨運平臺,而是涉及到整個物流活動的物理數字化、單證數字化、行為數字化以及物流業務關系網絡的數字化,這一綜合性的數字化建設沒有達成,供應鏈金融就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突破。
02
“穩鏈、補鏈、強鏈”的作用具有差異性
“穩鏈、補鏈、強鏈”是當前我國產業運行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這三點反映了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不同層級。因而,宋華認為,供應鏈金融對其的作用具有差異性。
就“穩鏈”而言,其內涵是保障現有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行,不至于因為各類內外部因素的沖擊而斷裂。
因此,穩鏈的核心在于保障產業鏈中各主體能夠穩定持續運營,這其中資金流顯然是穩鏈的關鍵維度之一,供應鏈金融首先通過有效地服務于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優化現金流,從而有助于上下游企業能夠持續經營,穩定了產業運行。
特別是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運營的各個環節所展開的金融活動,諸如采購融資、信用融資、訂單融資等等不僅保證了作業活動資金,而且也通過資金融通幫助企業穩定了供應源以及銷售渠道,有利于產業的穩定。
此外,供應鏈金融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供應鏈中的風險進行更精準的評估和管理,從而降低不確定性,保障產業鏈的穩定性。
就“補鏈”而言,其內涵是彌補供應鏈中的短板,讓更多有能力的企業協同發展,共同強化薄弱環節。這需要讓更多的企業加入,特別是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發展。
而這類企業在創業或發展初期,缺乏足夠的資金,也沒有較長的經營歷史和業績作為信貸評估的基礎。
因此,這就需要通過供應鏈金融支持這類企業補強薄弱環節,開展技術創新。
在這一背景下,供應鏈金融就需要拓展其廣度和深度,一方面如何將投資、信貸、保險等各類金融產品結合起來,共同推動創新性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對這些企業的金融支持,需要政(政府)企(供應鏈企業)銀(金融機構)技(金融科技)四方合作,共同營造科創供應鏈金融的良好環境。
就“強鏈”而言,其內涵是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供應鏈金融的作用不僅僅是解決企業的資金問題,而且鍛造更為良好的金融環境為產業發展助力。
諸如供應鏈金融可以促進國際合作,支持我國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的布局,通過融資和合作,加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話語權。
與此同時,也需要看到,供應鏈金融千景千案,不同產業場景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不一而足。
就近期多地出臺政策支持發展供應鏈金融的現象,宋華認為,這些政策能否落地,關鍵要做好三個方面:
一是需要打造政企銀技四方協同的服務平臺,建立跨越單個體系的綜合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非常必要。
二是立足當地的產業特點和產業集群,針對性的提供多種服務和多種金融資源,包括金融機構的融資配套、優惠利率、融資擔保、金融創新等措施。
三是推動和完善數字基建,為供應鏈金融創造良好的環境,這包括供應鏈數字化建設、數字治理體系的建設。同時,推動各方創新供應鏈金融,如跨境物流金融支持、供應鏈綠色金融支持等。
03
有效的數字信用是關鍵
從目前物流產業的發展態勢看,一體化供應鏈是物流企業發展的方向,就是能為客戶提供端對端全程供應鏈物流設計、運營和管理服務,從而為客戶降低供應鏈所有權成本,創造發展增值機會。具體著力點主要在三個層面上:
一是健全和完善物流網絡資源的配置,幫助客戶產業優化物流資源和能力。
二是助力數字化服務,通過數字中臺建設,幫助客戶產業收集、清洗、整合物流鏈、交易鏈的數據,搭建數字治理平臺,支撐業務決策和業務孿生分析。
三是提供健全的供應鏈計劃服務管理,包括倉網規劃、銷售預測與需求計劃、庫存優化、供應計劃和智能補貨、物流控制塔以及供應鏈金融服務等。
根據統計,國內一體化供應鏈的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的2萬億元增加到2025年的3.2萬億元,市場空間大,驅動因素明顯。
宋華表示,為了迎合物流產業這一發展趨勢,構建高質量供應鏈金融生態圈,需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構建多層次融資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滿足不同企業規模和融資需求。
二是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智能化的風險評估模型,提高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能力,減少信用風險。
三是建立供應鏈金融生態平臺,實現金融機構、物流企業和技術提供商的有機連接,實現信息共享和融資合作,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四是針對一體化供應鏈的不同融資需求,開發創新金融產品,如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融資、供應鏈衍生品等,滿足不同環節的特定需求。
對于處于轉型發展期的供應鏈金融,宋華建議,“近期,需要對信用流轉加以規范管理,特別是在開立的期限、壟斷性貼現、憑證背書流轉、費用收取等方面需要盡快出臺規范措施。”
事實上,供應鏈金融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數字信用的建立。目前,越來越多地金融機構,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對產業供應鏈實時、透明、穿透、可溯化的管理,以消除單純依賴人力監控管理,帶來的諸多風險和機會主義問題。
需要看到的是,數字信用的建立,不僅僅涉及到技術的部署和應用,而是如何契合產業建立相適應的數字治理機制,同時作為數字服務方,需要深入到產業供應鏈運營中,借助于切實的運營服務提供數字技術的解決方案。
“兩腳不淌泥的科技公司無法真正滲透到供應鏈金融中。”宋華強調。(本文刊發于《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2023年第17期)
文章來源: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作者:楊云飛,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第69講:中農網副總裁李琛:產業+互聯網+金融科技
下一篇:微眾銀行產業金融部副總張中科:數字化企業金融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