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fhykv"></bdo>

    <track id="fhykv"><span id="fhykv"><td id="fhykv"></td></span></track><bdo id="fhykv"><optgroup id="fhykv"><dd id="fhykv"></dd></optgroup></bdo>
    <track id="fhykv"></track>

        <track id="fhykv"><div id="fhykv"></div></track>
        1. <bdo id="fhykv"><dfn id="fhykv"></dfn></bdo>
            1. <bdo id="fhykv"><dfn id="fhykv"></dfn></bdo>

              顧建綱: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與理財市場展望

              【EFEC導讀】隨著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獲準籌建,2019年也將成為理財子公司發展的元年,整個資產管理行業也必將迎來更加統一、規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顧建綱: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與理財市場展望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日益增長和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國內資產管理行業經歷了一段快速增長的歷史時期。資產管理行業在居民財富保值增值和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資金空轉、規避監管的現象。針對行業發展暴露的問題,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系列監管政策出臺,拉開了國內資管業務統一監管的大幕,資管行業正式跨入以正本清源、防控風險、轉型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新時代。隨著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獲準籌建,2019年也將成為理財子公司發展的元年,整個資產管理行業也必將迎來更加統一、規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銀行理財發展歷程回顧 
               
                      從2002年我國商業銀行發行第一款理財產品起至今,銀行理財共經歷了十七年的發展歷程,以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為分水嶺,銀行理財大致可劃分為前后兩個發展時期。 
               
                      銀行理財1.0時期 
               
                      2002?2005年:試水起步階段。2002年國內商業銀行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率先發力,推出美元結構性存款業務,這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銀行理財 產品。2004年,國內商業銀行發行了第一只面向個人客戶的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在銀行理財起步階段,理財產品的設計和品種主要借鑒了海外市場較為流行的結構性存款。
               
                      2005?2007年:積極探索階段。2005年9月和10月,原銀監會頒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搭建起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監管框架,明確了銀行理財的定義和委托代理關系,確定了理財產品的分類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并設定了5萬元的“起購門檻”,這也成為此后十年間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規范標準。該階段的業務模式方面,銀行理財與信托等的同業機構合作逐漸興起,產品種類和投資范圍日益豐富,除個人理財之外對公理財業務也開始發展。 
               
                      2008?2013年:快速發展階段。受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金融脫媒趨勢逐步深化、傳統銀行業務經營轉型、以及社會理財需求旺盛的影響,銀行理財在這個階段實現了全面騰飛。經歷了2009年經濟刺激政策之后,銀行表內信貸受央行“差別準備金率”“限貸令”的影響和限制,而表外理財則成為傳統信貸的有益補充。由于銀行理財非標業務不僅收益穩定,同時和傳統的表內信貸業務具有可替代的優勢,因此“銀信合作”模式下的非標業務快速發展。針對理財業務的發展變化情況,監管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對銀行理財業務的投資運作、風險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在這一階段,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運行模式轉向“資金池—資產池”模式。這一模式有其組合管理、分散風險、留存收益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運作不透明、產品隱性剛兌、風險揭示不足的問題,異化或扭曲了理財業務應有的信托法律體系。 
               
                      2014?2017年:轉型規范階段。銀行理財規模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一定風險,在這期間,監管逐步開展的“理財管理計劃”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為“凈值化產品”打下基礎,推動打破“隱性擔保”與“剛性兌付”。2015年銀行同業理財快速擴張,同業杠桿規模也大幅提升,但部分表外理財業務缺少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實際上由銀行自身承擔,難以體現“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資管業務本源,而2016年末債券市場的回調和流動性的收緊也進一步放大了上述風險。針對理財業務暴露的問題,2017年初原銀監會開展“三三四十”檢查,同時2017年底資管新規的征求意見稿也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銀行理財規范轉型勢在必行。 
               
                      銀行理財2.0時期 
               
                      2018年4月27日,一行兩會一局聯合發布了資管新規,是針對整個資管市場的綱領性文件,其根本目的是推動資管業務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本源。資管新規按照資管產品的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對同類資管業務做出一致性規定,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監管套利空間,為資管業務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在破剛兌、禁錯配、除嵌套、降杠桿、控分級、提門檻等多個方面對資管業務進行了規范。 
               
                      資管新規發布后,銀保監會陸續發布銀行理財相關的監管細則。2018年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公布實施《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適用于銀行尚未通過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的情形。2018年12月2日又頒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截至2019年4月底,已有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招商、光大7家理財子公司獲準籌建。 
               
                      2019年將有數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作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的元年,將開啟中國資管行業全新的市場格局。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有助于強化資管業務的交易主體地位,完善業務組織架構,實現風險管控和風險隔離,拓寬銀行理財業務的邊界。擁有法人身份就代表著理財子公司具有經營上的獨立性,從根本上解決銀行理財開戶資質和多層嵌套的問題。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及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加速,中國資管行業的市場格局將發生大的變化,從而加速資管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進而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銀行理財市場發展現狀與展望
               
                      2018年理財市場新形勢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2018年理財市場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銀行非保本理財的存續規模為22.04萬億元,相較2017年末的22.17萬億略有下降。但考慮到結構性存款規模2018年末大幅增長至9.62萬億元,因此整個廣義理財的規模在2018年仍是增加的。在2017年“三三四十”專項整治后,同業理財規模有了明顯下降。截至2018年底,同業理財產品余額為1.22萬億元(占產品存續余額的3.8%),這一數字自2016年12月的高點5.99萬億元(占產品存續余額的20.61%)已下降了4.77萬億元,回落到2015年上半年之前的水平,金融空轉和同業加杠桿得到顯著改善。
               
                      從產品端來看,根據新規的相關要求,商業銀行發行封閉式理財的產品期限不得少于90天,因此2018年銀行理財在產品設計方面發生了明顯變化。全年新發行的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平均加權期限為161天,比2017年增加了約20天。新發行3個月(含以下)的封閉式產品募集資金規模為5.21萬億元,同比降低了58.75%。
               
                      從投資端來看,非保本理財投資端呈現風險偏好抬升的特征。其中,信用債、權益類、非標資產占非保本理財投資余額的比例有所上升,信用債配置占比從2017年的34.08%上升至45.06%,權益類資產從2017年的9.47%小幅提高至9.92%,非標資產從2017年的16.22%上升至17.23%。而現金及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類占比則出現大幅下降,其中現金及銀行存款從2017年的13.91%降至5.75%,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也從2017年的9%降至6.59%。
               
                      總體來看,2018年理財市場整體過渡較為平穩,但考慮到2020年過渡期結束前老產品整改消化的壓力猶存,同時新產品則要求理財子公司從估值體系、系統建設、投資能力等多方面進行提升,因此從短期來看行業整體規模的增長幅度可能相對有限。
               
                      銀行理財子公司展望
               
                      從長期來看,隨著居民財富的不斷增長、資管行業的轉型升級,中國未來的資管市場規模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發達國家資管行業規模一般也可達到GDP規模的2?3倍。對標海外銀行系資管機構可以發現,我國的銀行理財去除交叉投資、多層嵌套后的真實規模不是發展過度,而是發展不足。“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等國家重大戰略規劃的落地,以及樓市調控下居民財富的金融資產再配置需求和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制度建設的加快,均需要大規模理財資金的支持和資管服務的對接,新時期銀行理財的市場和投資空間巨大。
               
                      站在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元年這一歷史時點來看,如何有效實現監管新規下的經營模式轉型,將成為理財子公司設立初期成功的關鍵所在。國際銀行系資管公司的發展經驗表明,成功的資管公司較為注重構建自身的經營模式與核心競爭力。例如,摩根大通定位于以產品全覆蓋為特色的全能型資管;瑞銀集團定位于以財富管理業務為核心的綜合性金融集團;紐約梅隆通過并購多家精品資管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精品店”經營模式。為此,國內銀行理財子公司需從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并結合母行資源稟賦優勢,找準定位、特色經營,實行差異化策略,強化綜合競爭實力。
               
                      與此同時,中央提出了“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要求,強調要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市場結構,凸顯出金融業的國家戰略定位,這對競爭實力強的資管機構來說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結合監管要求及國內外資管市場的發展特點,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未來轉型發展中需要考慮行業發展的九大趨勢:
               
                      一是監管統一化。在統一監管形勢下,監管套利將逐步消除,以往監管差異帶來的業務差異或業務優勢將不復存在。資管各子業態應進行差異化的戰略定位,突出各自的比較優勢,構建高效金融生態。銀行理財需要重新梳理自身的戰略定位,把握自身核心優勢,通過發揮比較優勢來開展同業競爭與業務合作。
               
                      二是客戶機構化。海外資管市場的機構客戶總體占比較高,其中養老金客戶占比較大。從國際經驗來看,資管業務機構客戶占比約為60%左右,而目前國內只有40%,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19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以及企業年金、養老金的入市,投資者機構化將是理財子公司需要把握的重要趨勢。
               
                      三是營銷網絡化。在金融脫媒的趨勢背景下,銀行理財已成為銀行集團內增強客戶粘性、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業務板塊。銀行理財在持續優化傳統銀行網點和柜臺優勢的基礎上,強化線上線下的渠道互動,針對不同客戶全方位借助互聯網、移動終端、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渠道和技術手段,在傳統與新興介質的互動和補充中進行客戶營銷。因此理財子公司需繼續通過改善基礎平臺建設、APP功能優化等逐步加強直銷渠道的流量和競爭力。
               
                      四是產品凈值化。作為資管新規的要求,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也是未來產品體系轉型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銀行理財需要逐漸搭建資產估值、信息披露、風險監控等核算和運行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夯實產品凈值化管理基礎,搭建完善的凈值化產品體系,針對不同客群分步驟推出完整的凈值型產品體系。
               
                      五是投資多元化。未來客戶的理財需求將日漸多元化,這就要求理財子公司搭建更為完善的投資體系。同時,資管新規也為理財資金的多元化資產配置打開了通道,不斷成熟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將為商業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理財子公司的公募產品也可以直接參與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
               
                      六是分工專業化。資管新規實施后,以公司法人實體的形式開展銀行理財業務與總行資管部的模式有明顯差別,這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各業務崗位的專業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鑒國際領先資管機構的先進經驗,理財子公司需進一步加強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優化產品運作流程、提升專業化分工能力。
               
                      七是業務國際化。從海外經驗來看,全球許多成功的資管機構在海外市場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通常較高。目前國內資管機構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相對較低,與全球其他成熟的資管機構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在當前中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境內資金的全球配置和海外資金的國內配置需求逐年上升,海外業務逐漸成為銀行理財利潤增長的藍海。 
                      
                      八是金融科技化。銀行理財可以發揮大數據在客戶分層和需求分析中的應用,用數據來精確反映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區域的客戶需求,實現精準分析和持續營銷。同時銀行理財要借助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行為刻畫等技術,大力發展智能投顧業務,不斷提升風險識別能力。 
               
                      九是機構公司化。2019年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的元年,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成立,將逐漸改變中國資管市場原有的市場格局,整個資管行業將呈現出全新的競爭與合作發展態勢。監管部門對各類金融機構賦予資管業務平等的市場準入資格,體現出所有資管機構公平競爭原則,這對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019年5月22日,銀保監會批準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成為市場上第一批獲準開業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將以“國內第一、國際一流”為奮斗目標,通過打造工行大資管業務的“核心平臺”和“旗艦品牌”,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服務抓住市場新機遇,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同時,在總行保留資管部的基礎上,工銀理財也將深入研究與母行的協同機制,充分發揮出“1+1>2”的協同效應,重點理順與母行在渠道銷售、產品布局、項目推薦、風險管控、系統運營、考核評價、區域理財以及境外發展等方面的協同關系。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理財子公司將繼續扎實推進合格投資者銷售體系、產品體系、投研體系、風控體系、運行估值體系和組織架構體系等“六大體系”的建設。在全面推動業務轉型升級的同時,通過參與債券市場、資本市場和非標項目投資等方式,對接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不斷提高理財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在銀行理財轉型發展新時期,中國工商銀行和理財子公司將繼續發揮國有大行與行業龍頭的擔當引領作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積極參與金融高水平雙向發展,為我國資管行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和提升國際競爭實力貢獻應有的力量。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叁點:加盟制快遞為何能勝出?
              下一篇:5G?智能銀行,探索未來銀行發展新趨勢


              相關文章

              2023(第五屆)產業鏈供應鏈數字經濟大會…

              10月19日,北京

              撥打
              <bdo id="fhykv"></bdo>

                <track id="fhykv"><span id="fhykv"><td id="fhykv"></td></span></track><bdo id="fhykv"><optgroup id="fhykv"><dd id="fhykv"></dd></optgroup></bdo>
                <track id="fhykv"></track>

                    <track id="fhykv"><div id="fhykv"></div></track>
                    1. <bdo id="fhykv"><dfn id="fhykv"></dfn></bdo>
                        1. <bdo id="fhykv"><dfn id="fhykv"></dfn></bdo>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