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一年考:投研能力短板待補 下半年或加碼權益類投資
【EFEC導讀】數據顯示,部分理財子公司在2019年已實現盈利,就目前理財子公司已發行的產品來看,大部分是固收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占比較低。“加強投研能力,打造投研生態圈”或是理財子公司下一步發力的重點之一。

距離2019年6月國內第一家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深圳正式開業,已經一年余。
一年時間里,理財子公司發展如何?目前已有14家理財子公司開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增霆看來,在新設立和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肩負過去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的重任,它們的后續表現對于資管行業轉型意義重大。
有理財子公司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從原有的銀行資產管理部,到單獨成立子公司后,轉型難度既表現在存量業務的處置上,也體現在新業務的轉型過程中,其中人手不足、投研能力弱是明顯的短板。
數據顯示,部分理財子公司在2019年已實現盈利,就目前理財子公司已發行的產品來看,大部分是固收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占比較低。“加強投研能力,打造投研生態圈”或是理財子公司下一步發力的重點之一。
成立14家 行業轉型進度約50%
截至目前,已有1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其中包括六家國有大行,光大招商、興業、中信四家股份行及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徽商銀行三家城商行和重慶農商行的理財子公司。
據中國理財網統計,截至7月10日,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興銀理財、光大理財、中郵理財、招銀理財、杭銀理財、寧銀理財和徽銀理財等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共發行產品1274只。其中工銀理財發行的產品總數最多,達493只。其次為建信理財,共發行產品234只。
對于銀行理財的市場整體情況,7月16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下稱報告)顯示,2019年年末,非保本理財產品達4.73萬只,存續余額23.40萬億元,同比增長6.15%。2019年,凈值型產品累計募集資金50.96萬億元,同比增長67.49%。2019年年末,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10.13萬億元,同比增加4.12萬億元,增長68.61%。
從報告來看,截至到2019年底,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占比43.3%。而到2020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全國人大第十一、十二屆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近日建議資管新規延期兩年,“到2019年底凈值型的產品是占43%,現在2020年又過半了,可能是到50%左右。還有半年的時間,壓縮50%的產品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們就提出來,能夠延長兩年。就是說從2019年底43%的凈值產品量,還剩下57%,57%的老產品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平均每一年20%的速度去消化,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總體處置壓力還是較大。”有理財子公司投資經理告訴記者。在其看來,轉型難度既表現在存量業務的處置上,也體現在新業務的轉型過程中,新業務也受到原先存量業務的進度影響,其中人手不足、投研能力弱是明顯的短板。
理財子公司成立后,在部門設置上劃分了不同的職能部門。在人員設置上,既有從原銀行資產管理部及其他部門遷移過來的同事,也有社會化招聘途徑。“理財子公司成立后,需要承接原來規模比較大的資管業務,現在人手不夠,顯得比較被動。”該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經理表示,目前其所在子公司已啟動了母行理財產品的遷移工作,而且,與之前銀行理財的管理方式不同,理財子公司單獨運行后,對產品的管理要求也更嚴格,比如以前同質化的理財產品不能發;另外,監管對于類現金管理類產品和非標等出臺的配套規則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整改。
在2019年成立的幾家理財子公司還是實現了盈利。據銀行公布的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工銀理財總資產163.97億元,凈資產163.3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3.3億元;農銀理財凈利潤2.96億元;建信理財凈利潤0.6億元;交銀理財實現凈利潤8911.54萬元;光大理財實現凈利潤370萬元。
今年6月18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近期擬推出六項舉措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其中包括“增加新的機構投資者,批設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允許境外專業機構發起設立控股理財公司。”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批設速度或明顯加快。光大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預計,到2020年底獲批開業(含正式開業)的理財子公司總數或接近30家,未來新開業理財子公司將主要以股份行和頭部城商行為主。
固收類占主導 探索權益類投資
從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端來看,發行的產品主要是期限短、流動性好、凈值相對穩健的現金管理類和固定收益類產品。普益標準研顯示,截至7月6日,從已經開業的13家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情況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占比77%,混合類產品占比19%,權益類產品占比僅為4%。
資管新規出臺后,理財子公司的公募產品允許直接投資股票。銀行理財資金何時進入A股似乎成為市場翹首期盼的事情。
對于目前理財子公司資金進入股市的投資比例,有理財子公司研究人士表示,“個人初步了解到,基本上大家的比例是在2%到5%之間,按平均1萬億的規模,大概在200億到500億左右的規模。“由于目前銀行理財資金不能在證券交易所直接開戶,只得通過配置公募基金或者通過間接委托管理的方式進入到股市。可能目前還是采取FOF、MOM、公募基金投資的形式,或者專戶管理的形式。”上述研究人士表示。
據中國理財網統計,截至7月9日,銀行理財子公司登記的理財產品共計1280只,其中權益類產品僅為2只,分別為“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理財產品”、光大理財“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
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提到的近期擬推出六項舉措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其中也包括加大權益類資管產品發行力度,支持理財子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等。
中郵理財副總經理劉麗娜近日表示,在期限錯配打破、非標受限的背景下,權益類資產成為理財產品提升收益彈性、覆蓋客戶多樣需求與偏好的重要途徑。
談及下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策略時,興銀理財研究主管徐寒飛表示,“我們整個理財子公司產品布局非常大的方向,權益作為一種標準資產的話,非常適合新產品或者凈值型產品,讓銀行通過這些權益方面的投資去更多把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我覺得也是符合整個國家大的政策方向。”
三大挑戰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要真正啟航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興銀理財總裁顧衛平近日表示。
在顧衛平看來,理財子公司背靠商業銀行,在某些方面具備先天優勢,比如渠道以及跟母行的協同。銀行理財目前有23萬億的規模,積累了大量的理財負債和客戶群體,這也是其優勢。
顧衛平同時談到,但理財子公司的問題也比較多。首先,按照資管新規要求,理財子公司要真正地向資管轉型,其中包括產品需要真正按照凈值化方向去轉型等問題;其次,在體制機制方面,怎樣更好地同市場接軌;最后,商業銀行文化與資管的投資文化如何更好地磨合。
近期,普益標準調研了50家中小銀行,從調研銀行機構反饋看,中小銀行資管業務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前三大挑戰分別是投研能力、投資者教育、系統建設,這三大挑戰正好處于理財業務投資端、營銷端、運營端等三大環節。
在上述調查中,64%的銀行認為投研能力建設是轉型中最困難的因素。自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初,有理財子公司負責人公開表示,要加強投研能力,打造投研生態圈。
近日,農銀理財董事長馬曙光撰文稱,未來理財子公司有必要持續打造以投研一體化為核心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一是要搭建起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買方研究體系,全面涵蓋宏觀研究、行業研究、策略研究與大類資產市場研究,為理財業務開展大類資產配置奠定基礎。二是要推進投研一體化建設,加強研究員與投資經理的雙向互動,推動研究成果向投資業績轉化,逐步建立起多市場、多策略、多資產品種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同時,通過業績歸因分析評價研究成果對投資業績的貢獻,推動研究能力不斷提升。三是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適度下沉投資權限,逐步試行推廣投資經理負責制,實現投資人員責權利對等,進一步促進投資組合的精細化管理,確保投資業績可追溯。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銀保監會出大招!保險行業迎來重要變化
下一篇:成都新加入!央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擴至9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