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萬以下企業級物流金融市場是偽命題
【EFEC導讀】物流整個產業鏈過長,產業鏈上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對于金融的需求差異較大,對于一家產品定位明確,風險偏好明確的金融機構來說,能做的客群范圍其實很有限,如果沒有產品創新,很難突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先說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如果要借款10萬給一個注冊資本1000萬的企業,第一感覺是什么?感覺怪怪的,對不對?覺得借款金額和企業規模,至少在注冊資本上是不匹配的。那么假設結果是,這家注冊資本1000萬的企業最終選擇接受了這筆10萬的借款,那么企業后期的還款會是什么樣的呢?
大概率來說,這筆錢有去無回了。
很多年前,這是筆者在剛入行的時候相當困惑的問題。后來有風險管理的好朋友給我打了一個比喻,說這樣的情況就好比看見一個西裝革履的商務人士在田里插秧,這個比喻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并深受啟發。
最近,有個很好的金融圈的朋友問我:“為什么看起來如此巨大的物流金融市場,說起來都是萬億級,實際感覺也是萬億級,但是到實際中,體量的突破卻是如此的艱難?”在筆者看來,深層次的原因是,物流整個產業鏈過長,產業鏈上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對于金融的需求差異較大,對于一家產品定位明確,風險偏好明確的金融機構來說,能做的客群范圍其實很有限,如果沒有產品創新,很難突破。
這兩個小故事都很好的詮釋了產品設計,風險偏好與市場匹配的問題。
物流金融的產品設計中,準入條件和授信范圍代表一家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在這個市場中,出于風險的忌憚,新入場的金融機構對物流金融市場愛恨交加的情感,會使其在策略的制定上持有“從小處著手,從大處布局”的謹慎態度,從小處著手指的就是授信范圍,曾幾何時,三十萬以下授信范圍的小微物流企業成為金融機構的試金石,件均(平均每件批款金額)在15-20萬之間的小微物流企業成為了香餑餑,但從后來的實際發展來看,大都事與愿違,從筆者多年的實際經驗來看,三十萬以下企業級物流金融市場基本可以認為是臆想出來的,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的分析:
如果將產品的客群定位在小微物流企業,那么這一授信范圍對應的小微物流企業通常是資質欠佳的小微物流企業,即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鏈尾部企業,這類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差到基本可以阻止絕大多數的金融產品進入。處于此范圍內的物流企業以家族式管理為主,企業的管理者通常是從基層運輸逐步發展起來,成立公司,企業的管理結構簡單,以夫妻檔,兄弟檔,父子檔為主,在實際審核的此類企業中,管理者甚至出現過還會偶爾參與實際運輸跑車的情況;這類企業的客戶結構也較為單一,個別客戶能占到業務體量的50%-70%,甚至更高,業務高度集中;運營資金緊缺,缺少必要的規劃安排,當主體客戶的結算出現問題的時候,這類企業就會經常性的出現資金困難,如果放到一個較長的時間軸去評價,會發現絕大部分時間里,這類企業都是在走鋼絲,抗風險能力基本無從談起。從近年來行業的發展來看,無論是電商的快速發展還是網絡化零擔的升級,最先被吹下懸崖的,都是這類企業。
在這個范圍內去做風險控制的意義其實并不大,因為這已經不是個體風險,而是系統風險。如果金融機構執著于這類企業的金融業務還想獲得較好的收益,唯一的辦法就是一路狂奔,用業務量的增長率去覆蓋壞賬的增長率,前些年某個著名的口香糖廣告詞可以很好的詮釋這種自挖坑式金融業務的核心要義——“根本停不下來”。
那么如果將產品的客群定位在中小物流企業,會如何?會有兩種結果,或者與需求根本不匹配,或者高風險。
先看為什么需求不匹配?
處于一定規模的中小物流企業,對于可能出現的30萬以下級別的資金需求有更優的解決方案:
從銀行的層面來看,雖然現在的銀行對于普惠金融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但是對于30萬以下級別的小額經營借款尺度還是放的比較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多地銀行依據物流企業繳納稅金額核定的稅金貸產品,在額度和靈活度都能較好的滿足客戶的需求。
從企業經營者自身來看,如果出現30萬以下的資金需求,信用卡周轉也是很好的選擇。在實際的審核中,企業規模和企業經營者手中持有信用卡的額度呈現出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甚至在這個需求的基礎上,某些銀行收取的高額信用卡年費……
再不濟,30萬以下的資金需求,企業經營者找親戚朋友周轉也是選擇之一。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在物流行業尤其明顯,物流企業的管理者身邊也都是業內的親戚朋友,相互間知己知彼,對風險的判定要遠遠強于霧里看花的金融機構,對于30萬以下級別的短期融資,其實并不是難事。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中小企業會接受件均15-20萬的金融產品呢?本文的第一個小故事其實已經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小額分散是非常好的風險控制規則,但如果對行業的認知和客群的定位不匹配,借出去的錢就會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復返。
上一篇:生死轉型—經濟下行期,民營中小企業如何生存?
下一篇:保理業務——大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