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理業務——大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EFEC導讀】保理業務由于市場規模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且風險較低獲得許多大企業的青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時至今日,經濟新常態的巨大壓力正向各大企業撲面而來。經濟下行壓力大,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競爭加劇,利潤空間被壓縮。這種情況下企業想要通過單一業務獲得大額利潤往往很難,所以大多數企業開始謀求多元化發展,拓展新興業務,以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保理業務由于市場規模巨大,發展前景廣闊且風險較低獲得許多大企業的青睞。如今大型企業設立保理公司已蔚然成風,如蘇寧、京東、首鋼等大型民營企業和國企都紛紛設立了自己的保理公司,以期通過保理業務建立健全自身金融服務體系,補充傳統金融機構在某些方面無法提供的資金供給,同時盤活公司可用資源,延伸市場價值鏈,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顯然保理業務已經成為眾多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保理業務的內容也日漸豐富,不再只是針對應收賬款的融資,而演變成了一種綜合性金融服務。保理業務具體是指賣方(債權人)將其與買方(債務人)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并在已經有效通知買方(債務人)的前提下,由保理商為其提供包括貿易融資、承擔買方信用風險、應收賬款管理與催收等在內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那么大企業開展這一業務具備哪些先天優勢條件呢?
大企業開展商業保理的優勢
大企業由于自身實力雄厚,且在供應鏈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強勢的話語權,因此,在開展保理業務時往往具有獨特的優勢。
1.基于自身信用背書開展業務,能夠有效杜絕欺詐風險
保理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貿易欺詐風險。普通保理商在開展保理業務時往往需要反復論證貿易的真實性,但是依然不能杜絕貿易欺詐風險。但是大企業基于供應鏈開展保理業務就不需要考慮貿易真實性的問題。一是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易,大企業一清二楚,交易量多少,應付賬款多少這些都是知根知底的,貿易的真實性不需要反復論證就能確定;二是大企業通過自身的信用背書,能夠提升供應商信用水平,降低違約風險。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有利于降低風險控制成本。
2.能夠突破買方確權的難題
買方確權這一直是保理業務開展中面臨的一大難題。這主要是因為保理的業務標的——應收賬款,對于大企業來說屬應付賬款,對于應付,企業往往能拖著不付就不付,企業沒有積極性,許多大企業往往不配合保理商,不提供供應商信息。但是如果大企業自己開展保理業務,確權的難題就能輕而易舉解決。一方面企業確權積極性往往會迅速提升。一是因為保理公司的利益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二是因為通過自身的保理商為供應商提供融資,能夠有效緩和與供應商的關系,同時也能為自身爭取折扣與更優賬期。另一方面保理商是大企業的一部分,基于對自身的了解,往往也很容易知道通過何種渠道解決確權的問題。
3.坐擁供應鏈資源,無需擔心缺乏客戶資源
現實中,保理商要想長久生存,不僅要拼資金,防欺詐,還要從有限的市場中瓜分客戶。缺乏客戶資源也成了當今保理公司的一大心病。而大企業往往是整個供應鏈的管理者、組織者與協調者,對上下游往往具有絕對的掌控能力,具有非常強勢的話語權。并且大企業的供應商眾多,且供應商又有許多供應商,客戶群之大,難以想象。這些供應商與大企業基于相互之間的共同利益很容易達成合作,而且這種合作是長期穩定的。所以大企業在開展保理業務時,就沒有缺乏客戶的后顧之憂。
4.自身資金實力雄厚,融資渠道廣,資金成本低
雖然目前國內商業保理公司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但是許多商業保理公司卻難以為繼,核心的原因在于,普通商業保理公司的外部資產獲取能力差,很難應對資金短缺問題。現實中,保理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1)自有資金,包括注冊資本金和自身盈利;(2)銀行融資;(3)股東借款或股東委托貸款;(4)資管、信托、基金等融資;(5)再保理;(6)資產證券化;(7)互聯網金融平臺;(8)金融資產交易。但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大部分商業保理公司很難從外部獲得融資。而對于大企業設立的保理公司來說,首先企業自身資金實力雄厚,背靠大樹好乘涼;其次由于大企業自身具有良好的資信,且鮮少有欺詐風險,確權也不成問題,加之有穩定的客戶資源,所以有大企業背景的保理公司很容易通過其他渠道獲得融資,獲取資金的成本也相對低。因此,大企業開展保理業務出現資金問題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大企業開展保理業務的利潤實現方式
企業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自然逃脫不了逐利的本質。大企業開展保理業務,一是為了著眼于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提升,實現自身多元化發展的戰略,更重要的是實現自身利潤增長,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大企業開展保理業務的利潤增長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
一是基于保理業務本身的利潤增加。保理業務的盈利模式一般為向客戶收取利息及保理費,不僅能帶來豐厚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可為保理商創造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一般來說,大企業如果自身擁有專業的團隊,可以設立自己獨立的保理公司,這樣除了可以賺取保理費,還可以通過向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獲得融資利息。當然,如果條件不允許,企業也可以與銀行或者保理機構合作,從中賺取手續費,也能獲得豐厚的回報。對于獲利豐厚這件事,許多大企業往往在心里是有疑問的。因為單筆保理業務的手續費或者融資利息其實并不是很高。但是,保理業務作為金融業務的一種其也具有輕資產的特性,所以開展保理業務投入成本是很低的。大企業自己開展保理業務,只需要增加極少的人力成本而已,如果與其他機構合作根本不需要投入人力或者資金。總的來看開展保理業務的成本是極低的。再一個,大企業擁有眾多的供應商,而供應商下面又擁有許多供應商,保理業務可以借助互聯網逐級傳導下去,單筆收入也許不是很多,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客戶群,收入是非常可觀的。而且,大企業開展保理業務,其與供應商的合作是長期穩定的,那么基于保理業務的這份收入也是持續穩定。長此以往,積少成多,最終收入會呈現一個指數式的爆發。這樣的利潤難道不豐厚嗎?
二是開展保理業務的復利效應。很多大型企業在開展保理業務時除了看到保理業務本身能夠給企業帶來的利潤,更看重的是其對于企業持續穩定經營,實現長遠發展戰略帶來的復利效應。長期以來,大企業由于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往往選擇延長供應商的應收賬款賬期,導致供應商回款慢、資金緊缺,不得不從從外部獲得高成本的資金以維持經營。這時候為了獲得穩定的收入,供應商往往選擇降低產品生產質量以降低成本,或者提高產品銷售價格以提高收入。這使得大企業的采購成本增加,銷售價格自然增加,那么對銷售量的影響也不言而喻了。這往往導致的后果就是企業與供應商關系僵化,供應鏈不穩定。而對于一些需要長期穩定的供應商參與的行業來說這往往是致命的打擊。如果大企業基于供應鏈設立自己的商業保理公司,一是能夠通過保理商在應付賬款方面獲得折扣及更優賬期,解決自身資金問題。二是能夠幫助供應商解決融資問題,獲得低成本的資金,使整個供應鏈的資金流實現良性循環,進而打通供應鏈的資金流。資金問題解決,供應商能夠保證產品質量及產品價格穩定,而大企業也能獲得穩定的供應,銷售量獲得保證,收入持續穩定。大企業如果自身資金周轉不存在問題,自然不會想方設法去延長供應商的賬期,如此一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為企業帶來復利效應。
由此看來,保理業務作為大企業開展的新興業務,不管是從保理業務本身還是從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都能為大企業帶來豐厚的回報!
上一篇:三十萬以下企業級物流金融市場是偽命題
下一篇:萬億亞馬遜的平臺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