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鎂在線吳憲雨:產業互聯不等于B2B
【EFEC導讀】未來產業互聯領域將會誕生萬億級別的獨角獸平臺,BAT將成為歷史,每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之中均會誕生諸如BAT這樣規模的垂直產業B2B平臺。

2018年9月29日,“2018首屆東北亞產業互聯峰會暨中國硼鎂產業發展論壇”在大連召開。大會圍繞產業互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了多個主題分享,來自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石化、農業、塑料、能源大宗、化工等領域諸多優秀企業家進行了精彩紛呈的演講。其中,硼鎂在線COO吳憲雨以《洞見產業互聯:硼鎂在線的解決之道》做了主題分享。
以下內容來自吳憲雨的演講分享:
回溯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始終遵循著一條顯性的路徑,即概念——政策——路徑,產業互聯亦是如此。從2012年“互聯網+”概念提出,到2014年“互聯網+”正式被列入國家行動計劃,成為全面推進中國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大方針;再到2017年,中國B2B領域整體交易規模拖20萬億,中國的傳統產業升級轉型路徑正式浮現在世人眼前。這也標志著,中國的互聯網產業也已然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產業+互聯時代。
在“產業+互聯時代”,互聯網將與實體產業實現全面的跨界融合,在產業互聯時代最時髦的一句話就是每一個產業都值得用互聯網的思維重做一遍。
互聯網思維我們說了很多年,那么在產業互聯時代,我們又當如何重新理解這句話?我認為,最為貼切的解釋莫過于積極的擁抱變化。
面對市場的不斷變化,我們唯有選擇積極正面去擁抱,而不是躲避或者觀望,我們應該成為參與者。而這將在產業互聯時代成為可能。
在消費互聯時代,互聯網的責任是實現傳統商業商務的信息化,消費體驗是核心主題。它實現了商流信息流產品流與個體之間的全面交互,也大幅度提升了整個社會的信息化升級與改造。
但消費互聯時代對B端實體產業領域的影響,卻遠沒有對消費領域的影響徹底及全面,但卻為B端的發展打下了信息化的基礎,以及個體對互聯網認知意識形態的深度塑造。
通過對目前中國產業互聯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的調研與分析,我們發現,其實相當一部分的產業互聯平臺最早于2008年前后就已經進入市場。2018年是產業互聯的元年,我們依然在說大家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那么可想而知,在2008年前后進入B端大宗市場領域的企業,面對的是何種的市場局面。
如今在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化工領域,千億規模獨角獸平臺已經不是稀缺物種,而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得到,未來產業互聯領域將會誕生萬億級別的獨角獸平臺,BAT將成為歷史,每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之中均會誕生諸如BAT這樣規模的垂直產業B2B平臺。
下面,從以下幾個維度來解析以下產業互聯:
第一,產業互聯是什么?
第二,如何定義產業互聯?
第三,產業互聯有哪些顯著特征?
第四,產業互聯的現狀是什么?
第五,產業互聯的未來在哪里?局點是什么?
第六,傳統生產經營領域的企業在產業互聯當中的位置,角色又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產業互聯是什么?
首先,產業互聯并不等于B2B。交易只是產業互聯平臺組成部分之一,產業互聯是實現中國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核心路徑,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研甚至可以說是唯一路徑。產業互聯將成為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橋梁,更是一條紐帶。這條紐帶鏈接的,不僅是上下游的企業,它還將橫向鏈接本產業之外的服務性資源,來助力產業鏈的有序升級與轉型。
第二個問題,如何定義產業互聯?
萬億級市場背景,基于產業鏈細分領域的垂直B2B,實現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必要路徑及先決條件。
為什么要萬億的市場背景?產業互聯,顧名思義它是圍繞產業鏈展開的,而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背景它背后的價值是什么?是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并且具備可持續性的發展以及可塑性,這些條件將有利于產業互聯平臺的發展以及構建終極的產業生態系統。
而產業互聯的運作模式,一定是基于產業鏈細分領域的垂直B2B。這也是產業互聯的一大特征,也是產業互聯的重要標志。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產業互聯的專業性、權威性、獨特性等特點。
而在萬億及市場背景之后,還有一條隱性的路徑。這條路徑就是,基于對產業互聯平臺本身及生態系統中的企業及服務市場,這條隱性路徑會在產業互聯發展的中期實現全面的爆發,新技術新模式將不斷迭代。
這一條隱性路徑,其實已經有一部分創業企業率先殺入。毫無疑問,產業互聯將對企業級應用服務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第三個問題,產業互聯有哪些顯著特征?
第一個顯著特征是,基于產業鏈細分領域垂直B2B。
第二個特征,客戶主體為產業鏈垂直領域的精準企業群體。
第三個特征,運營模式通常以自營+第三方開放模式。
第四個特征,產品流通形式以大宗交易為主體,單體運輸體量大,單體貨值高,百萬至億級規模跨度較大,對運輸及保險、倉儲等要求較高。
第五個特征,大宗交易特性導致產品價格敏感度極高,3-5個點的波幅甚至會對特定市場產生震動。
重點說一下第三個特征,即自營+第三方開發的這種運營模式。這種模式是有違商業悖論的,至少是在客觀邏輯上。但這其實是由產業互聯領域的門檻或者說壁壘決定的,產業互聯的運營定位是為產業創造價值。
創造價值的底層邏輯是什么?一定是基于對產業本身的深度了解,你只有深入參與經營生產的過程當中去,你才能得以對產業有一個深度的認識。同時,通過自營的過程,平臺自身的行業標準化也會進一步得到提升。與此同時,自營也是平臺自身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連接的一個紐帶和橋梁。
說的再直白一點,自營甚至是一個平臺進入產業縱深領域的一塊敲門磚,也是平臺自身得以與產業鏈內企業有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但它的核心價值,仍然是建立產業鏈條內經營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升級改造。
第四個問題,產業互聯的現狀是什么?
首先,中國的產業互聯網正處于市場萌芽期到導入期的過程。無論從橫向的產業鏈覆蓋,還是從縱向的對產業鏈升級轉型的促進,都處在這個階段。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產業互聯,將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新里程也是中國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核心路徑。
從平臺角度而言,產業互聯平臺目前最為核心的功能,依然是交易。但并沒有形成完整的交易閉環。
什么是完整的交易閉環?完整的交易閉環,一定是始于決策過程,至最終產品交付。而決策過程,也就是交易流程的前段這段,目前在中國的產業互聯平臺當中是缺失的。所以,這就造成平臺的交易體系只是一個物理的交易結構,很難產生化學反應。因為沒有交易閉環,就沒有完整的數據鏈;沒有完整的數據鏈,我們就無法對企業進行大數據全息畫像,更談不上對產業運行狀態了解了。
這個決策的過程,體現出的價值是巨大的。它背后,是一個完整的組織結構。應收庫存等等所有信息,都將為這個組織機構提供決策依據。沒有這個決策鏈,產業互聯的交易閉環就缺失了最具價值的部分。
產業互聯的運營一定基于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以數據為導向的價值輸出及服務體系。第二個層面,以結果為導向的賦能體系既路徑和組件。
如果要實現第一個層面,那就必須具備完整的數據鏈提取機制,完整的數據鏈+充足的上下游,用戶間基于商流、信息流、產品流的全面交互所產生的大數據,這些才是構成以數據為導向的價值輸出,及創新服務產生的核心基點,也是底層邏輯。
實現第二個層面,我們賦能的具體路徑和組件必須清晰。這個路徑就是產業互聯的橫向紐帶作用,鏈接生產性服務業,打造賦能基本體系。目前供應鏈金融產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已經成為產業互聯平臺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金融賦能的第一步。
供應鏈金融自身是難以為繼的,因為它缺乏最底層的、基于不同產業經營領域的、完整的商流、信息流、產品流的交互數據,沒有這些數據供應鏈金融注定是空中樓閣。而產業互聯,恰恰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而產業互聯的賦能體系,還遠不止金融,還有基于通訊、物流、交易市場等等諸多方面。賦能體系的終極體現,就是產業生態閉環。
第五個問題,產業互聯的未來在哪里?局點是什么?
在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夾雜交互的工作經歷,讓我對這兩個領域都有著深入的了解。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傳統產業就像兩道分水嶺。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相較于歐美經濟體,差距不可不謂之大。無論是服務的廣度還是深度,以及政策和體制層面,我們都處在一個低維的層級,這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但從生產性服務角度而言,傳統產業經營領域的中小企業,標準化、規范化不足,這導致生產性服務業很難找到切入點。而這當中,產業互聯平臺的價值就一一被凸顯出來。產業互聯將成為一個連接器,或者我們說的產業路由器,能夠發揮其強有力的紐帶作用,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生產經營領域的全面融合。
而實現這個融合的前提,是產業互聯平臺首先與生產性服務業跨界融合,誕生新的生產性服務體系及模式,再輸出至企業,深度賦能產業鏈內的中小企業。
目前,中國的產業互聯平臺有兩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自營比例占比過大,甚至有的獨角獸平臺的自營比例超過90%的份額。自營,首先是要建立標準化,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產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其次是發揮紐帶橋梁作用 。
第二問題是,所謂的賦能體系,更多的是圍繞核心企業展開的,并沒有匯集到產業鏈內的中小企業。產業互聯的賦能體系,應該是遵循著融合核心企業及生產性服務服務業,共同打造產業生態圈底層模型,撬動整個產業鏈的聯動,以此來逐步實現產業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中小企的存量優勢,是核心企業所不能比擬的,潛力更是巨大的。所以,產業互聯的賦能體系必須做到普世和普惠。
第六個問題,傳統生產經營領域的企業在產業互聯當中的位置和角色又是什么?
對于在產業鏈細分領域的生產經營單元而言,首先是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即以積極的態度擁抱變化,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的產業領域已經出現產業互聯平臺,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參與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的收獲,可能影響企業自身發展。
第二,很多企業擔心如果進入到產業互聯平臺,那自己的用戶可能會流失,自己的產品技術也很有可能被同行業竊取。其實這些擔心過于保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都已經進入了半程,未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開放協作才能獲得生存空間,這是大勢所趨,也可以稱之為“道”。“道”是什么?“道”是規律,是不可逆轉的實物發展邏輯。
產業互聯正處于市場的導入期,對于企業自身而言,這個時機進入,成本無疑是最低的,機會無疑是最大的。與產業互聯共存共生的過程,本身就是企業實現轉型的一條鮮明的路徑。
上一篇:伍強科技尹軍琪:筷子、刀叉與物流技術
下一篇:從京東金融、宇商金控轉型看供應鏈金融平臺是做金融還是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