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國企做供應鏈切勿盲目學習廈門三劍客建發象嶼國貿
向行業先進學習取經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之道,也是必經之路,應該好好學習他們。但是盲目照抄照搬必然會適得其反。
這些年來,中國供應鏈如火如荼,從南方的進出口代理委托業務,到代采代銷業務,再到北方的大宗存貨質押業務、托盤業務等等,中國供應鏈公司已經達到數十萬家,大多從商貿流通、倉儲物流報關企業發展而來,現在的很多供應鏈公司從天而降。深圳作為中國供應鏈公司的發祥地,發達的市場經濟,民營經濟,曾經近20家深圳供應鏈企業闖入了中國進出口百強,以及中國五百強企業榜單。
供應鏈行業本來一個由服務驅動的行業逐步變成了以資金驅動,當然國資的優勢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后來的一些年,逐漸就出現了像供應鏈廈門“三劍客”的建發、象嶼、國貿等世界500強超大型行業巨頭企業,其實吧,早在廈門三劍客嶄露頭角之前曾經有一家叫天津物產的企業已經在世界500強榜單盤踞多年,當時,大家認為它就是行業帶頭大哥,只不過很可惜,身受重傷,流血過多未能及時止住,風險的聚集,突然一身巨響,暴雷了,大象突然倒了下來,體溫都還是熱乎乎的,其實這支團隊到目前為止還活躍在各大國企的供應鏈的角斗場,成為了新的操盤主角。當然,企業的倒下是有多方原因的,不過這個典型案例,警醒了多少行業夢中人啊,供應鏈金融原來不是鬧著玩的,搞不好是要死人的。
1:為什么我們不建議學習三劍客一上來就學他們的業務模式呢?
其實,你所看到的業務只是價值鏈支撐的表象,背后的價值鏈支撐體系不是你一下就能看明白的,就像你看一個人,你一眼只能看看外表,他的身體素質、品德、習慣、性格、能力、背景不是你一下子就能看出來個所以然的, 再說,學習業務也相對簡單,大不了挖幾個業務總監,業務經理了,他們都可以講清楚,這個短板就補起來了,問題是:運營呢?風控呢?財務呢?資金呢?對任何一個業務來說,這是一個整體啊,其實這本身也是一條要求非常高的供應鏈哦,把這些都弄明白,再做出來,可不是一時半載的啊。業務能否穩固,就是看剛才的這些價值鏈的支撐點是否穩固。因此,我們說學習先進,由內而外,由里及表,學運營,學流程,學IT數字化、學風控合規、學資金管理,學財務等,然后有了比較穩固的基礎再上業務即可。
供應鏈業務大都涉及貿易、融資等領域,風險相對較高,專業知識要求較高,一些人看到今天別人搞煤炭,他就想搞煤炭,看到被人搞鋼鐵,他就想搞鋼鐵,這個是很要不得的,首先要搞清楚,你自身的素質、資質、資源的支撐匹配在哪里,人云亦云最要命,既然剛才也談到了,很多都是風險業業務,你是如何了解業務結構的呢?針對這個業務結構你又是怎么設計風險結構的呢?這個業務結構存在哪一些風險點,風險漏點,你的堵點、你的卡點在哪里呢?如果出了風險,有沒有緩釋措施,補救手段呢?你的后手又是什么呢?因此,學做供應鏈之前,先要學會風控,當然國企本身還有一層要求就是合規,合規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風險。
2:廈門三劍客其實很特別:
廈門三劍客其實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廈門是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在經濟政策、甚至制度上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建發、象嶼、國貿都是比較早期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本身就優于普通國企,在人才、薪酬、資金等方面都具有先天條件。你可能也要問到,這些條件深圳都有啊,為啥深圳沒有出三劍客這樣的企業呢?深圳恰巧是“小政府 大市場”,民營經濟活躍,因此前邊談到的,供應鏈行業,供應鏈公司都發于深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供應鏈由服務驅動變成了資金驅動,這點上,當然民營企業的優勢就不如國企啦。
3:主責主業、服務當地、切勿好高騖遠
往往國企的成立,都具有比較濃厚的任務色彩,一般名字就能看出政府希望它干什么,譬如:城投、交投、港投、鐵投、水投.....那么主要責任才是它的主業領域,但是現在很多企業受到KPI壓力,往往就出現了動作變形,腰一彎,手就抓到別的地方去了,抓到什么就是什么,盲目自信的良好感覺,后來越做越多,領域五花八門,一手散牌,完全不聚焦,吃頓飯、喝次酒、參加個會議就多了好幾個業務方向,這種廣播薄收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往往事實就是這樣,賴不住寂寞去摸清楚一個產業,搞透徹一個行業,這種業務的風險其實很大。還有一些企業舍近求遠,忽視當地產業,舍近求遠,其實對外地的業務理解,把控能力,都偏弱的,為啥銀行業都是屬地化經營呢?這都是有道理的,也都是有前車之鑒。服務好當地產業,經營好當地企業客戶,其實已經足足的啦,非要圖快,去搞什么鋼,煤、銅、鋁、礦石、乙二醇等,倒來倒去,玩別人剩下的,自己作為一個小角色參與,不但風險很大,沒啥意思,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順便說一句:一般的企業短期不建議碰進口大宗散貨,譬如:銅精礦、鐵礦石、石油等散貨產品,這里的風控更加復雜,這些產品往往都有莊家操盤,小散就不要去湊哪個熱鬧,另就是交付需要極其專業的風控把控,貨都相同,哪一堆是你的呢?雖然你可能是貨主,與港口方簽約的并不是你,去年秦皇島銅精礦事件埋了不少國企啊,歷歷在目,因此,非要做,可以先從集裝箱貨物做起,相對標準一點。
4:新兵國企做供應鏈要學會先吃窩邊草、再做低風險、最后搞高難度
現在很多國企做供應鏈,大都是新兵,先要照照鏡子,到底我們能做哪些產業的供應鏈,或者哪些產品的供應鏈,對自己企業、團隊有個真實的評估。要懂得試水溫,其實可以先考慮窩邊草,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招采業務,辦公用品,儀器設備,醫療器材,學校的生活物資,交通設施等都是非常優質資產的場景。低風險業務優先,譬如銀行認為開證業務就算低風險業務,其實開證業務、票據等在國企中相當普遍,但是空間其實還很大。一些國企領導私下說,我可以不賺錢,但是千萬不要虧本,虧了不好交代啊,因此這種風險趨向,在沒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高風險業務先放一放,莫捉急。上次,一個國企來我公司交流,我就問他們現在做啥業務,這兄弟說,做手機分銷商融資,我隨口一問,資金成本大致去到多少,他說18%,我大吃一驚,他隨口一句,低于12%他們不做,我其實知道了,要么國企的資金成本太高,又要做業務,被逼無奈,要么這兄弟喜歡高風險高收益。我本來不想說啥,最后負責任的說了一句高收益高風險,這年頭沒有傻子,我可以比較肯定的說,對于企業端融資,銀行資金超過6%,資產都是高風險,國企超過10%,資產都是高風險,類金融公司超過12%,都是高風險,其實國企的相對舒適區就是資金成本在8-10%,太低成本壓力太大,太高風險壓力太大。
5:國企集團常見的三層架構:
集團總部負責:陽光,土壤,空氣,水源。
二級集團負責:水,電,氣,三通一平
三級公司負責:具體執行,市場化運作,拿結果。
6:常見的地方國企屢試不爽的四部曲:
1:成立供應鏈公司創造流水增加營收
2:評級,至少有個AA,當然AA+更高,為AAA沖刺做好準備
3:發債,有了營收,營收占比,AA+評級,在市場上還是很有優勢的
4:并購上市公司,有了錢,就可以并購上市公司,要么裝供應鏈業務,要么沿著上市公司主業往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延伸,中部某省部分地級市并購上市公司好幾家,其實自己沒有想清楚,最后整得一地雞毛。
7:關于國企與其他公司成立合資供應鏈公司
這個事情風行一時,現在還有風頭正勁的趨勢,但是真正做起來,拿到好結果的少之又少,看起來互補,我出錢你出客戶,但是最后錢出不出來,客戶也進不進來,合資供應鏈公司成為閑置資產被擱置起來了,這種屢見不鮮,其實,絕大多數成立時都沒有想清楚,也沒有說清楚,更沒有寫清楚,股權比例,實際出資,業務方向,業務資金來源,團隊組建、團隊管理,團隊績效等,其實很復雜,真正干業務時,這個流程不同,那個意見不統一,雙方都把這個合資公司當成了工具公司,不能全心投入,彼此之間承諾不兌現,相互之間戒備心理很強。(順便說一句,很多合資公司股權比例設置就是注定不可能有結果)
8:省會城市的世界500強、地級市的中國500強心結要解開
為什么很多國企都亟待做大規模呢?受到這些年的一些動不動就要沖個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之類的影響很大,確實,500強可以提升省、市的名聲,像西部的云南,廣西,新疆,陜西,四川都有自己的世界500強,貴州未來一二年也很可能將有自己的世界500強啦,這幾年確實也競相追逐。而且國企在規模上進行排位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這不是企業層面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是政府層面的事情,國企往往也是一個執行者,所以出現二種現象:一是國企大搞供應鏈業務,二是出現很多國企“拼多多”現象,合并起來。
9:我們要知道,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們來看中國最大的供應商公司,廈門建發這20年來的發展數據,也同時伴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20年。這種時間窗口帶來的發展機遇基本上很難再現啦。
廈門建發20年間業績增長了90倍,2004年破百億,2013年破1000億,2017年破2000億,2019年破3000億,2020年破4000億,2021年破7000億,2022年破8000億,似乎在一路狂奔。建發的整個供應鏈體系,內外部的風控合規體系、業務架構體系、企業治理體系、運營支撐體系、財務管控及資金體系、數字化體系等都是經過若干年的打磨,迭代才支撐起供應鏈7000億的體系。
10:頂層設計要同步創新才能與時俱進
其實真正應該全面學習建發、象嶼、國貿、物產中大的應該是政府的主管副市長、國資委主任,然后才是國企的董事長總裁。樹苗長得好,往往是土壤的肥沃與園丁的辛勤。政策的引導、靈活的監管、市場化的運行、政策的支撐、配套的支持。有了這些土壤、水源、空氣、陽光、樹苗才會茁壯成長起來。這個正確的學習姿勢應該是:市長帶隊,商務局長、國資委主任、國企的董事長一起去參觀,拜訪,學習對應的市政府相關領導及部門、再是企業,可能效果會更好。
11:我們看下一些超大型國企供應鏈上市公司的董事長2022年的公開薪酬:
廈門象嶼董事長薪酬是248.9萬,總經理是295.3萬
廈門建發董事長薪酬是209萬,總經理是730萬,其中一位副總經理497萬
廈門國貿董事長薪酬是312.4萬
(備注:以上來自證券公司披露的數據)
可以看出,市場化的人才,得匹配市場化的薪酬,根據績效取酬,那么地方國企能夠實現市場化薪酬呢?對于絕大多數國企來講這些存在一個大大的問號,敢于承諾,敢于兌現承諾,才能吸引到高級人才,俗話說得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賺錢多,肯定貢獻大,績效高,光榮。
先聊到這里,若文中觀點、數據有不對之處歡迎提出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深圳供應鏈,作者李海平,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中國科學院/全國政協委員張云泉:以計算為核心的算力經濟,將會成為衡量地方數字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代表性指標和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手段
下一篇:宋華:新時期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思考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