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配送-城市服務核心賽道
【EFEC導讀】要從一個已經形成局部壟斷的市場中搶占份額,靠的不僅是勇氣,更是去差異化的實現公平競爭,本質上即時配送已經迎來一場全場景的生存之戰。

電商的澎湃發展催熟了快遞的快速崛起,一年一度的行業盛宴已然落下帷幕,隨之而來是對行業的爭論與未來的思考。雙11不老神功十年,不再是一花獨秀,更不是一場毫無準備的“戰斗”,不老神功是否能夠持續下一個十年,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問和知道的話題。
過去的十年正是消費崛起的十年,也是互聯網+崛起的黃金期。C端生意的大幕成為最核心的場景,圍繞著C端生意,誕生了更多的組織、更多的商業模式。從線上的C端到線下的C端,一場巨頭間無硝煙的戰爭早已開始。
10月底,快遞巨頭順豐的同城急送品牌獨立運營,使這個細分領域顯得更具觀賞性。巨頭和玩家悉數到場,自帶流量的C端同城平臺依舊占據高額的市場份額,爭論不再局限于快速的配送網絡與末端載體,在即時配送的戰場中,硝煙已經彌漫到除跑腿、商務件、外賣、本地生活之外,更多新型的消費場景。
要從一個已經形成局部壟斷的市場中搶占份額,靠的不僅是勇氣,更是去差異化的實現公平競爭,本質上即時配送已經迎來一場全場景的生存之戰。
一場“快”的競技即時配送創造新型消費場景
中國快遞行業發展至今,已經進入平穩期,但面對雙11這種短期內訂單量暴增的波峰,依舊陣痛難耐。一方面,快遞行業的市場化運作使得網點配送能力能動性增強的同時,卻難以在一個峰值期高效調動,加上稀缺的人、車、場地等資源;另一方面,新一代消費者對服務品質、配送時效的需求日益增長,消費心理和預期逐年提高。需求側與供給側的矛盾并沒有得到有效調和,一邊是“分鐘級配送時代已來”的既視感,殊不知這正是快遞行業需要快速面臨和最焦慮的時刻。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的發展,加之外賣O2O市場的催化作用,眾包模式的即時物流平臺迎來了迅速發展契機。末端物流的社會化在外賣和新零售場景中得以迅速驗證,同時具備了向物流上游延申的能力。
無邊界的組織將原本分散的商家集聚起來,將社會分散的騎手連接起來,使得原本沉寂的城市瞬間熱鬧起來。早在2016年的雙11,眾包模式的即時物流平臺開始嘗試與快遞業務結合,幫助快遞公司解決派件人力不足的問題。如點我達與菜鳥網絡的協同,達達與京東物流的合作等。
即時配送具備集約、共享、分時的資源整合優勢,通過信息匹配、運力調度,完成交付履約,為客戶提供更為完整的行業綜合解決方案,由此,也成為快遞行業解決運力急缺的首選。今年雙11,各大即時配送平臺與傳統快遞緊密聯動,極具彈性的社會化眾包運力,在短時間內快速集聚、快速入場,在履約時間內完成配送定制化服務,成為連接商家與消費者的重要紐帶。
據即時物流平臺——點我達發布的“雙11鐘點工”數據顯示,本次“雙11”快遞業務新增人員中,70%為外賣、商超、生鮮等新零售業務的運力復用,即配送小哥在“雙11”期間進行服務場景的切換。其實,外賣小哥送快遞在即時物流領域已經是常態,更有順豐的快遞小哥進行外賣配送。
眾包模式的即時配送雖然可以有效解決快遞大促或中間節點引起的潮汐問題,但目前還不是完整的眾包形態,后續需要從引入區域快遞運力池及社會意向動態運力池,并通過彈性兼職模式培養更多的流動可用運力。
末端生存之道即時配送成C端服務核心載體
占據市場就要占據核心場景,末端渠道成為生死攸關的核心戰場。比技術、比規模、比客單數、比客單易活、比交易頻次、比覆蓋半徑、比前置倉、比鏈接商家數,都是核心的關鍵指標,服務的渠道下沉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短短幾年,即時配送行業已經成為物流行業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到2020年,即時配送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市場的蛋糕足夠大,場景也足夠豐富。當前,行業的細分與站隊基本形成,競爭也將更加殘酷。
市場的產品已經開始改變諸多的消費習慣,定時配送、計時配送已經成為最基本、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安全、高效成為考核的核心指標,即時配送成為C端O2O服務的核心載體,而如何擴展服務領域、服務半徑,擴展更多具有同城特性的本地生活產品,成為與雙11不老神功一樣值得思考的話題。
即時配送實現了配送服務定制化和消費場景的全覆蓋,豐富了物流服務選擇,促使行業競爭實現良性循環,成為新的末端觸點,為快遞服務注入新的活力。未來,即時配送依然會作為新零售的基礎設施穩步發展。
當前,國內幾家主要的即時配送平臺日均訂單達到千萬級別,服務數以億計的消費者和數百萬商家。除餓了么、美團等平臺外,還有其他三方配送平臺每日上千萬單的空間,如順豐同城、點我達、UU、閃送、達達等,但其不僅滿足日益增長外賣或快遞業務的末端補充,從目前各家平臺的發展來看,未來具備無限可能。
即時配送的口碑很重要,專屬依舊是一個非常好的產品屬性。生存之道的差異化一定是即時配送的關鍵。然而,即時配送是否有能力開放共享,這需要去驗證,正如送食品與送快遞在服務上都屬于服務,但服務方式卻有差異。
末端決戰在即共享融合是必然趨勢
快遞網、快運網、即時網三網在一線城市密集布網,競爭極其殘酷,屬于魚死網破。表面輕松,背后慘烈,但很多都是同質化的業務,整合是一定的。
隨著末端快遞柜與自提驛站的增多,快遞網價值點越來越少,整合同質化是必然;快運網由于涉及B端服務,需求不一,但隨著產品的臨界點越來越模糊,融合也是必然;即時配送占據末端服務“短平快”的優勢,發揮最大作用,尤其是錯峰服務的趨勢上,融合也是一定的。
據國家郵政局數據統計,今年雙11全國有近40萬臨時運力入場,核心就是緩解快遞、快運在城市配送中的人力不足,臨時運力的入場實現了更好的共贏效果。未來,快遞二三級站點很多都會消失,會形成更多的本地共配分撥倉、社區驛站,在分撥直接按社區打包,直接車輛短駁到社區驛站/柜,快遞員配送會逐步減少。由于服務區域特征及客訴個性化需求,3-5年內,快遞員配送服務會繼續占據過半比例,但對服務質量、彈性要求會更高,眾包模式可以很好的提供高性價比的派送服務。
快遞會加快整合的速度,尤其是同質化嚴重的電商業務,無非就是誰融合誰的概念。2019年的雙11,在湖北,菜鳥旗下的溪鳥授權通達系統一使用品牌的消息打破了沉靜,在三四線的未來服務一定會率先融合,因為效率與成本的關系才是利潤的關鍵,末端的服務決定了前端的發展。
殘酷的競爭在一線市場,融合的發展在下沉、再下沉,目的就是快速占領市場,就像今天很多的商家在平臺中選擇站隊一樣,很多細分的商家選擇一個服務伙伴就會拒絕另外一個,目的很簡單,不僅是價格,更主要是服務、品質、安全與體驗,同時也在兼顧商業的規則。
4100億元28億件的配送之痛
前不久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感觸很深,為什么今天即時配送一定要加入雙11?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場盛世狂歡背后的資源供給的失衡。很多快遞企業為了能夠在短期內把自己分內的1-2億件快遞包裹在三天內快速送達,基本能用的資源都要提前兩三個月就把可能潛在的進行定價,進行圍標囤放,導致行業在一個固定時間內的資源緊張,甚至有價無車,造成的行業錯覺是行業資源不足。
平衡在短期內被打破,每一年的盛世過后都留有一地的雞毛讓人去遐想,瞬間的爆發是好事還是壞事?過度需要的所謂“快”是炫耀還是真的需要?過度強調“快”的原因是市場需求,還是真的服務的便利性就是“快”?
今天,物流講究的不變的主題就是快、快的下單、快的派送、快的簽收,快的有些茫然。服務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是過度的包裝與華麗的炫耀!集中促銷是手段,還是“越美麗的泡沫,越害怕破滅”的思維在作怪?服務需求與瞬間爆發的需求比例一旦失衡,此后的痛是需要彌補的。冷靜思考背后的“意味”很難,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負重前行。
從十年前的5000萬到今天的4100億,這是平臺與商家的勝利,更是一場物與送的較量,是快遞人、物流人用步伐與互聯網的瘋狂賽跑。
換一個角度可能也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中國的快遞是被電商綁架的,也是電商倒逼成長的,快遞的快速成長間接也在助力電商的成長,彼此相互之間的度與衡是永恒的,所以嚴格來講,快遞企業也可能更愿意多些這樣的舉世狂歡帶來高速的增量。
一場精心準備、精心籌劃的全球活動,驚人的數據、強勁的消費欲望,背后是物流人尤其是快遞人的日以繼夜的辛酸與付出,本次近40萬鐘點工的加入,更為盛世的背后增加了一縷光與沉思,這是行業打破資源供給平衡后的超額付出,截止到本稿(11月20)依舊還有很多雙11包裹信息停留在系統無法更新。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41年銀行資深從業者:供應鏈金融要如何引入銀行資金?
下一篇:專家訪談|丁俊發談中國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