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銀行資深從業者:供應鏈金融要如何引入銀行資金?
【EFEC導讀】有著41年金融從業經歷的熊登峰先生對于“供應鏈金融要如何引入銀行資金” 講述了他的觀點,以下為分享內容:

我們供應鏈上的企業迫切需要資金,但是從實際運作來看會發現社會的資金,尤其是銀行的資金,很難以全面地、持續地進入供應鏈里面。為什么會導致銀行的資金難以進入供應鏈?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討論另外一個話題,就是:
我們做供應鏈金融為什么一定要引入銀行的資金?
我們國家金融體系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銀行是金融體系里面最大的霸主!如果把金融引入這個行業,10塊錢里,銀行大概就占了6-7塊錢。而其他國家最多可能只有3塊錢。我們銀行所占有的份額在全球比例是非常高的,從專業上來講,這就叫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
盡管這幾年國家做了很多改革,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銀行資金為主的格局,因為它是長期歷史形成的格局。如果這個格局利用得好,對社會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從現實來看,銀行是我們社會主要發展的資金提供者、供應者。
比如政府要推動經濟的發展搞基礎設施投資,里面最大的金主還是銀行。如果到證券市場去看看,本來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是不能直接進入了信貸市場的,但是如果銀行的資金一限制收緊,股票市場馬上就會有反應。
既然銀行是中國資金最大的供應商,要做供應鏈金融就要去研究和思考它,怎么樣讓銀行的資金為供應鏈金融輸入血液?具體一點,為什么要引入銀行資金?有兩個因素是我們不會改變的。
1、銀行的資金成本比其他的資金都便宜,也就說引入它的資金可以賺取的利潤更多。
2、供應鏈金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任何做金融都有一個杠桿問題,而銀行在所有的金融里面,從目前為止的金融杠桿是最高的。所謂的杠桿就是你給我一塊錢,我就可以把變成10塊錢,這就是所謂杠桿的概念。這個杠桿銀行它是怎么產生的?它是有一系列的政策、監管、一套領導靈巧的機制來形成。杠桿是非常厲害的一個東西,沒有杠桿金融是很難展開的。
京東金融在2018年更名為京東數科,因為他發現金融一方面國家是強監管的,第二方面是京東金融是網絡小貸公司,沒有吸收公眾存款的功能,所以要做供應鏈金融,可以做到1000億,但是要做到1500億、2000億時候,就會發現它就沒有增量資金來源了,因為杠桿已經到頂了。也就是說我們做供應鏈金融,如果不是銀行這種業態,杠桿一到頂也就沒有錢了。
所以從以上的判斷來看,在中國要解決資金問題,不關注銀行顯然是不行的,一方面是成本問題,另一方面可持續性也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這個格局可不可以改變?
我個人的觀點,根據中國目前的國情、政治體系以及金融體系,改變的可能性比較小,在將來5年、10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的社會資金還是會以銀行為主。其實以銀行為主的模式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世界有很多典型的國家,比如說德國,它也是以在間接融資為主,問題是我們要適應這種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環境。
我個人有一個初步的結論,也不一定對,就是要衡量一個供應鏈金融做得成功的標準是能否成功引入銀行的資金。你可以用銀行外的資金來解決,但是這只能解決數量問題,不能解決成本問題,由于你的融資成本比其他引入銀行資金的成本高,所以競爭優勢就會下降。
所以,在中國市場環境下銀行的資金怎么引入供應鏈金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我們分為4個要點來概要性論述一下:
1、為什么銀行的資金不愿意進入供應鏈金融?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所謂金融的邏輯。任何沒有邏輯的金融行為是不靠譜的,任何成功的商業模式和企業都已經是有一個非常合理正確的邏輯在背后。現在出現的平臺爆雷事件,仔細分析你會發現它就是違背邏輯或者不知道的邏輯是什么才導致的。
銀行為什么能做大而強?因為它背后隱藏著他的邏輯,這個邏輯是做供應鏈金融不一定能深刻認知到的。銀行做業務的邏輯是通過長期實踐證明提煉出來的,然后形成一個全國甚至全球的一個體系,才有了銀行金融繁榮穩定的今天。所以要穿過表象看它內部做業務的邏輯,主要看他做信貸業務的邏輯。
銀行系統的邏輯就是通過主體信用的分析判斷和管理,在開展信貸他的貸款業務。銀行的信貸融資業務邏輯就是基于主體信用的邏輯。主體信用主要是看企業作為一個主體有沒有信用,是不是好企業。
如果把銀行這個模式用到供應鏈金融就會有明顯的沖突了。因為在供應鏈金融里符合好人標準的核心企業,他有大把的銀行愿意給他錢,而真正需要錢的是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不符合好人的標準。所以按照銀行的技術體系來衡量是沒辦法進入這個圈子的,這也是導致銀行資金難以進來的根本原因。
2、論供應鏈金融與傳統融資模式的區別
供應鏈金融和銀行的傳統金融之間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從主體上來看,銀行傳統的間接融資體系是以主體信用為主的,可以把稱為主體金融。 而供應鏈金融是以過程管控為主的體系,我們稱為叫過程金融,也有專家把稱為交易金融,總之是基于供應鏈的過程去開展的金融活動。
具體來看,供應鏈金融和傳統銀行的這種金融有什么區別?我們列舉了5個方面:
1、傳統的金融強調了主體信用,首先做之前你是不是好人、信用好不好。而供應鏈金融強調的的是過程信用,通過四流的管控來對倉儲、物流等方面進行控制。
2、銀行信貸業務主體金融有個特點是關注歷史數據,看過去的表現。所以銀行的局限性就出來了,一個人過去是好人就能證明它未來一定是好人嗎?另外一個是通過數據的分析,有些企業的情況數據是看不出來的。所以銀行天天在研究怎么通過一些數據手段去分析這個企業是不是好的
在供應鏈金融中,我們既關注過去私有的數據、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也關注當下的數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銀行是難以進入供應鏈金融的,因為他沒有在供應鏈金融場景里,那些掌握供應鏈數據的人或企業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大量數據直接傳給銀行。還有一個就是即使我愿意把大量的供應鏈數據給銀行,銀行怎么去用這個數據呢?
過去傳統以前銀行做供應鏈金融吃了很多虧,所以說供應鏈金融談金融科技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供應鏈金融一旦上規模上不可能手工線下操作,一定要系統化、數據化、信息化。
3、主體金融防范的風險是信用,風險管理的是信用風險,風控手段也是對信用進行管控,發現影響了信用的東西會采取措施,比如發生失蹤失聯的法人、打官司等,盡管對房貸沒有影響,但是也會采取措施。而我們過程金融是防止操作風險,防止數據作假等,所以它兩者差別不一樣。
4、主體金融是一種被動式的管理,供應鏈金融它的風險管控是主動式的管理,通過貿易流、交易流的觀察分析,都會發現企業融資的還款是否有風險。如果是存貨監管的話,能夠根據行情判斷抵押物價格的變化,主動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所以供應鏈金融在風險管理上要主動的多,這個是它的優勢。而銀行類的信貸金融,它的特點是投入相對比較少一些。而做供應鏈要投資的人力、物力以及系統建設都比銀行的貸款要多得多,這也是銀行有些不愿意做供應鏈金融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樹立風險管理這個理念,實現可持續的穩定利潤,而不是以風險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的。
銀行的管控體系是受巴塞爾協議III的約定,對風險準備金以及資本的消耗是有明確的標準,因為供應鏈金融屬于評級比較低的,如果按照正常的標準進行的話,銀行的利潤率就很低。我們國家有銀保監會的政策,對銀行從事供應鏈金,也應該在資本消化、統計口徑等等給一些知識方面的政策。
還有就是體系觀,無論是平臺還是核心企業,如果想引入銀行資金就應該建立一個體系,跟銀行的體系進行對接,比如銀行的貸款準入有很多指標和數據。而我們在做供應鏈或貿易的時候,準入的企業中不一定有銀行想要的東西。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在群組里增加一些銀行想要的條件。比如風險管控,如果企業的貿易或物流已經出現問題了,這時也應該把這種應急信息分享給合作的銀行。
3、供應鏈金融引入銀行資金必須破三關、斬五將?
從操作層面看,我們需要在準入條件、合作模式、數據驗證、風險分擔和運營5個環節上突破。
第1個環節是準入條件的設置,即在向銀行推薦供應鏈金融融資對象的時候,篩選的準入條件盡量與銀行信貸準入條件相吻合。
銀行在做信貸調查時候是很想知道企業在行業里的技術優勢或管理是否規范,而這點銀行做競價是很難的,而我們可以快速清晰地告訴銀行。所以跟銀行對接,就要盡量考慮銀行的需求,當然有些苛刻的條件也可以不采納。
第2個環節是遴選合作模式。資金進入供應鏈有很多模式,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助貸模式,就是把銀行想要的東西進行初步的篩選、分析、加工后再分享給銀行,銀行可以減少在這方面的投入。
在合作模式上有個提醒,就是不要想到去替代銀行的風險審查,因為按照銀保監會的相關要求,所有他監管的對象一律不準進行風險管控外包,這是明確規定的,銀行也不敢碰雷。這里有幾層意思:
首先是銀行要采信你的數據和結論,不是信不信的問題而是一個責任問題,所以他一定要自己承擔審查責任,因為一旦出現風險,追責是追不到你這里來的,而且銀行內部還有很明確的追責機制。
其次是銀行研究風險審查也有幾百年時間了,中間有很多教訓,所以他們有很多規則,這些規則你可能了解不了,如果按照你的規則去審核,然后把結果告訴他,可能就容易出現風險。
最后一層,風險管控外包容易產生道德風險。比如可能有人跟融資企業暗中勾結,把不該有的一些數據情況夸大,調整以后推到銀行,銀行采納你的數據,最后導致銀行信貸資金出現產生損失。所以不管你采用什么模式都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替代銀行的風險審查責任。
第3個環節就是數據驗證。想要驗證相互的數據也要給銀行提供支持,因為有時驗證某一個數據是很難的,比如貿易的真實性,所以要建立一個數據驗證的體系和模式。
第4個就是要獲得銀行的信任,我覺得可以運作風險分擔機制。就是說銀行最后做出信貸決策了,但是如果出現風險,作為合作平臺的推薦方可以適當分擔一定比例的風險。
第5個就是運營要線上線下相結合。現在銀行都有一些教訓,完全依賴某些數據得出的結論,會發現邏輯其實不成立,而且吃了很多虧,所以銀行現在又回到了以線下調查為主的模式。
4、供應鏈金融如果再引入銀行資金的路徑
第1個要選擇適當的行業。銀行對現在的“三高”行業和過剩產能的行業,銀行是謹慎進入的,這種場景最好不要作為優選的對象。
第2個是要配合銀行切入供應鏈,從供應鏈來管控風險。
第3個就是靈活選擇業態,我們現在狹義的供應鏈金融就三種業態,預付類的、存貨類的和應收類的,要根據不同場景來選擇。
第4個就是協助銀行進行風控設計,以銀行為主,給他提供一些支持。
第5個是配合銀行進行供應鏈技術的過程管控。
小結下,要讓銀行的資金進入供應鏈金融,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把過程金融這個體系做出來,然后與銀行現在的主體性風控管理體系進行融合,那才是真正持續之道。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王繼祥:物流運作的共性規律與發展路徑
下一篇:即時配送-城市服務核心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