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解讀金融委第九次會議:中小銀行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EFEC導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此次會議主要是落實四中全會精神,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次會議緊緊圍繞如何更好提高金融監管的效果、構筑中小銀行可持續發展機制展開。

11月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融委”)召開第九次會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研究深化中小銀行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問題,部署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此次會議主要是落實四中全會精神,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次會議緊緊圍繞如何更好提高金融監管的效果、構筑中小銀行可持續發展機制展開。在曾剛看來,金融調控、防風險、金融監管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內控機制是銀行防范風險的重要基礎
會議指出,要深化中小銀行改革,健全適應中小銀行特點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內控體系,從根源上解決中小銀行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曾剛認為,中小銀行發展的機制體制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在公司治理層面上存在缺陷,這就導致源頭層面會有一些風險隱患。公司治理相對應的內控機制是銀行防范風險的重要基礎,公司治理如果存在重大缺陷,比如大股東的控制等,就有可能把銀行當成“提款機”,導致銀行出現嚴重的風險事件。
對小銀行而言,從股權管理的規范入手,進一步推動中小銀行完善公司治理架構、內控機制,從源頭提升風險管控能力,避免重大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構建多元化的資本補充體系
會議指出,當前要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優化資本結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曾剛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銀行業的資本補充,從長遠來看,內源性資本補充是銀行資本補充的重要部分,這部分來自銀行的利潤留存,銀行發展質量越好,后續發展能力就會越強。
“短期來看,就中小銀行而言,當下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同時提高自身風險抵御能力,這時候還需要外源的資本補充渠道予以支撐,不同類型的資本工具對應不同的資本補充對象。比如,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引入戰略投資者或者IPO。”曾剛介紹稱,補充其他一級資本,近年來政策上也有推進,比如發行永續債和優先股。
曾剛認為,不同銀行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結合自身的能力構建多元化的資本補充體系,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本支撐。
在曾剛看來,在中小銀行中,不同類型的銀行在資本補充能力方面有所差異。規模偏小的銀行、經營狀況沒有那么好的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會窄一點。對他們而言,提高營業能力,形成以內源性資本補充為主的渠道尤為重要。
中小銀行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會議指出,要注意推廣一些中小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改進中小銀行的商業模式。
曾剛指出,如何應對市場的競爭挑戰,是擺在中小銀行面前的重要問題,尋找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提高經營效率,形成差異化發展方向,這是在未來競爭中必要的路徑。
曾剛認為,“改進中小銀行的商業模式”實際上是抓住了中小銀行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痛點。因為,隨著競爭壓力加大、利率市場化推進,銀行在經營層面上的壓力較大。這時候,如果沒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沒有明確的客戶定位,沒有差異化的發展思路,銀行在激烈競爭中很難生存下來。在未來,中小銀行尋找適合自己的差異化商業模式,是需要去做的事情。
“沒有商業模式,在競爭中落敗,就會退出市場,這樣很難形成長期可持續穩健發展。”曾剛稱。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 周小川:很多第三方支付機構眼睛就瞄著預付金
下一篇:朱少平:關于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