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做“同城急送”,到底還有沒有機會?
【EFEC導讀】做運力服務的互聯網平臺,做本地生活服務的連接者。

大概一個月前,朋友圈里都在刷順豐上線了類似“閃送”的新產品 ——“順豐同城急送”。
筆者回想了今年元旦后(2018年1月3日)應黃赟總之邀,與順豐同城事業部核心團隊在深圳的那次溝通,沒想到還真是或多或少得影響了順豐一些的決策。一時興起翻了翻本子,回憶起很多當時溝通的細節。
當天下午聊了很久,晚上回到酒店后梳理下思路,整理了四個主要的問題。 上周日,在公司待著恰好有時間,再次循著這四條簡單的記錄展開來扯扯:
一、同城事業部是不是只做能掙錢的事情?
這里說的掙錢的事兒,是指順豐同城事業部當時做的主力業務——類似肯德基這種類型客戶的配送。
這種業務的本質邏輯是:“出賣運力給超級大客戶使用。”
此類業務的優點如下:
1)單量大,適合養團隊;
2)客戶有自己的網上下單體系,與超級平臺(美團、餓了)合作的心態很糾結,一方面有增量,另一方面又怕流量完全被平臺控制;
3)合作的早期給得起錢(單價高) 。
缺陷、隱患如下:
1)客戶體量過大,很難有議價權且客戶為了自身安全也不會縱容一家獨大;
2)隨著競爭白熱化,必然有不計其數的螞蟻雄兵(靈活的中小型配送公司)入局,必然會陷入降價甚至惡意殺價的局面(落地配行業十年發展足以佐證此觀點);
3)基本沒有品牌溢價。因為服務鏈條很短,都是不出商圈的即時配送,大公司的網絡優勢蕩然無存(護城河沒了),要近距離地與靈活的競爭對手打肉搏戰,不但優勢不明顯還會有很多劣勢和短板被放大。
順豐的金字招牌,剛開始在拿客戶的時候是有用的,但時間一長,客戶的物流總監冷靜下來對著配送數據一看,必然會發現順豐相對于其它配送公司并不會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再加上順豐本身的一些問題(保險足額交),導致成本要高于其它靈活機動的競爭對手,掙錢的生意在這也變成了虧錢的買賣。
所以,當時我的論點是:雖然類似肯德基這樣的業務會隨著新零售的火爆再冒一些出來(比如現在大火的瑞幸咖啡就是順豐在送),但這種業務一定會慢慢的陷入低毛利的陷阱,況且順豐在當前的價格都虧損,未來盈利也不會太樂觀。所以,我覺得,只做一個運力輸出方,是沒有大的價值和前途的。盈利趨向若一直不好,極有可能會被砍掉。要做互聯網平臺,做本地生活服務的連接者。
二、接下來做什么? 還有機會么?
承上,做運力服務的互聯網平臺,做本地生活服務的連接者。
一說到這個領域,沒辦法回避是一定要聊聊「閃送」,一個習慣性地被拋出的問題:「閃送做得已經很好了,順豐還有機會么?」
我的回答是,對于順豐而言,機會永遠都有。原因如下:
1)「閃送」確實是即時送業務的領導者,但也只是在部分城市很強。還沒有達到一統天下的程度。統治力,個人認為還不及滴滴入場代駕前,當時在細分領域里如日中天的e代駕。
2)UU跑腿、點我達、達達都是很強的割據實力。甚至,「快服務」在自己的根據地也活得欣欣向榮。
3)在打車領域即便強如滴滴,也要面對準備并不算充分的美團打車的強勢沖擊。
所以,對于真正的巨頭而言,機會一直有。雖然現在進場不算早,但恁是誰也不能說晚了。
我個人一直有個觀點:同城即時送市場的盤子應該不算大,這個細分領域,未來極有可能是美團或順豐從不同的域降維打擊下來,進而完成統治的。
當然對于順豐而言,一個日均百萬單左右的細分市場,應該還不足夠填滿其同城事業部的胃口。所以,順豐應該是利用這個進入互聯網行業的機會,做更多的本地生活服務的連接,爭取把更多吃、喝、用的需求多多益善地納入進來。
還想說以前在聯邦快遞的那個段子,公司的美籍顧問總是自豪地跟我們說:「在美國,發快遞不是說“發快遞”。大家都是說 ~ 我要去fedex一下。」 所以,我也鼓動性地說了個愿景:「在中國,未來所有想讓物品位移的訴求(發出去、買進來、同城的、異地的、國內的、國際的等),人們都會打開手機,使用『順豐家』的APP,然后就都可以搞定!」
三、為什么多年積累的用戶數據沒起到作用?如何用?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很多的物流公司,以前落地配聯盟一開會,就有人說「我們是守在金礦上要飯;放著大量的用戶數據不會用,卻掙點兒苦力的錢!」
這個其實蠻正常,物流公司若組織、人員不升級,是不可能干得了互聯網公司的活兒的。因為思路不對,場景不對,切入點也不對, 撬動C端客戶的需求談何容易? 順豐每天服務千萬個包裹,十幾年下來當真是積累了天量的數據。要怎么用起來呢?
筆者在這里隨便扯扯其中的邏輯和套路:
1)地推
早期推出「同城急送」產品的時候,順豐大網的快遞小哥在每一個企業客戶處取件、送件時,可以向客戶推送這個新產品,比如發彩頁、免費體驗的權益、優惠券等。
閃送的客戶群體里,CBD寫字樓里的眾多小B是基本盤;順豐沒有急送的服務,客戶只能用其它的服務,現在有了,應該能轉化一部分吧?
2)疊加
當單量有了一定規模后,再適時地推出新業務進行疊加,比如代購、跑腿甚至精品外賣。
當然,還可以與瑞幸咖啡、百果園這些線下的IP,聯合推出一些活動,讓用戶逐步適應有順豐參與的「生活」;
3)打通
逐步打通大網快遞的app用戶A 和本地網app用戶B,努力讓所有使用順豐服務的用戶,轉到線上使用APP,再讓所有使用APP的用戶向一個綜合的大應用(順豐家)上歸集,使用A業務的也會使用B業務,反之亦然。
這些數據只有全部被趕到線上,才有意義,才有被二次利用的可能。 順豐只有全面的互聯網化,且充分地融入進用戶的「生活」,才有全面激活巨量的沉睡用戶的可能。
四、路徑?關鍵點?燒多少錢?
先花錢,打市場!
很多成熟的地區,目標用戶已經被教育過好多年了。順豐進入的關鍵戰役,就是如何襲奪用戶。可以簡單粗暴地推幾場活動:
1)有順豐賬號的快遞用戶,給發免費試用的券;
2)第一年里,每個月都推幾次半價的推廣活動;
3)堅守極端天氣、年終歲尾不惡意加價的策略。
核心原則就是,把用戶搶過來,把流量燒起來。
燒多少錢?
綜合考慮訂單量、成本、定價、補貼、新增團隊五個要素,帶入數據模擬測算下,第一年最多燒8-10個億。但只要這一仗能贏下來,花這些錢絕對是超值的。
如何說服王衛總? 這是這件事的關鍵點,王總在整件事里即是投資人又是最終決策人(CEO),能不能描繪出一個讓王衛總「燃」起來的愿景及未來是至關重要的。做,風險真的很大;不做,天花板就在眼前。王總需要的,還是團隊能給出一個清晰的思路和全力爭勝的信念。
1月3日那天,差不多就聊了這些。分開后,其實我內心還是不認為順豐會重注做這個事情。半年后推出了新產品,看來順豐效率還是蠻高的。
而順豐做同城急送的消息出來沒多久, UU跑腿也融了兩個億; 達達也從老股東那里拿了好多錢;點我達也上岸了;閃送賬上也趴著巨量的資金,最近貌似在優化組織持續精進; 快服務雖然沒公布什么大融資,但快遞行業的悲情傳奇陳加海應該是帶人、帶錢、帶「刀」、帶著后半生的理想加入的。最后,忽然想到個問題,這么多公司的產品,筆者個人一個都沒用過。作為業內人士,還是挺不可思議的。
所以,看來這個陵越還是太過于垂直、細分。未來走向何方? 應該是個蠻有意思的話題。
上一篇:京東崛起背后:劉強東的戰略耐性
下一篇:文健君:做供應鏈金融,需做好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