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點評:從諾亞踩雷事件看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
【EFEC導讀】從供應鏈金融風險產生的來源看,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產生不僅僅來自于供應鏈運營(即由于環境、供應鏈業務活動波動或不確定性導致的金融風險),而且也產生于參與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

2019年7月一樁驚天事件將供應鏈金融推向了風口浪尖,即諾亞財富踩雷事件。諾亞財富旗下上海歌斐資產管理公司的信貸基金為承興國際控股相關第三方公司提供供應鏈融資,總金額為34億元人民幣。承興國際控股實際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詐活動被中國警方刑事拘留,而承興為了騙取資金而質押登記的京東應收賬款,又被京東方面確認系偽造,整個事件使得原被認為最有效地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供應鏈金融蒙上了陰影,也使得各行各業意識到風險管理與控制是穩妥、有效推動供應鏈金融的關鍵。
事實上,要理解這一事件發生的根源,以及未來如何有效防范,需要深刻認識供應鏈金融活動中的風險,尤其是主體風險產生的機理,以及實踐中存在著哪些欺詐現象,進而針對性地進行制度以及供應鏈金融風控體系的建設。
從供應鏈金融風險產生的來源看,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產生不僅僅來自于供應鏈運營(即由于環境、供應鏈業務活動波動或不確定性導致的金融風險),而且也產生于參與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這類風險與供應鏈運營中決策者風險不同,后者是因為決策者的能力所限產生的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風險來源,而參與主體機會主義則是參與交易或交換的各方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而損壞他人,違背約定的規則而導致的風險,是一種主觀的行為因素。這種主觀的機會主義的產生是源于供應鏈經營中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對稱所造成。
事前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或借貸發生前產生的信息不對稱,或虛假性信息傳遞產生的不良結果,作為借方的企業為成功得到資金,往往會向貸方傳遞有利于自己的積極信息而隱瞞負面信息,從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除此之外,事前信息不對稱還會來自于抵押或擔保,一般認為為了有效的防范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違約風險,抵質押或擔保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然而,抵質押或擔保也可能因為對其真實狀態或者質量信息的缺失不能有效降低違約。事后信息不對稱往往伴隨著道德風險的產生,在貸方提供融資后,由于所提供資金的真實流向以及借方企業的經營管理等行為等并不能總被貸方所知,從而很難對借方的行為進行完全監督。因此企業可能會在未告知貸方的前提下改變資金用途,增加貸方融資風險。
從近些年供應鏈金融活動中發生的欺詐現象看,事前機會主義行為是行騙方在借貸之前為了從金融機構套取資金而實施的欺詐性行為。實踐中存在著虛構貿易、一女多嫁以及自保自融等形態。
供應鏈金融有別于其他資金借貸的重要一點,便是其資金融通的基礎是供應鏈上下游所形成的交易結構和貿易關系,因此,為了套取資金,有些主體采用虛構貿易實施所謂的貿易金融。即在關聯企業之間形成虛假貿易關系,形成一系列交易合同和單證,進而據此騙取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資金。在這種欺詐行為方式下,形式上看,的確存在著交易流(買賣)和物流(物流服務),也存在著不同的參與方或服務者,交易的單證和要素也是完整的,但是實質上,所有的交易場景都是關聯方假造出來,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實質性的產業活動。這種欺詐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關聯參與方虛構經營收入和利潤,另一方面騙取銀行授信以及低成本資金。
“一女多嫁”與虛構貿易不同,后者形成的交易和資產實質上是虛假的,而前者則是真實的交易和資產,但是借款方憑借所形成的真實交易和資產從多方獲得資金,加大了杠桿,放大了資金借貸風險。具體講就是借款企業雖然有交易或物流業務,或者一定的資產,但是由于目前不同金融機構或者供應鏈金融服務方之間難以做到信息共享,加之整個社會的統一信息、信用公示平臺尚未建立,借款方運用自身的業務或資產從多方融資,特別是通過不規范的民間借貸或P2P平臺,放大自身信用,套取資金。“自保自融”是針對貸方要求借款方擔保、質押監管等要求作為獲得資金前提的狀況下,而虛構擔保人或監管人,套取資金的做法。通常自保自融是在從事供應鏈融資過程中親屬、朋友或者緊密關聯人為借款企業進行擔保,或者由同一人或關聯人實際控制的物流倉儲進行貨物質押監管,套取資金。
事后機會主義行為是借款人在獲得資金后,通過各種欺詐行為,套取資金收益,從而增大資金融通風險的做法。這類機會主義風險主要反映在三套行為、重復虛假倉單以及移花接木等形態。三套行為是前些年(2011到2016年左右)非常典型的供應鏈金融欺詐現象,它指的是為了獲得金融收益而實施的套利、套匯和套稅。套利、套匯是利用利率或匯率的波動,通過虛構貿易、物流而博取利差和匯差的行為,除此之外還可以獲取其他非法收益(諸如通過將業務量做大套取銀行授信,做小貸買理財;或者騙取出口退稅等)。
套稅則是利用貨票分離博取相應的稅收利益,具體講就是將銷往一些終端客戶(往往這些終端客戶不需要銷售發票)而節省下來的稅票賣給一些公司或填補銷售的稅票,一方面售票的企業獲得了套稅產生的收益,而終端客戶可以獲得部分套稅收益形成的返點;另一方面買票企業可以填補虛假交易的缺口。此外,還有一種套稅騙稅的做法是在貨物等級上做文章,即將B類貨報為A類貨,套取退稅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三套行為完全建立在虛構貿易基礎上,即并沒有發生真實的貿易和物流,而是虛構交易行為套取匯差、利差或者其他收益。而如今一些三套行為則存在真實的交易過程,產生了“真實的假交易”,即交易買賣或物流活動真實存在,但是其目的在于通過環環相扣的交易行為,做大業務量,套取資金,博取各種相應收益。諸如目前在一些國際貿易活動中,通過內外串謀、里應外合形成出口交易,從而騙取出口退稅等收益,而一旦商品出口境外,再轉口貿易到其他地區進行流通加工,再以跨境進口的名義進入境內。
重復虛假倉單也是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欺詐現象,這在2013年上海鋼貿案以及之后發生的青島港事件中反映的最為典型,它是指借款企業與倉儲企業或相關人員惡意串通,以虛假開立或者重復開立的方式,就他人貨物或者同一貨物開立多張倉單,以供借款企業重復質押給不同金融機構獲取大量倉單質押貸款,并從中牟取暴利。“移花接木”是近年來較為常見的供應鏈金融欺詐。供應鏈金融的特征在于通過供應鏈業務帶動金融活動,服務產業供應鏈中的參與者,特別是中小企業,進而借助于有效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帶動和優化產業供應鏈運營。移花接木則不同,資金的獲取是憑借供應鏈中的業務或資產,但是籌集到資金后,資金的用途和去向并不是產業供應鏈,而是將資金投放到借款人博利的其他領域,諸如股市、房地產、理財等領域,甚至直接做“二銀行”,放小貸,這樣使得資金并沒有真正進入產業供應鏈運營。
(作者系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供應鏈金融》、《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作者)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菜鳥萬霖:數智化是中國物流下半場的第一驅動力
下一篇:供應鏈發展升級,將迎來“供應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