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為什么開出近億級罰單?
[ EFEC導讀 ] 近來,央行千萬級罰單頻頻開出,支付行業仍然延續著嚴監管的態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幾個月,央行開出的千萬級罰單一個接著一個,這些天價罰單無一例外,全都指向了違法收入的沒收和罰款。
支付機構在接入商戶時不知道這是違法的么?不是不知道,是不想知道,知道了也只能裝不知道。
為什么?以為自己不知道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入這些有問題的商戶了。
只是掩耳盜鈴罷了。
掩耳盜鈴的支付機構在飲鴆止渴
其實,支付機構也知道自己正在掩耳盜鈴。但,確實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因為人們購買行為是既定的,交易場景就這么多,不會短時間內生出新的場景,而大多數場景基本上都已經被微信支付寶都壟斷了。
P2P、現金貸等新興的交易量比較大的場景也確實讓很多支付公司滋潤了一陣子,那這陣風過了之后呢?干等下一個風口?
肯定不能干等。于是,在非法的外匯平臺、博彩平臺、投資平臺主動找上門來的時候,支付機構根本無法抵御這巨大交易量的誘惑,和沒量相比,還是選擇有量甚至是巨量感覺心里更踏實一些。
是的,這種外匯平臺、博彩平臺、投資平臺的交易量是驚人的,日交易量幾十億是常態。之前從未接觸過此類業務的支付公司一旦沾上了,仿佛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甚至覺得自己之前殫精竭慮苦思冥想去做解決方案搶客戶簡直是太蠢了。
反正每一筆交易支付機構都能從中按百分比抽取手續費,而且這樣的非法平臺此消彼長,根本不愁業務量。隨著央行打擊無證機構的深入,有牌照的支付公司因為有了特殊的政策資源,最后都發展到可以對“客戶”挑挑揀揀了。
有多家中小支付機構的內部人士向中國支付網表示,市場上留給他們的空間確實很小,優質商戶被頭部幾家支付公司幾乎全部覆蓋。中小公司為了業績和利潤,只能干“臟活累活”。
這無異于飲鴆止渴。當監管檢查已經常態化,甚至已經科技化,吃下去的都將要吐出來,還得捎上一定倍數的罰款。
假裝不知道就行了?反洗錢法規定,支付機構要“了解你的客戶”,如果不了解,那唯一的結果就是罰。這些巨額罰單幾乎全都是適用了反洗錢法的相關條款得出的處罰金額。
寧可被罰也絕不賠付的背后原因
每一張千萬級的罰單,都屬于重大行政處罰,都得到了央行專門發文的“待遇”。
中國支付網發現,央行發文里都提到了被罰機構引起了舉報和大量投訴。這個字雖然很短,可反應的卻是背后一起又一起的維權事件。
這些“受害人”“受害”之后,都很快掌握了支付行業的各項法規條文,拿著這些規定要求支付公司先行賠付,如果賠給這些“受害人”,那就沒有后面的維權事件發生了。
可這些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款,哪是掙著千分之幾甚至萬分之幾手續費的支付機構能夠賠得起的。
支付機構不輕易賠付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職業投訴人”太多。中國支付網曾刊發報道《支付機構和“職業投訴人”的糾葛》一文,引起了很多支付機構從業人士的共鳴。
一旦開端,賠付便是個無底洞。誰知道后面還有多少個“受害人”?
也有的“受害人”把支付機構告上法院,要求賠償自己的損失,但幾乎都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于是,這些“受害人”不斷向媒體、協會、人行進行舉報、投訴,甚至還引發群體事件,聚集到支付機構和監管機構的辦公場所。
然一碼歸一碼,支付公司犯錯,監管機構照章處罰,“受害人”的錯也只能自己承擔,數千萬元的罰款并不會落到自己的口袋,輕信那些非法平臺,幻想一夜暴富的貪婪才是問題的根源。
這類事件里,“沒有無辜者”。無論是支付機構還是個人遠離這些非法平臺才是正道。
上一篇:下半年中國經濟形勢怎樣?讀懂中央政治局會議是關鍵
下一篇:上市公司融資“生死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