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巨頭成頂級物流樞紐城市選擇風向標
【EFEC導讀】越是超級城市,越能匯集各方資源,虹吸效應越大;越是超級物流樞紐,吸附力和輻射力越強,匯集的商品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越是巨大,杠桿效應越強。

2018年12月24日,國家公布了212個國家物流樞紐,涉及127個具有一定基礎條件的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越是超級城市,越能匯集各方資源,虹吸效應越大;越是超級物流樞紐,吸附力和輻射力越強,匯集的商品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越是巨大,杠桿效應越強。
每個上榜城市都迫不及待地官宣自己被選中。未來,誰又能在這份“國家隊”榜單上加冕?
誰是中國頂級物流樞紐城市?
要分析誰才能成為頂級物流樞紐城市,不如分析物流巨頭的選擇。
一個多月前,在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鼓勵民企參與到物流樞紐建設運營中,要多舉措發展“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體系,確保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明顯下降。
國務院喊話民營資本,投入到“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中,不光是提質增效,撬動產業升級,更是要動用市場的力量,在寒冬期激活經濟活力。
一場新的鐵公建設勢必會掀起,但這和之前的“4萬億投資”大不一樣,這個號召民企和社會力量參與的中國現代物流體系的建設,將和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云計算一樣,成為新的社會基礎設施。
春江水暖鴨先知。配套的物流供應鏈服務,倉儲、運輸、金融、車后服務……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是一個千億級市場,都站著一個巨頭,從傳化、蓋洛普、到京東、順豐、菜鳥網絡……
可以說,物流巨頭如何布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未來的命運。
巨頭的選擇
“大家都在拼,都在PK。”傳化智聯副總裁、西北大區董事長李尚青說。
傳化智聯作為物流領域的先驅者,經過十幾年的摸索,逐步建立了傳化網,目前傳化網業務已覆蓋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347個城市,應用于化工、鋼構、造紙、商貿等多個生產制造領域。通過各類智能物流產品的打造,正讓制造業企業獲得協同高效的物流供應鏈服務,實現降本增效。
國家物流樞紐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它撬動巨大的流量:物流、資金流、人流,還有隨之而來的商貿、消費和稅收。
現在大力布局的西安,正攻勢最猛的城市之一,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親自擔任推進物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促進物流業與第一、第二產業聯動發展。
傳化智聯在西安布局了服務大西安,輻射大西北的“一平臺兩中心”項目,其中東部城市物流中心項目已經開工建設。中西部的崛起,在這些物流龍頭企業的排兵布陣上可見一斑。
18年來在全國交通樞紐布局了150個公路港的傳化智聯的“流量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傳化成都公路港一手締造了“全國最賺錢加油站”。這個加油站每天要給2000輛車加油,這樣的“免費流量”全部來自于成都公路港每天往來的貨物車輛。這個聚集大西南85%以上貨源信息的巨大樞紐,成為西南地區鏈接上“一帶一路”南下大通道的發動機,連通了東南亞昆曼大通道,使西部地區一下從開放的末梢變成前沿陣地。
這個公路港開業至今,為成都地方政府貢獻稅收近10億元。
重慶傳化公路港的一個客戶原本通過海運從白俄羅斯的明斯克進口乳制品原材料,從出發到派送完成需要60天的漫長周期,貿易流通速度慢,資金壓力大。傳化公路港為該客戶提出的中歐班列多式聯運解決方案,客戶提出貨物訂單需求后,由傳化提供從白俄羅斯工廠到末端派送的一站式供應鏈解決方案服務,直抵工廠。由此,該客戶的全程運輸時效將從60天下降到25天。綜合成本比海運更便宜,傳化網整合俄羅斯奶粉入華的物流通道、倉儲服務,以全程供應鏈服務連接上下游客戶,使物流效率得到極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從重慶入關,這意味著白俄羅斯的奶粉流入中國的分撥樞紐隨之從上海轉到了重慶,這樣的貨源聚集對樞紐打造起了決定作用。中歐班列(渝新歐)的開通,改變了國際貿易物流在國內的集配分撥,也改變了商品、資本的流向。
來自傳化智聯的數據顯示,這個業務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橫跨七個經濟帶的物流企業,它驅動的商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截至2017年底,服務物流企業達17.5萬家,調度車次近10萬車次/日,會員車輛211萬輛,人流量21萬以上人次/日,支付流量達1786億元。
在智能物流系統驅動下,“通道+樞紐+網絡”疊加后的化學反應驚人——貨車平均配貨時間降低到7-9小時,為企業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率提升30%,降低綜合成本20%以上。
制造業是壓艙石
物流樞紐的根基還是在產業,樞紐是手段不是目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一個區域的產業發展服務。這六大類樞紐城市中,生產服務型樞紐城市最具潛力。
對于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定位:依托大型廠礦、制造業基地,產業聚集區,農業主產區等,主要為工業、農業生產提供原材料供應、中間產品和產品成品儲運、分銷等一體化的現代供應鏈服務。這個定位其實點明了制造業作為社會壓艙石的作用——有了制造業就得有運轉良好的港口道路,有穩定的能源、原料等供應鏈服務,有周邊的居住、餐飲、醫療、教育等配套,當然,還有穩定的稅收和就業。
李尚青說,各城市打造樞紐是為了流量,但要的是對產業有價值,高質量的流量,如果對城市和區域的產業不能產生貢獻,城市要這個流量有什么用?
匯集五大樞紐類型的南京、武漢、重慶,都是沿江通道上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陸水空條件優越。不過,與武漢、重慶相比,南京作為中國經濟第二大省首位度低,這緣于長三角地區各城市經濟發展均衡。
不過,從貨物吞吐量這個重要指標來說,南京遠遠低于蘇州,更遑論武漢、重慶、鄭州。
過去幾年,中高端制造業(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不同程度出現了從沿海向中部區域的核心城市遷移的特征。產業遷移促使中部核心城市的崛起,形成以新興制造為核心的產業鏈基礎,比如鄭州的富士康系、武漢的光谷系,西安、成都的半導體、電子、光電產業等。
產業聚集下,自然形成了配套的物流供應鏈服務。傳化智聯在上述區域屯下重兵,而快遞巨頭順豐則把離武漢50公里的湖北鄂州,圈定為順豐的航空樞紐,圓通和中通分別在嘉興、鄭州布局基地。
三大決定因素,區位優勢排第一
那么,誰能成為中國的頂級物流樞紐?決定因素有三。
一看區位優勢。
這就像十三五規劃中,成-渝為何從一干二線城市中冒頭,成為和京津、上海、廣深并列的四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這得益于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深刻變化,成渝區位優勢凸顯,成為中國向歐洲開放的橋頭堡。“十三五”末,重慶將形成米字型(準)高鐵網(部分“十四五”通車),成為少數幾個全國性超級高鐵樞紐。
所以,從區位優勢看,重慶、武漢、鄭州、西安四地都是得天獨厚。相對而言,重慶可能更具潛力。
二看物流樞紐跟產業的關聯度,要看物流樞紐對產業的貢獻。以傳化智聯為例,這18年來布局的公路港,在供應鏈上建立起來的能力不是靠資本催熟的,也不是頂層設計出來的,而是依托于城市與區域的物流基礎與產業布局,從企業自身場景和市場需求出發,不斷試錯、優勝劣汰的過程。
三看地方政府對于物流基礎設施的重視程度,政府對城市規劃的重視程度和能力格局。
這幾乎是一個決定因素。比如2021年投入運營的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就是湖北省和順豐集團共同打造的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專業貨運樞紐,最起碼它從頂層設計上就給鄂州這個GDP只有905億的湖北省面積最小的省轄市開啟了一個巨大的發展通道。2018年上半年,鄂州GDP增長達8.6%,居湖北省第二。
上一篇:2018年這些“涼涼”的快遞物流及其相關企業給予我們的思考
下一篇:產業互聯網引領時代發展,金融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