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行業觀察盤點:十家引發裁員議論的企業
【EFEC導讀】2018年可謂互聯網企業動蕩的一年,有不少企業渴望通過人事變動來穩定企業狀態。

年關將至,回首一年來的各大事件,讓不少人紛紛表示:互聯網行業的寒冬真的來了。2018年可謂互聯網企業動蕩的一年,有不少企業渴望通過人事變動來穩定企業狀態。騰訊、美團、阿里、京東…這些時常活躍在我們眼前的巨頭企業,也無法在這場就業寒冬中置身事外。
對于不時傳出的裁員、閉店等消息,各企業也紛紛表示為公司內部優化調整。《電商報》就來帶大家回顧一下2018年十家發生人事變動、引發裁員議論的企業。
一、魅族裁員610人,官方回應:回歸精簡高效

時間:6月15日
事件:針對有媒體報道魅族裁員一事,魅族官方發表內部信,稱公司將進行組織精簡和人員優化來幫助公司降低運營成本,實現盈利目標。據了解,魅族在內部信中沒有披露人員優化數,也未說明裁員會涉及的具體部門和崗位,但此次裁員人數并非此前外界傳言的2000人那么多,實際裁員數量為610人。
魅族最后表示:“接下來5G以及IOT的大潮就要到來,公司的組織要以足夠精簡高效的狀態去抓住機會”。
影響:作為國產手機廠商中最早涉足智能手機業務的品牌,魅族手機一出現便以獨具一格的產品形象以及雙品牌戰略高調占據部分市場。但近年來魅族高層決策搖擺不定,企業內部互相傾軋,人事配置調整頻繁,魅族的發展戰略也備受質疑。目前,全球的手機市場都處于一個相對低迷的時間段,根據公開數據顯示,除了華為和小米,其他所有的手機廠商日子都不是太好過,或許手機行業的瓶頸期即將到來。
二、財報萎靡,美圖試圖通過人事調整挽救

時間:8月25日
事件:美圖公司今年股價不斷走低,市值已不足90億港元,不僅如此,美圖公司更因中報業績不佳而陷入裁員傳聞。對此美圖回應稱是內部人員優化、重組,是為了匹配下一階段的戰略規劃,提高組織效率。美圖表示:“部分崗位需要優化重組,部分崗位需要招募”;同時,該公司承諾“會加大對戰略業務人才的引進力度”。
影響:美圖宣布全新的“美和社交”戰略后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但事實上,美圖要分食社交為時已晚。美圖已經錯失了移動社交平臺的黃金窗口期,由此帶來的后果是,美圖內部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人員變動和離職。在美圖秀秀、美拍擁有大量活躍用戶的情況下,硬件產品收入占比在70%以上,短期來看,美圖公司的業績依然受到手機硬件產品的影響而持續承壓。
三、騰訊內部架構調整,業務模塊整體平移

時間:9月30日
事件:騰訊在時隔6年后迎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將在原有七大事業群的基礎上進行重組整合。與此同時,騰訊將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也頻頻傳出。對此,騰訊集團公關回應稱:“可以明確的是,本次組織架構調整不會涉及裁員。我們會對各個業務模塊整體平移,先組合再優化。” 而來自被撤掉的網絡媒體事業群的員工紛紛表示工作沒有受到影響,只是平移到新部門,領導不變,業務不受影響。
影響:進入2018年以來,騰訊財報數字欠佳,引發了外界對其專注投資而忽視本身業務發展,以及極其倚重游戲增收模式的質疑。關于騰訊創新力不足的批判聲此起彼伏,股價也跌跌不休。面對頭條系產品的快速發展,騰訊內部各部門的單打獨斗已經無法應對頭條系了。這次的整合,將會給內容生態提供充足的流量以及技術支持。而對于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的成立,業內人士更多認為是在對標阿里。
如今騰訊所進行的戰略與組織架構調整,勢必會進一步推動前沿科技的行業落地,引發一輪新的行業大戰。
四、阿里被傳縮減編制,官方回應人才體系升級

時間:10月23日
事件:一則“阿里將全面縮減人員編制,所有業務線都不批offer,包括技術”的消息迅速在社交平臺脈脈傳開,引發了網友的積極關注。該求職者的留言有不少網友附和聲稱是真的,還有認證為前滴滴員工留言稱收到阿里要裁員50%的通知。對此,阿里官方很快回應稱:這只是阿里巴巴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進行這樣的人才體系升級。這次人才體系升級的主要目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激發和釋放年輕人的能力和潛能,給有靈性的年輕人破格晉升的機會。
影響:阿里巴巴的人才體系是人才盤點的結果應用,富有成效的人才盤點取決于戰略影響、人才數據和能力評鑒三個層次。無論是風口行業還是傳統領域,高毛利與高增長都難以長期持續,旨在提升企業運營效率與人力資源管理效能的人才體系優化,不僅是當前行業寒冬下的無奈選擇,還將成為企業與HR領導者所面臨的一種“新常態”。
五、京東采取末位優化緩解股價壓力

時間:11月26日
事件:有京東內部員工爆料,京東將裁員10%,擬先裁未婚未育女性。這一流言,又將京東和劉強東本人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京東官方在11月27日正式回應稱:京東每年定期都會針對所有人員開展績效評價和人才盤點,正常人員流動和末位優化卻被惡意扭曲夸大為“大面積裁員”。
影響:京東裁員的相關新聞,也被做了大量的解讀。事實上,在今年性侵門、股權降位、裁員風波等一系列事件發酵的同時,京東在急迫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京東此次因自身業務下行壓力下裁員后,迅速推出了個人快遞業務。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在快遞行業毛利整體攤薄、市場進入紅海的情況下,掌門人劉強東此舉或只是為了要保住快遞小哥這條“生命線”。
六、金融企業趣店被傳裁員200人 副總裁出面否認

時間:12月5日
事件:趣店突然被曝旗下大白汽車業務線或將大幅裁員,線下門店也開始大規模關店的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趣店一天時間便離開了近80%的管培生,裁員人數達200人。趣店方面對媒體解釋道:“確實是有業務線調整,但具體如何調整,也不是完全清楚。” 這多少證實了此前的媒體報道,趣店旗下的大白汽車近日以來大幅裁員,以及大白汽車的線下店面也在大規模關店,或從179家關至48家,大量相關人員將被裁撤。
影響:螞蟻金服與與趣店合作到期后,中止與后者的戰略合作關系,這導致趣店無法再從支付寶獲得大量的線上流量。這就意味著,趣店只能主要靠線下渠道發掘大白汽車的新用戶,可是現在來看線下這條路也并不好走。財報顯示,大白汽車的業績主要還是由借貸業務支撐,但監管的日趨嚴格使多個平臺在收縮自己的“現金貸”業務。而趣店面臨的問題,除了主營的“現金貸”消費金融業務之外,趣店并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
七、斗魚深圳裁員70余人,海外市場或被拋棄

時間:12月6日
事件:直播平臺斗魚深圳團隊被曝出裁員,預估波及范圍大約為70人。據了解,這次裁員涉及深圳分公司的整個海外市場團隊,相關員工在事先未收到任何通知的情況下被口頭裁員。對此,斗魚方面回應稱:“此次并非緊急裁員。傳言中的被裁員主體深圳團隊,只是斗魚某個業務線上幾個團隊中的一個,這次只是團隊正常的優化調整,有員工將進行轉崗,也有的員工將遭到裁員”。
影響:斗魚傳出裁員消息,又增添了直播行業一份寒意。發布于11月28日的《2018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國內短視頻應用迅速崛起,熱門短視頻應用用戶規模達到5.94億。而網絡直播則相對“冷清”,同為直播平臺的網易薄荷直播也于12月3日發布了停服公告,公告稱由于業務調整原因,將全面關停網易薄荷的運營。
八、知乎年底績效評估,20%的的員工或將被辭退

時間:12月11日
事件:最近,社交APP脈脈上有人曝料,稱知乎最近正在裁員,未轉正的員工無法得到任何賠償,此帖得到了許多知乎員工的匿名回復,稱此次裁員動作太過迅速。據了解,裁員名單包括實習未留用人員,以及各部門末位淘汰人員,涉及部門包括技術、短視頻、運營、產品等等。
隨后知乎公關總監徐瑞君緊急發聲辟謠,稱“關于知乎大規模裁員、業務線被裁撤等信息均為不實言論和主觀臆測,事實為公司年底正常的人員調整和結構優化”。
影響:一位資深獵頭表示,“知乎說優化其實也沒有錯,因為裁員本身也是一種優化。”有業內人士猜測,知乎人員調整的目的或為縮減預算、開源節流,為將來的上市計劃做準備。據了解,知乎的知識付費團隊負責人已經更換多次,但是知識付費仍然不能為知乎的商業化做出貢獻,廣告仍是支撐其商業化的主要業務。由此可見,知乎要想找回知識付費的優勢,更快實現商業化,需要其盡快明確一個發展方向。
九、美團被爆三分鐘裁員免交接

時間:12月19日
事件:有消息傳出美團點評在進行大規模裁員。有用戶在社交平臺脈脈匿名爆料,美團裁員只用了3分鐘,“免交接免閑扯,3分鐘結束美團職業生涯”。根據脈脈上的匿名爆料內容顯示,上海點評到店業務綜合事業群裁員技術20%左右,點餐技術線裁員50%左右。
對此,美團官方表示:“網傳截圖為不實消息,公司內部正在進行正常的業務調整”。
影響:不論美團裁員是否屬實,美團的現狀都并不樂觀,美團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美團凈虧損額為24.6億元,同比增加158%。美團部分新業務也尚未盈利,4月份和滴滴的網約車大戰,燒了不少錢,收購摩拜的開支以及收購之后,摩拜的廠房設備、折舊等費用,也是一筆開支,而持續的虧損也讓美團股價不斷下跌。
目前看來,美團對標阿里的貼補大戰還未結束,其酒旅、網約車、外賣等業務也正處于不斷發展擴張的狀態。若想贏得一個穩定的市場,上市不足半年的美團仍需加緊進行新的架構調整。
十、摩拜進行人事調整,即將進入美團時代

時間:12月25日
事件:多家媒體報道稱,美團將對摩拜人員進行優化,裁撤摩拜內部與美團重復的部門與員工,裁員幅度達到的20%-30%。同時也有消息稱,此次裁員規模或比想象中的大,其目的是主要是與美團打車實現最優化合并。對此,美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屬正常業務調整,部分崗位仍在招聘中。”
影響:共享單車行業洗牌已接近尾聲,被美團高價回收的摩拜看似避免了“ofo式”尷尬,但還是走到了“內部優化”的這一步,這不免人猜測美團的最終目的是讓收購來的摩拜全面融入到自身系統中來。全面調整后的摩拜幾乎完全剔除了原始團隊的基因,而摩拜也從胡瑋瑋時代慢慢過渡到了王興時代,徹底美團化。
上一篇:全國“物流機器人工作組”成立
下一篇:2018年我國快遞年業務量破500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