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供應鏈發展十大趨勢
近期,ASCM例行發布《2023年供應鏈發展趨勢》(下稱《趨勢》),本文從115個發展趨勢中選擇供應鏈發展的前10大趨勢。
趨勢一:深化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提升供應鏈可視性、規劃性
《趨勢》將“大數據與分析”列為第一。核心有3點:一是通過數字化、敏捷化的供應鏈管理,可以緩解供應鏈中斷造成的混亂問題;二是有助于實現預測性和規范性分析;三是實現供應鏈更高的可視性、規劃性,提升數據驅動的決策性、可預測性。
《趨勢》指出,以數字化管控供應鏈風險、提升供應鏈彈性、增強供應鏈安全將成為供應鏈管理領域基本要素。供應鏈數字化包括通過物聯網實現大規模傳感器應用、數字孿生、內部和外部接口共享、流程自動化等。
《趨勢》指出,供應鏈將變得更加緊湊和本地化。供應鏈風險和彈性需要高度復雜和相互關聯的協作。其關鍵戰略包括供應商、生產能力和運輸流程的多樣化,以及尋找替代材料和非傳統合作伙伴關系。
《趨勢》指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是在廣泛的操作環境中集成人員、流程和系統的基礎,正成為供應鏈效率提升的驅動力。人工智能在供應鏈領域涉及更具協作性的方法,以及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伙伴關系,將對眾多供應鏈功能產生重大影響。
《趨勢》指出,勞動力短缺、供應中斷和需求激增迫使組織利用機器人技術,智能機器人正在改變供應鏈。移動和固定機器人將協助工人完成倉儲、運輸和“最后一公里”的交付任務。雖然初始投資會很高,但從長遠來看,節約的成本將是巨大的。
在軟件領域,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已在供應鏈應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比如,RPA技術已經能夠完成繁雜的票據錄入工作,大量物流單據可以結合OCR(文字識別技術)組件實現自動錄入,將基于規則、重復性、枯燥的數字化業務實現自動化,從而把員工從大量的、簡單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趨勢》指出,數字化供應鏈越多,就越容易受到網絡攻擊。應在保護供應鏈網絡、設備、人員和程序中加強協作、加強投資、加強培訓。
《趨勢》指出,“獲取、制造、丟棄”的傳統線性商業模式不僅提高了原材料成本,而且會增加短缺和波動的可能性,將走向“死胡同”。與此同時,圍繞稀有礦產、能源和大宗商品的獲取,許多沖突不斷上演。由于供應鏈涉及全球生態系統的每個部分,因此,優先考慮負責任、恢復性和再生性的循環經濟勢在必行,而且意義重大。
《趨勢》指出,供應鏈負責人必須支持必需品生產商有能力轉移產品,幫助零售商、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與有能力的供應商建立聯系。此外,對溫度控制有嚴格要求的貨物訂單量將繼續增長,對挑選、包裝和運輸都帶來新的挑戰。
《趨勢》指出,洞察力和敏捷性被證明是供應鏈中的關鍵競爭優勢。物聯網可提供有關產品位置、移動速度、預計到達時間和當地大氣條件等近乎實時的信息,將推動組織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水平并優化網絡。物聯網技術是實現智慧物流的基礎。
《趨勢》指出,運輸規劃系統依賴于供應鏈利益相關者以集成和靈活的方式進行協作,根據實時信息調整各種運輸模式,以提高可見性、集成度和靈活性。物流組織必須為多種運輸網絡無縫交互創造必要的條件,同時,應重新思考倉庫、高速公路、港口、水路和航空運輸之間的物理聯系。
文章來源:盈科數字,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數字經濟發展新階段
下一篇:世界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