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思變,順豐的新“合謀”之道
【EFEC導讀】王衛思變,順豐求“合”。合的是資源,賺的是時間,謀的是未來。

8月24日,順豐總裁王衛在公司內部交流平臺上分享一個跟順豐有關的真實經歷——十幾年前有個航空供應商跟我說,我們幫你們順豐飛,你們長大了,我們卻沒有得到什么好處。
王衛是怎么看待這件事情的?他說,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在這個世界就要不斷創造自己的價值。如果他是那位供應商,他會加強服務配套,然后售賣一些股權,這樣順豐就不會自己成立航空公司,以致最后把他們取代了。
最后的贏家雖然是順豐,但王衛在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自己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反問了兩個問題——你說他(供應商)這種計較的心態既痛苦又愚蠢,最后自己的前途也沒有了,是不是很聰明呢?我們(順豐)今天是不是跟他們也有一樣的思想?
王衛分享該心得體會的同一天,順豐發布了2018年半年報報告:營業收入超425億元,增速超30%,各項新業務爆發出40%-150%不等的增長率……按照這個態勢,順豐2018年全年營收有望突破1000億元,成為國內第一家“千億級”快遞公司。
這樣一個“巨無霸”,接下來該怎么走?王衛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向全體員工提及和分享與航空供應商的陳年往事,顯然有著更深的用意。實際上,他也給出了自己的選擇——
中醫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把問題想通了,就不會有煩惱和痛苦。要想不被取代,就必須摒棄愚見,創造自己價值(加強服務配套)的同時,也要懂得分享(售賣些股權)。
王衛思變,順豐必然跟著轉向。
其實回看順豐最近一段時間的布局和打法,“思變”和“轉向”的印記清晰可見。老鬼將其總結為兩個字——求“合”。
- 1 -
一年合資8家公司
順豐的“合”字訣最早可以追溯至2015年。時年6月6日,順豐聯合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幾家快遞物流巨頭共同出資5億成立豐巢科技,其中,順豐持股35%,申通、中通、韻達各持股20%,普洛斯持股5%。王衛親自擔當豐巢法人代表。
豐巢“合縱連橫”取得的成績和達到的效果,事實已經給出答案。即便中通申通和韻達三個快遞伙伴今年全部退出了豐巢,其所承載的戰略意義和價值對順豐來講,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另一個深遠的影響是豐巢帶來的驚喜開始改變王衛多年來的“獨行俠”氣質和性格,也讓他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合”字訣由此萌芽發端。
行至2017年5月,在加速順豐“出海”這件事情上,王衛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宣布與國際巨頭UPS成立合資公司,各持股50%,共同開發和提供國際物流產品,幫助兩家企業在網絡、規模等方面取長補短。
同年9月28日,順豐和UPS的合資公司環球速運控股有限公司順利通過所有必需的監管審批、備案和登記,正式宣告成立。與此同時,雙方還推出了第一款聯名產品——“SF-UPS 直運+”,定位經濟型國際快遞。
改變,從這里全面開啟。
老鬼梳理了一下,自2017年9月至現在(2018年9月),順豐已先后跟8家行業巨頭聯手成立合資公司。如圖——

通過上圖的總結不難看出,這一年來,“合”字訣在順豐戰略布局上可以說風生水起,涉足的領域也非常聚焦和精準,要么卡位稀缺資源,要么彌補業務短板,延伸產業鏈。
不止如此,查閱一下順豐的新聞不難發現,除了合資公司,在過去一年間,順豐還戰略投資了很多企業,比如國內的中華保安集團,國外的Flexport(美國物流服務平臺);
與順豐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知名企業更多:華潤電力、嘉民、雙匯、供銷e家、普洛斯、斯凱榮、吉利商用車、萬科物流地產、寶灣物流、豐樹…都成為順豐朋友圈的座上賓。
- 2 -
“合”字訣背后的大棋
重新審視順豐的棋盤,就不難理解王衛為什么要重提與航空供應商的那段舊事。他是想借此來提醒自己和同事——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在老鬼看來,順豐“合”字訣的背后,有三條主線——
1)尊重合作伙伴
作為合作伙伴,順豐的航空供應商最終被后起的順豐航空革了命。輸家供應商向王衛“抱怨”,贏家王衛卻在心里反思——順豐何嘗又不是別人的合作伙伴?在服務合作伙伴的過程中,有沒有可能被替代?如何做到不被替代?
王衛給出的解決方案也很“簡單”:一是把業務做準把客戶服務好;二是要跟合作伙伴深度捆綁,比如售賣一些股權,徹底打消對方的戒備,一起把蛋糕做大。
尊重合作伙伴,就是正視自己的短板,以互補互助的形式,快速提升在各個新業務領域內的競爭力。
2)以投資換時間
觀察順豐過去一年參與“合資”的8家企業,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圍繞產業發展重心與各個專業領域的領先者進行合作,實現品牌優勢結合。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市場存在互補,技術方面可以互為支撐,比如新夏暉的冷鏈技術;二是以投資獲得稀缺性資源,比如中鐵順豐背后的高鐵運力、湖北航空樞紐背后的機場航線;三是以合資和長期投資形式為主,比如超級大數據公司、順心捷達等。
3)平臺型選手的必然
前段時間,興業證券在全面梳量了順豐的產品脈絡、核心競爭力并將其與阿里、騰訊等超級平臺的成長經歷進行對比后認為,受益于品牌、網絡、流量、科技、場景等方面的優勢積累,順豐具備成長為超級平臺的基因。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時間,對于志在超級平臺的順豐來講,如何跑贏時間更是成長中必須要解決的命題。國外快遞巨頭UPS、FedEx,國內“巨無霸”玩家阿里和騰訊的經驗都指明了同一個方向——基于自身優勢的“合縱連橫”就是平臺型選手成長為超級平臺的最佳選擇。
合的是資源,賺的是時間,謀的是未來。如此順豐,還不值得你重新審視?
上一篇:教師節這天,阿里找到下一個“馬云”,物流公司能從中學到什么?
下一篇:大案頻發!大宗商品貿易融資背后的核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