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 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EFEC導讀】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更好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

銀行保險機構應加強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在信息共享等領域的合作,運用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建立健全面向供應鏈全鏈條的風險控制體系,加強交易真實性和合理性審查,進一步改善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更好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近年來,一些銀行保險機構以供應鏈金融為抓手,在破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深入踐行普惠金融方面進行了良好實踐。同時,一些制約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問題亟須得到解決。
三方面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供應鏈金融可以促進產業鏈相關企業的高效協同經營,有助于提升整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當前,產業經濟的競爭一定程度上已轉向了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企業從單打獨斗走向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供應鏈金融能有效提升供應鏈鏈條的資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能增強供應鏈鏈條上企業間的合作緊密度及交易穩定性。對合作銀行而言,供應鏈鏈條的戰略協同及業務粘性也明顯增強。
供應鏈金融是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優良載體,有助于提供可持續的金融支持。一是融資可得性提高。依托核心企業為鏈條企業增信,將信貸主體信用轉化為交易資產信用,使上下游民營和小微企業能有效獲取信貸支持。二是融資成本降低。基于真實交易背景,借力核心企業信用,能大幅降低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特別是上下游部分議價能力強的供應鏈鏈條,其鏈條企業能獲得接近甚至等同于優質大企業的利率定價水平。三是融資便捷性增強。商業銀行通過核心企業對鏈條上下游企業開展鏈式營銷,開展在線供應鏈金融業務,能夠大幅節省企業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四是助力民營和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核心企業以供應鏈金融助力上下游客戶獲取融資,商業銀行將民營和小微企業納入供應鏈整體金融服務方案,有助于構建銀企良性互動的可持續金融生態。
供應鏈金融利用鏈條企業交易信息構建風控體系,具有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供應鏈金融依托核心企業信用,共建多維度風控機制,能有效防控業務風險。一是通過鏈條歷史交易記錄、第三方數據、“四流”信息等,能夠真實、準確、及時地評價、監控鏈條企業,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核心企業為鏈條企業增信,能夠有效降低違約概率。在上游應收賬款類融資業務中,核心企業是第一還款來源,直接付款至還款專戶;在下游應付賬款類融資業務中,如鏈條上的企業發生違約,核心企業將履行協議約定的擔保、回購、退款擔保、調劑銷售等責任,民營和小微企業償付保障大幅增強。三是通過將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嵌入交易各環節,運用移動感知視頻、電子圍欄、衛星定位等技術,對大宗商品進行遠程定位、智能庫管和遠程巡倉等,能夠構建多層智能風控體系。
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有待規范
銀行保險機構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加強風險管控等基本原則。堅持精準金融服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主業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鏈鏈條企業。堅持交易背景真實,嚴防虛假交易、虛構融資、非法獲利現象,確保直接獲取第一手的原始交易信息和數據。堅持全面管控風險,既要關注核心企業的風險變化,也要監測上下游鏈條企業的風險。
銀行保險機構應規范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加強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在信息共享、風險管控等領域的合作,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與核心企業等合作搭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創新發展在線金融產品和服務,將金融服務向上游供應前端和下游消費終端延伸,提供覆蓋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例如,為供應鏈上下游鏈條企業量身定制支付結算和現金管理服務,提升供應鏈支付結算效率。在民營和小微企業方面,加強對供應鏈上下游民營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努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和創新,以核心企業帶動農村企業和農戶發展,將金融服務延伸至種植戶、養殖戶等終端農戶,促進鄉村振興。保險機構應支持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在供應鏈融資業務中穩妥開展各類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為上下游鏈條企業獲取融資提供增信支持。
銀行保險機構應完善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體系。一方面,優化內部管理體系,健全激勵糾錯機制。銀行保險機構應加強業務集中管理,酌情成立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部門,培育專業人才隊伍。實施差別化信貸管理,制定有針對性的信貸管理辦法,合理核定供應鏈核心企業、上下游鏈條企業的授信額度,滿足供應鏈有效融資需求。健全供應鏈金融業務激勵約束與容錯糾錯機制,落實好不良貸款容忍度、盡職免責等政策。另一方面,整合多維數據,加強外部合作。依托工商、稅務等多維度數據,采取在線信息分析與線下抽查相結合的方式確保交易真實性。加強銀行業和保險業在信息共享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協同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共同防范騙貸騙賠風險。
銀行保險機構應加強供應鏈金融風險管控。總體來說,需加強全鏈條風險管控和核心企業風險管理,建立健全面向供應鏈金融全鏈條的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風險控制體系,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加強對核心企業經營狀況、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鏈條企業交易情況的監控,明確核心企業準入標準和動態名單管理機制,加強對核心企業所處行業發展前景的研判,及時開展風險預警、核查與處置。在信息科技方面,鼓勵開發供應鏈金融專項信息科技系統,鼓勵將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嵌入交易環節,對物流及庫存商品實施遠程監測,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風控效率,加強交易真實性和合理性審查。在合規管理方面,需合規審慎開展業務創新,禁止借金融創新之名違法違規展業或變相開辦未經許可的業務。銀行業和保險業自律組織應組織推動行業交流。總結推廣銀行保險機構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良好實踐和經驗,及時宣傳供應鏈金融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進展情況,促進供應鏈金融持續健康發展。
供應鏈金融發展中多重制約亟待突破
銀行保險機構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實踐中,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亟待推動解決。
部分銀行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缺乏專項激勵及容錯機制。當前,各商業銀行對推進供應鏈金融的戰略布局不同,重視程度也各不同。多數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機構層級較低,無法運用全行資源推進業務發展;在風險管理上專業性表現不足,容錯率低,缺乏明確的盡職免責條款,推進業務發展的動力不足;缺乏專項激勵措施,導致業務推進乏力。
部分核心企業對供應鏈金融的深遠意義缺乏認識。核心企業是供應鏈金融中最重要的參與方,同時也是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的關鍵因素。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核心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決定了上下游企業的生存狀況和交易質量,并為整條供應鏈融資提供了擔保。如果核心企業信用出現問題,風險易傳染擴散至鏈條上下游企業,并使得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出現整體兌付危機。當核心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時,可能會隱瞞信息,利用其強勢地位,通過虛構交易要求上下游企業為其向銀行騙取授信。因此,有效管控核心企業風險是做好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關鍵。
目前,核心企業對供應鏈金融的態度存在兩極分化的情況。一方面,不少核心企業缺乏供應鏈管理意識,偏安一隅,不關注鏈條企業發展,配合推動供應鏈金融的主觀積極性不足,對金融機構的信息開放普遍持警惕和戒備心理,在關鍵節點承責動力不足,抑制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部分核心企業依仗優勢市場地位,過度從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攫取利益,肆意延長賬期,不利于鏈條企業發展。
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充分發揮供應鏈金融業務對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的積極作用,建議商業銀行積極穩妥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發展。同時,建議有關部門推動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金融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發展環境。
引導商業銀行對供應鏈金融業務實施單獨的信貸及管理政策。一是對供應鏈融資業務實施差異化信貸管理。鼓勵商業銀行制訂區別于傳統信貸業務的供應鏈融資授信和貸后管理等信貸政策,在加強核心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的基礎上,提高對上下游鏈條企業的授信審批效率。二是合理核定信貸額度。鼓勵商業銀行在加強授信總額管理、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為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核定供應鏈融資專項額度。
加強銀政企信息共享,營造良好社會信用環境。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開放海關、水、電、煤、電信等公共單位的數據信息,加強金融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為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撐。引導核心企業合理開放、共享數據。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整合各類數據信息,構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對失信主體的約束和懲戒機制,提高各主體的失信成本。
促進核心企業及時支付民營和小微企業款項。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共同推進清理拖欠民營和小微企業賬款相關工作。避免通過不正當方式擠占民營和小微企業資金,讓企業輕裝上陣,增強企業的發展信心,幫助企業紓難解困。鼓勵大型國有企業等核心企業加入應收賬款融資授信體系,促進核心企業及時支付民營和小微企業款項,提升核心企業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支持力度,共同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本文原載于《中國銀行業》雜志2019年第11期。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國鐵集團:2020年國家鐵路完成貨物發送量36.5億噸
下一篇:菜鳥發布2019快遞服務報告:線上寄件增長1.3倍,綠色驛站成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