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性貿易和供應鏈金融區別
2023年2月,國資委網站政務咨詢欄目中,關注度高、互動多、點擊量大的問題就是“融資性貿易的具體界定標準是什么?”

國務院國資委答復:《關于進一步排查中央企業融資性貿易業務風險的通知》(國資財管〔2017〕652號)規定,融資性貿易業務是以貿易業務為名,實為出借資金、無商業實質的違規業務。其表現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主要特征有:
一是虛構貿易背景,或人為增加交易環節;
二是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均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或上下游之間存在特定利益關系;
三是貿易標的由對方實質控制;
四是直接提供資金或通過結算票據、辦理保理、增信支持等方式變相提供資金。
乍一看,融資性貿易和同樣以貨物貿易作為底層資產的供應鏈金融似乎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二者的境遇卻截然相反。供應鏈金融受到國家層面多項政策鼓勵,2021年更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我國服務實體經濟、扶持中小企業的重要抓手。而融資性貿易,則是國資委三令五申嚴厲禁止的違規行為之一。兩者的本質區別何在?
業內人士分析稱:“融資性貿易是一種融資方式,表現為通過貿易的形式來融資;典型的融資性貿易,交易模式不正常,違反商業邏輯。供應鏈金融則一般是指金融機構向客戶(核心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同時向這些客戶的供應商提供貸款,或者向其分銷商提供預付款代付及存貨融資服務。融資性貿易更多的強調融資主體和融資企業之間的關系,而供應鏈金融是核心企業與其上下游間達成的,一種面向供應鏈所有成員企業的系統性融資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有企業打著“供應鏈金融”的幌子,實際卻在玩“融資性貿易”的“老把戲”,由于后者的違規操作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所以監管難度大、需要格外警惕。
警惕虛增收入、借道融資
例如,早在2018年,雪松控股就以2017年營收2210億元躋身“世界500強”。而其2015年的營業收入僅有593億元。短短兩年時間,是如何做到營業收入翻了近四倍的?一位了解雪松控股的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在2017年間,雪松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虛假貿易就遠遠超過500億元。“大家都知道大宗貿易的利潤只有千分之一甚至更低,并不怎么賺錢,雪松把自己包裝得很大,目的是借500強之名從銀行貸款、發行信托和理財產品。”
其董事長張勁曾野心勃勃地表示:“未來五年,雪松控股的目標是‘三個萬億’,即萬億銷售額、萬億資產和萬億市值。”對于規模和聲望的渴求使得資本家玩起了“空手套白狼”的游戲。為此,雪松控股在廣州、上海等地成立了多家看似和雪松毫不相關的空殼公司,貨物在這些空殼公司之間相互穿梭往來,交織成復雜的貿易鏈條。雪松只需要把住兩頭,中間加入通道,給點差價,就能順利完成閉環貿易。
而中間環節,為什么要讓國企“過一道”呢?業內人士稱:“與國企做貿易可以給融資增信,因為賣給國企的貨,應收賬款能收回來,應收賬款債權融資時利息成本更低,所以很多做虛假貿易的都要拽上國企。國企也有做大收入的需求,同時還能賺取一點差價。”
那么,貨物又來自哪里呢?一位知情人士稱:“如果你去倉庫查倉單,這些貨都不是雪松的,不是雪松入的庫,也不是雪松交的倉儲費,大部分都是國企的貨,雪松是用別人的貨來玩貿易。”
雪松的這種玩法在業內早已不是秘密,一些銀行早就看透了雪松的把戲,不愿給它貸款。一位熟悉大宗商品貿易的人士表示,營業收入在這個行業是個容易浮夸的數字。2018年間,一位大行相關部門負責人明確:“貿易企業不能看營業收入,要看利潤率。做大宗商品貿易的,做大收入非常簡單,十有八九就是為了融資或套利。”
融資性貿易在短期內對公司業績有直接的提升作用,虛假貿易量的增加被計入當期營業收入,直接拉高了企業利潤,因此對那些面臨業績壓力但又具備資金優勢的國有企業有很強的誘惑力。這種“以貿易之名,行融資之實”的“融資性貿易”模式是近年來廣泛存在的一種貿易形式,實踐中引發了大量法律糾紛,給企業國有資產安全帶來了許多風險和挑戰。
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2014年以來,“融資性貿易”顯現出極大的風險,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5年11月,國資委發布的《關于做好2015年度中央企業財務決算管理及報表編制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到“進一步加大融資性貿易的風險管控力度”。2018年4月,商務部等8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明確“打擊融資性貿易”。2021年,國資委在兩份文件中嚴正聲明:嚴禁融資性貿易,全面清理“空轉”、“走單”等虛假貿易業務。今年4月17日,國資委再次重申,對“空轉”“走單”虛假業務問題“零容忍”,一經發現即由集團公司或上級企業提級查辦,涉及二級子企業或年內全集團累計發現3件上述同類問題的,應當報告國資委,由國資委提級查辦。
從原有的加強融資性貿易業務管理、適度壓縮融資性貿易規模、到全面清理、嚴禁融資性貿易,監管口徑不斷收緊。可以看到國家從監管層面對于懲治這種行業亂象的決心和力度。但由于融資性貿易的表現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監管難度很大。如何有效整頓貿易“空轉”“走單”等違規行為?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目前的監管體系由于技術、團隊、設施和法律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對涉及融資性貿易的物流及資金流缺乏有效監控,大宗貿易中對核心企業的過度依賴,容易誘發客戶授信額度過度膨脹,同時監管系統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機制和團隊,因此有效監管難度極大。要有效整頓這種基于融資性貿易形成的貿易空轉和隱蔽性走單等違規行為,必須從完善法律、細化標準、充實團隊、引入高科技監管網絡和平臺等入手。同時需要銀行與全社會聯動,共建遏止融資性貿易的監管體系,通過核資質、核價格、核金額、核商品、核貨運、核合作伙伴、核貿易記錄、核期限等嚴格的審核查驗,引導和督促行業正本清源。”
文章來源:期報傳媒,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期報傳媒,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關于應收賬款業務司法裁判的最新要點
下一篇:城投公司資產證券化有哪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