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看向2020,金融科技的盤點與展望
【EFEC導讀】2019年,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AI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科技正以迅猛態勢重塑金融行業生態,“無科技不金融”日漸成為行業共識。

即將過去的2019年,是金融科技承上啟下的一年,更是行業與從業人員倍感壓力和焦慮的一年。
這一年,《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正式印發,標志行業告別草莽,迎來規范發展。
這一年,金融強監管與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加快推進,政策頻出,金控集團與小牌照監管套利口子被堵,網貸平臺轉型命運多舛,牌照、資本與合規成為活下去的關鍵,而監管科技迎風而上。
這一年,“金融科技”成為銀行年報的熱詞,金融科技子公司紛紛成立,數字化轉型與智慧銀行變成戰略熱點,銀行小伙伴們在開放銀行、大中臺、零售轉型與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里面轉圈圈,卻發現考核指標越來越多;而手握場景的流量巨頭們赫然發現嵌個API或H5,放貸款居然比主業更來錢,于是吃穿住用行玩學,無巨頭不放貸。
這一年,libra白皮書與央行數字貨幣牽動人心,“區塊鏈+”火的發紫,而大數據使用與客戶隱私保護成為一把雙刃劍,稍有不慎傷人傷己。
結合2019年發展趨勢,2020年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引起關注。
一、行業強監管去偽存真,規范化專屬經營將成為常態
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正式印發,一系列監管政策陸續出臺,金融科技將告別草莽階段,進入強監管時代。
2019年10月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央行將支付技術產品認證拓展為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發布了《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目錄(第一批)》和《金融科技產品認證規則》,指出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的基本模式為:型式試驗+獲證后監督。
11月,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發布金融行業標準加強移動金融客戶端應用軟件安全管理的通知》,未來移動金融客戶端APP將要通過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實名備案審核。
包括年末在北京試點的監管沙箱,可以預見,未來所有對外提供的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可能都需要通過產品認證或審核,門檻大大提升,大批缺乏技術實力和試驗場景的小公司將淘汰出局。
7月,央行發布《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金控公司設立程序、業務范圍、股東資質、資金來源、股權結構、公司治理、關聯交易等均提出要求。
值得關注的是,螞蟻金服在央行發布該征求意見稿五天后,主動“分拆”。公司一分為二:一家金融公司,一家科技公司。小貸、銀行、保險等牌照業務劃入金融公司,云服務和風控等科技業務繼續留在螞蟻金服體內。無獨有偶,另外一家不在試點名單內的頭部“金控”平臺,也將對外賦能的金融科技業務和自營金融業務做了分拆。
“讓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根據業務屬性做好風險隔離,實現對外賦能科技服務的專屬化經營,將成為2020年新趨勢。
二、傳統機構金融科技加大投入,子公司落地效果待檢驗
2019年,傳統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布局明顯加速。
從銀行看,包括工行、中行、建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都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專門從事金融科技相關的研發與技術服務。平安集團對外賦能平臺—金融壹賬通順利登陸美股,人保金服圍繞房車構建金融科技服務生態。
相對于單純的科技或者互金系公司,金融系科技子公司具有重合規、品牌好、人才多和需求理解準確等幾大優勢,但也面臨著母體所固有的治理程序復雜、場景缺乏、研發效率較慢、迭代周期較長等短板,特別是要從躺著賺錢的單一甲方強勢思維,變為靠產品和服務賺錢的乙方思維,對于習慣體制內的金融系科技公司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金融科技子公司在脫離集團和母行后,如何實現商業的可持續發展,考驗著各家子公司的智慧和能力。
而國內銀行轉型的標兵—招商銀行,更是在年終歲尾,將總行戰略規劃與執行部改組成“金融科技辦公室”并吸納一批社會優秀人才加盟,旨在全面加強金融科技的“頂層設計”與統籌管理推動。招行的發展路徑其實是當下國內最領先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的階段性反思與路徑重構。
過去,雖然國內大部分銀行都有互聯網金融或金融科技發展規劃,也設計了公私聯動、前后協同的平臺、產品和服務,但“規劃規劃,墻上掛掛”,在實踐操作中很難落地,重應用輕基礎、重搭建輕管理、重當前輕長遠,重銷售輕運營,特別是部門銀行籬笆墻深厚,技術業務兩張皮,口號多產出少。
除了個別領先的銀行外,大部分傳統金融機構真正成功的往往是“自下而上、以產品和流程、技術與業務融合為突破口”的單一產品或平臺創新,缺乏有前瞻性、貼業務、可落地、成合力的整體金融科技戰略規劃和全局突破,甚至出現“不真懂金融科技的人做規劃,科技人員缺乏業務視角,業務人員看不上科技,互相扯皮不買賬”的怪圈。
未來,銀行都是金融科技公司,都要有全局思維。
金融科技不單是零售、線上和APP,不僅是建個平臺、開放獲客放貸款,更不是單單嵌入一套人臉識別、區塊鏈和云計算的服務,金融科技本質是金融,是要構建“打通板塊與線上線下、貫穿前中后臺”,實現“流量-入口-平臺-產品-風控-運營服務-數據分析”、涵蓋“客戶生命旅程”的全局頂層戰略規劃,輔以強有力的可跟蹤檢視執行落地。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2020年銀行將更加重視金融科技戰略規劃和優秀人才引進,而自上而下全局接地氣的頂層戰略規劃與自下而上的局部產品模式創新突破相結合,將成為衡量未來優秀金融機構的試金石。
三、銀行客戶下沉與互金上移,ToC消費金融成為新紅海
在國家鼓勵消費發展、銀行零售轉型和85后、90后、95后“消費優先”理念的共同推動下,在線消費金融業務異軍突起,成為這兩年行業的藍海。然而,2020年行業有可能出現拐點成為紅海,特別是系統性風險需要引起關注。
一是從客戶群體看,零售客戶杠桿率快速飆升,償付能力承壓,需要防范類似臺灣地區“雙卡”危機風險。
據統計,2008年末到2018年2季度,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杠桿率平均上升了3.8%。而同期中國大陸居民部門杠桿率從17.9%,上升到2018年2季度末的50.3%,不到10年時間增長近兩倍,32.4%的增量比例位列第1。
從償債能力(應還債務本息/可支配收入)看,2018年中國已超過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家庭債務壓力很大,很多90后、00后入不敷出,以貸養貸。根據《信用中國》相關統計,目前國內失信黑名單信息約1421萬條,其中,僅2018年度就新增409.64萬條,涉及失信主體359.4萬個。償付能力的快速惡化與失信群體的飛速增長,需要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二是從市場競爭看,銀行、消金、互金的客群開始呈現重疊之勢,流量成本攀升,競爭日趨白熱,利潤空間收窄。
銀行和消金公司一直在和手握流量的場景方合作,以助貸合作身份拓展市場,但隨著流量成本上升和場景巨頭自建消費貸體系,競爭日益加劇,為了沖量采用存量復貸與客戶下沉是必然選擇。
而廣大互金平臺在24-36紅線約束下,必然由“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的次級客群走向客戶上移的轉型之路,傳統銀行持卡客戶就是目標陣地,也是互金消金小伙伴明年的KPI,消費者也將在銀行消金產品的低成本和互金產品的優體驗、高額度間相機抉擇。而在相同定價區間內,智能化運營和精細化服務將成為留客、粘客的致勝之道。
三是從風控能力看,隨著大數據規范治理與隱私保護并重,部分機構風控短板開始暴露,自建風控能力將成為核心。2019年下半年,數據是監管的重中之重,公安機關對涉及非法收集與使用數據的技術服務商、數據支撐服務商、支付服務商、推廣服務商進行生態式、全鏈條專項打擊,一批行業頭部平臺涉案,部分多頭、黑灰名單瞬間失效,間接使得全行業信用卡和消費貸的不良率在Q4顯著上揚。
未來,客戶數據與隱私保護將越來越重要,過去依靠第三方數據風控猶如建在沙灘上的城堡,自建風控能力將成為長久發展的關鍵。
總之,金融是長跑而非短跑,面對經濟下行和市場客戶行為變化,要及時做好戰略調整,在確保資產質量穩定的前提下要主動優化產品投放策略,選擇合適目標客群,穩健才是經營的主旋律。
四、賦能成為關鍵詞,ToB/G春天何時到來?
如果說“ToC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么套用流行的話“ToB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ToG是高處不勝寒。”
2019年,隨著強監管和互聯網流量紅利日漸被瓜分,致力于開發B端業務,為金融機構提供(2B2C)相關科技服務,成為眾多金融科技公司未來布局的重點。
從業務領域看,金融科技的ToB賦能已全面覆蓋銀行個人消費信貸展業全鏈條,包括智能獲客、風控及反欺詐數據、智能催收、智能客服、助貸等方面;在公司金融領域,大數據小微KYB風控、智能供應鏈金融平臺等成為新近熱點。
此外,G端(政府)數字信用城市成為金融業和互聯網巨頭爭搶的另一個制高點,其本質是抓取數據、打造入口為后續金融變現奠定先發優勢。
普華永道認為,中國互聯網下一個風口將出現在B端,科技企業賦能B端服務C端將成為主流商業模式。而畢馬威預計到2020年,中國相關市場規模將超過12萬億元,前景廣闊。
雖然B端服務一片藍海,但若真正進入其中分一杯羹,則要直面比C端更高的門檻,更久的耐心以及更大的風險。如果說2C的業務大多是燒錢拼流量賺“快錢”,那么2B的業務核心在于是否有過硬的技術實現賦能,核心是燒錢拼技術“慢工出細活”,熬到收獲期,“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堿水里煮三次”是很多ToB企業的內心寫照。
對于許多金融科技公司,要戰略清晰,思路明確,特別是有場景和自有金融業務的綜合平臺,要平衡好自營業務與技術賦能的關系,把握好短期收入和長期布局,尋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G端業務,目前尚處于“輸血”的市場孕育期,迫切需要找到“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的自身造血模式。
同時值得肯定的是,過去2年間,實力雄厚的大型央企紛紛組建金融科技平臺,意圖利用科技能力服務集團內金融產業推動產融結合,更好服務供應鏈小微企業與實體經濟,并探索對外合作賦能。可以預見,有實業、有場景、有數據的央企背景金融科技平臺將會成為市場上ToB服務另外一支關鍵力量。
五、科技的廣泛應用正在重塑金融生態,但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2019年,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AI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科技正以迅猛態勢重塑金融行業生態,“無科技不金融”日漸成為行業共識。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供應鏈金融、跨境貿易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場景中,可以重構信用傳導機制、提升效率降低風險,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有很好的前景。
云計算在優化金融行業IT資源配置方式、提高運維自動化程度的作用非常突出,網商銀行已成為國內第一家核心系統架構在云上的銀行,眾安保險是國內第一個搭建在云上的保險公司。而數據作為新時代金融業務發展的生產資料,如何重視都不為過。
但新技術創新,需要有清晰的認知,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是數據合規是基礎。2019年是數據保護執法元年,數字隱私保護成為全球性課題,金融大數據產業面臨巨大挑戰。
從國際上看,在歐盟《通用數據保護隱私條例》(GDPR)正式生效后,歐盟21個國家將GDPR融入國內法律,法國向谷歌開具3.85億元人民幣罰單,理由是谷歌在向用戶定向發送廣告時缺乏透明度、信息不足,且未獲得用戶有效許可。美國參議院各級機構就隱私保護提出《數據隱私法案》和《2019年商業人臉識別隱私法案》等七份立法提案。
從國內看,數據產業已成為“高危”行業,監管政策不斷出臺。在未來的一年里,預計數據安全問題仍將是金融科技監管領域的重中之重。隨著《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立法規劃,持牌合規經營的傳統金融機構會更加穩健,而一些利用違規收集用戶數據進行商業化變現的科技公司將很難找到立足之地,市場格局將進一步洗牌、重組。
二是要堅持客觀審慎。區塊鏈是個好創新,但不能包治百病。比如從根本上看單靠區塊鏈無法創造信用,但可以分享和傳遞信用;無法從根本上規避風險,但可以幫助數據確權優化風控。大家不要迷信也不要盲從,特別是不要過分夸大金融科技的作用。
三是監管科技要跟上。監管與創新本身就是一個動態演進與平衡的關系。從監管角度來看,監管科技也是金融科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監管機構自身的科技建設,還是依托市場化方式與企業合作去研究和應用監管金融科技,都要與時俱進,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好地規范發展。
展望未來,套用去年所寫文章的一句結語。在無準入門檻、無監管機構、無行業標準的草莽時代,各類金融科技公司可以跑馬圈地,各領風騷,甚至可以階段性套利。
但在監管日益完善、客戶認知不斷深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金融科技公司只有在規范化的道路上具備領先的發展優勢,才能保持極速發展而不被淘汰出局。某種意義上說,活下去才是關鍵。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摩貝正式登陸納斯達克 市值約6億美元
下一篇:占比不足2%,快遞綠色包裝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