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站“風口”,貨代如何“接招”?
【EFEC導讀】跨境電商物流已經度過了增量市場野蠻生長的時期,逐漸走向有序而良性發展的階段,但從眼下看來,仍有不小的市場空間。

跨境電商時代已不期而至,并占領了對外貿易的“風口”。為應對這一貿易形式的轉變,近年來,眾多貨代公司紛紛開始自建跨境電商物流體系。但從過去數年的實踐來看,仍舊存在諸多難以破解的困局。
事實上,跨境物流的各個環節,要求都不盡相同,存在各自的特殊性。
例如,商品從生產端到海外消費者終端,物流模式的選擇并非是靜態和單一的,因為這取決于商品本身的性質和特征、賣家的體量以及銷售渠道選擇等多重因素。很多跨境電商賣家隨著體量增長,還可能會經歷不同物流模式的篩選和組合,最終沉淀出一套適合自身,相對而言比較高效而穩定的試貨、鋪貨及補貨方式。
此外,跨境電商對物流服務商“端到端”物流資源的整合能力、數字化生態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和操作運營效率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內端——攬收環節:以多元化組合方式提升用戶體驗
訂單碎片化是跨境電商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便是使用海外倉的大體量賣家,在批量備貨外,也有定期補貨的需求。更不用說選擇以“小包專線”為主要物流方式的賣家。
從整箱、拼箱、空運、快遞、到跨境小包,越是小批量和高頻率出貨的方式,對于國內攬收干線的需求就越大。雖然在此方面,國內快遞或快運企業已經擁有了非常成熟的網絡體系。但對于跨境電商物流而言,則需要結合業務特征,合理運用空運、快運,甚至是大件快遞等網絡組合進行攬收,如此,才可最大程度提高運輸時效,從而較大幅度提升用戶體驗。
在倉建方面,同樣也可以有多元化的組合方式。綜合對時效和成本的考量,設置不同類型的站點就是可以嘗試的路徑,比如設置前置倉、中轉倉、集貨倉或分揀倉等。此外,選擇直營投入還是加盟合作,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因為相較于國內電商,跨境電商行業如今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其中就包括進一步提升物流時效,以及滿足海外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從而使其獲得更為滿意和極致的購物體驗。
跨國段——干線環節:提升物流軌跡披露的及時性至關重要
在此環節,平臺對物流服務商在干線段的要求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普貨的價格,生鮮的時效”。
在此階段,對于時效的要求,將不再是按“天”計算,而是上升到“小時”級。出庫時間、交航時間、打板時間、起飛時間、落地時間,提貨時間……每個物流節點都需要更精準的管控。在海運環節,那些“快捷、準時”的快船線路自然會成為深受跨境電商賣家鐘情的物流產品。
這一環節,也對系統在物流軌跡披露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可以實現與航空公司和班輪公司物流軌跡的EDI精準對接,效率就將會得到極大提升。
進出口——關務環節:對查驗率和操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在當下的貿易環境下,如若“關稅摩擦”進一步升級,對于貿易商而言,影響之大將不言而喻。
而在海關環節,受到的影響的或許不僅僅是稅率,還有查驗率和操作效率。
顯而易見,清關時效直接影響著后端環節的銜接。跨境電商專線物流,一個主單下,就可能包含著成千上萬的分單數據。如此大體量的數據上傳和審批,將會給海關和航司的操作人效帶來巨大考驗。沒有適合的系統對接,簡單進行一單一單的操作顯然是行不通的。
同樣道理,從一個海運整箱拼柜里找出被查驗的票,或是從幾十個航空麻袋里找出被查驗的一票貨,都離不開較強的倉庫操作能力,需要做好流程的設計和優化,并進行有力的系統支持。
海外端——海外倉配環節:配套系統的支持是重中之重
跨境電商的物流鏈路是一直通達終端消費者的,這也對“端到端”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海外端的布局更是如此。因為國際貨代行業,包括跨境電商物流企業,絕大多數都將依托于海外資源的整合。
在這一階段,最不缺的是倉,同時,最匱乏的也是倉。
找倉庫本身并沒有太大難度,因為海外各種類型的倉庫數目和種類繁多。然而,想要找到合適的倉庫卻并非易事。因為跨境電商和傳統貿易客戶,對倉庫的操作需求存在較大區別。傳統貿易多數是托盤級或整箱級的大體量訂單,出入庫頻次低,操作相對簡單,而當地B2C訂單則相對復雜,在入庫方式、存儲辦法、抓碼套路和計費方式等環節,都需要進行完全不同的設計。
所以,在此環節,想要較大幅度優化成本和提升效率,就會對倉儲部分提出更高要求。到底何種操作流程可以實現最高效率,玩轉“人工時”;何種存儲方式,可以壓縮空間,玩轉“容積率”;何種配送方案,可以集約訂單,玩轉“規模量”等,都是值得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這些,不僅僅需要產品的設計,更需要配套的系統支持,因此,系統才是這一階段海外倉的重中之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倉配一體化”的問題。對此,業界有兩種聲音:一是倉庫操作費基本持平甚至虧損,更多的盈利點應產生在配送端;另一種聲音是在末端配送網絡環節中,不可能僅憑一個好賬號來破解一切盈虧煩惱。到底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筆者還是認為,根據操作辦法和渠道資源,找尋適合的客戶;針對貨量,尋找匹配的操作辦法和渠道資源,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綜上所述,傳統貿易的B2B形態孕育了貨代業,而與日俱增的跨境電商則在B2B業務的基礎上,疊加了海外端的B2C業務,也因此帶動了一批電商物流的崛起。
如果說跨境鏈路分為“干、關、倉、配”的話,那么傳統貨代業則更擅長“干、關、倉(B2B)”,電商物流業擅長“關、倉(B2C)、配”。到底誰更有利?筆者的答案是“都有利,都不利。想跨界,做對方”。
航運業始終處于全球貿易市場的前沿,遵循著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規則。無論是作為集成物流服務商,還是基層產品供應商,航運業的各環節都在潛移默化受到影響,逐漸調整和適應著國際貿易形式的改變。跨境電商物流已經度過了增量市場野蠻生長的時期,逐漸走向有序而良性發展的階段,但從眼下看來,仍有不小的市場空間。
在這一背景下,筆者對貨代企業的建議是:龐而不雜,繁而不亂,順勢而為,伺機而動。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數據驅動
下一篇:冷鏈物流飛上枝頭 “斷鏈”卻在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