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運江湖混戰,眾多企業誰主沉浮
【EFEC導讀】為了加速擴大市場占有率,快運市場開始走上了和現在快遞業競爭一樣的模式——簡單粗暴的價格戰。

現在的快運市場跟十年前的快遞市場何其相似!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安能、壹米滴答、中通快運等快運企業紛紛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全網調價。其中,安能在全網范圍宣布mini小包全面漲價,不僅直接對首重漲價5毛,還對全網折扣進行收緊。此外,在11月30日,壹米滴答也在全網發布增收旺季派費的通知。
在臨近2019年的尾聲,快運領域的這一漲價消息,讓人不免猜測其背后的原因——不少人認為價格戰愈演愈烈,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其實,這一認為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在零擔快運市場廝殺持續升溫的當下,由于行業入局者越來越多,同質化競爭也在日益加劇。基于此,為了加速擴大市場占有率,快運市場開始走上了和現在快遞業競爭一樣的模式——簡單粗暴的價格戰。
價格戰在火熱進行中
今年8月初,安能物流推出了“萬能公式”,將快運價格進行再度下調。根據該公式,原先35kg內公斤段產品將再有優惠舉措,計拋比由原1:8000調整為1:10000。隨后,安能發布了三大產品線,即MiNi電商系列(0-70kg)、小票零擔系列(70-800kg) 、大票零擔系列(800-3000kg)。據悉,在此之前,今年4月份的時候,安能就曾提出了將MiNi小包0-70kg計拋比調整為1:8000,而新舉措則相當于運費7.5折的基礎上,再打8折。這種調整是符合安能年初戰略規劃的——今年2月,安能正式提出了“轉型升級、聚焦快運”的業務結構調整方向。經過8月份的再一次調整,以及提前布局,安能在“雙11”完成了近4.3萬噸(截止11月12日24:00)。
除了安能,百世快運其實也早就進行了調整,今年4月8日晚,百世快運發出通知,決定優化調整電商件計拋比:單票體積≦0.419方且實際重量≦70KG的貨物計拋比從1:6000調整為1:9000,調整前1立方=167KG,調整后1立方=111KG,以上調整不涉及上樓費。隨后壹米滴答也緊跟步伐,宣布從4月12日00:00開始執行壹米小件產品升級,重拋比從1:6000調整為1:9000,調整前1立方=167KG,調整后1立方=111KG。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雖然表面是計拋比的調整,但實際上就是降價。而就在“雙11”各家業績發布沒有多久,各家又開始“手牽手”漲價,這足以說明“雙11”海量訂單雖在貨量上有所增加,但是成本也不小,價格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上調價格就是最簡單的緩解成本壓力的方式。但也有人認為,價格上漲是為迎接“雙12”,而旺季過后價格或又將恢復,甚至更低。
導致價格戰出現的原因除了市場競爭,其實就是受資本熱潮的驅動,企業決策者總是抱著一種“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心態,因此快運市場的競爭會更快,結局可能會比快遞領域更“慘”。
在價格戰的影響下,以快運業務起家的德邦快遞是受到影響的。在德邦快遞賽道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快運業務營收連續下滑的現象。據德邦快遞2019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快運業務營收49.92億,同比下降9.7%。其中,一季度營業收入23.38億,同比下降12.18%,二季度營業收入26.54億,同比下降7.39%。2019年前三季度,快運業務收入為77.66億元,同比下降6.06%。德邦快遞將原因歸咎為受到市場競爭環境加劇、公司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等因素影響。
其實,除了價格戰,今年零擔快運領域還是很有看點的,也異常熱鬧,你方唱罷我登場:有新品牌的發布,有兼并整合,還有探索接入新業務領域,總之都在積極尋求新的盈利點……
企業在努力尋求新增長點
零擔快運作為快遞物流領域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相比于快遞市場接近80%的市場集中度,零擔快運市場不僅擁有快遞市場近三倍的體量,而且格局未定,市場分散。企業們為了謀求綜合發展、尋求新的利潤增長空間,通過重新排列組合業務模式,更新業務品牌,不斷加快網點布局、拓展市場,實現協同發展。
就如7月9日,順豐集團發布的“順豐快運”品牌。據順豐集團當時的介紹,順豐快運是順豐集團旗下的物流業務,是更專注于高效解決客戶廠倉、倉倉、倉店、電商及日常生活大包裹等具體物流業務場景問題的子品牌。其實,順豐在快運市場是擁有兩大品牌的——面向中高端市場的順豐快運和定位中端市場的順心捷達。據順豐上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順豐的快運業務整體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50.72億元,同比增長46.99%,增速顯著高于快運同行。
再如壹米滴答,其作為零擔快運領域中的后起之秀,深得資本喜愛,發展勢頭迅猛。1月中旬,壹米滴答宣布完成D輪18億元融資,這筆融資也創下了中國零擔物流單筆融資額記錄。隨后,大票零擔網絡運營服務商聚盟也在1月8日宣布獲得過億元融資。似乎快運領域也迎來了資本新一輪的密集投入,資本的夾持無疑也加快了兼并整合的步伐。今年7月,壹米滴答官宣入主優速,并以此為突破口正式切入大件快遞市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舉措對其品牌以及業務布局產生了1+1大于2的效果。而資本的巨額引進只停留在年初的狀態,年中以及下半年,快運領域鮮有巨額融資事件的出現。
安能、壹米滴答、順豐等企業在蓄力謀求新增長點的同時,中通快運作為業內重要“玩家”之一,自然也不會掉隊。梳理近幾個月來中通快運的發展,也明顯能看出中通對快運這一領域的“野心”。7月5日,中通快運正式開通香港件派送業務;8月24日,中通快運宣布上線電商件業務(根據中通快運定義,所謂電商件即消費者通過購物平臺網上購物,商家接單后下訂單選擇中通快運承運該物品,完成接單、攬件、轉運、派送、簽收流程),且已經對接淘寶、天貓、拼多多。顯然,這些平臺都是擁有頂級流量的,而這樣也給中通快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貨量,這一次的“雙11”就是最好的證明——貨量超過2.1萬噸。
各家的“大戲”一場接一場,都是為了爭奪份額,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但似乎都顯得吃力,因為整個過程中,資本異常冷靜。缺乏了往年熱鬧的資本注入,淘汰賽也由此開始……
淘汰賽在加速
適者生存,這個法則在當下激烈的快運領域再合適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老牌企業還是后來者,戰略布局踏錯一步都將萬劫不復。其實老牌企業更要當心,及時看清行業發展狀況,緊跟時代需求,否則稍有不慎將會被后來者“吞噬”。
就如被摘牌的亞風快運,成立于1994年,發展至今已有25年。而在今年的8月23日,亞風快運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公司股票被終止掛牌的公告》,公司于8月26日終止掛牌。被稱為“快運第一股”近幾年遭遇著一系列高管離職震蕩、決策出現偏差的問題。而且,對于快運行業來講,掛牌新三板對其品牌、價值的提升都沒有太大幫助,還會增加額外成本和費用。尤其是亞風快運整個業務量不明顯,對市場來講沒有競爭力優勢。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錯誤選擇,從結果來看,既沒有融到資,又耗費了大量的財力。更何況在如此激烈的競爭市場中,相較于安能、百世快運、德邦快遞、壹米滴答、順豐快運等極具規模的企業而言,亞風快運已經沒有任何優勢,被收購,淘汰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再來看另一家老牌企業——遠成物流。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12月2日發布公告稱,上海易路通達車聯網信息科技公司以遠成物流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該院申請遠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破產清算,目前已立案。這已經是這一個多月來遠成物流第二期被申請破產的事件了。而且,在11月初,北京體育文化發布公告稱,將以3.2億接盤遠成物流,但公告中還表示,“收購事項仍須待磋商及簽立正式協議后,方可作實,而其可能會或可能不會發生”,“將于適當時候根據上市規則作進一步公告”。
據悉,遠成是中國最早一批民營物流企業,當年從成都起步,做廣東到四川的鐵路快運起家,見證了中國物流的發展史,之后戰略性失誤導致資金鏈緊張,到如今被變賣,老牌企業的“淪落至此”著實令行業唏噓。
都說快運領域一直存在“三股勢力”:一個是順豐、中通等快遞公司在快運業務上的持續加大投入而帶來的一股“勢力”;一個是以壹米滴答、滿幫為代表的平臺型公司通過互聯網技術為解決快運領域痛點提供了新思路而形成的一股“勢力”;還有一個就是安能、德邦等穩扎穩打的老牌企業牢牢占領市場而形成的一股“勢力”。
而如今隨著市場的持續變化,高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這“三股勢力”在不斷出現變化,老牌企業的優勢似乎開始減弱,后來者以及跨界者在瘋狂分食市場的同時,加速了兼并整合的步伐。正因此,有人表示零擔快運市場的寡頭時代即將到來。
果真如此嗎?安能物流董事長王擁軍曾公開表示,快運是會有潛力和機會成為高集中度的細分行業的:從市場層面看,整個貨源結構的轉化是最大的推動力。在過去5年,小票增長在17%左右,70-500公斤的中票在11%左右,大票約6%。王擁軍預測未來五年,小票每年的增速在22%左右,而大票增速只有5%。也就是說整個快運行業的主要增長來自小票,而小票對網絡覆蓋密度、顆粒精細度、服務、送貨時效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遠遠超過大票,如此一來就形成了行業壁壘。其次,小票的興起給快運企業將帶來機會去優化整個網絡的成本,因為行業的規模效應由產品毛利帶來,毛利空間越大,意味著規模越大的時候盈利空間越大。所以,一個快運公司想要優化成本,就要有非常寬的產品帶。
總之,不管市場如何,在零擔快運這個公路貨運業的競爭中心,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仍舊不敢懈怠,依然保持穩健增長,并不斷通過向其他版塊拓展業務來夯實地位,保障實力。
因為只有成為靠前者才能吃肉,后者喝湯,再往后者面臨著怎樣的局面,或許2020年就會給出更明確的答案了。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 歐洲最大的冷鏈物流集團宣布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下一篇:供應鏈金融:風口下的產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