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企業創新需要具備哪些供應鏈能力?
【EFEC導讀】流通行業供應鏈的創新路徑是,從供應鏈某環節服務商開始,向上向下延伸,整合其他供應鏈各環節形成一站式服務,最終演變成同時為客戶和第三方企業(小B)提供服務(S)的S2B平臺生態圈。

作者系GSIC聯席主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京東運營及供應鏈管理學教席教授 。
1、現代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現在很多人對供應鏈的了解比較窄。先簡單跟大家界定一下,供應鏈是什么?供應鏈管什么?供應鏈能給企業帶來什么?
2017年10月,國務院發文,明確供應鏈的定義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
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為滿足客戶的需求,企業通過跨組織的供應鏈整合,整合不同組織的資源和能力,快速響應客戶,并持續提高商品或服務質量,同時還要做到降低成本。
在資源整合、流程整合過程中,你會發現企業有很多種方式去贏得競爭,可能是成本控制能力,可能是快速響應能力,也可能是差異化的產品。當通過供應鏈實現以上功效,自然幫助企業去贏取訂單,提高股東回報。同時,通過供應鏈優化,還可以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下,國家提出來要做現代供應鏈管理。那什么是現代供應鏈管理?

我認為現代供應鏈有三大特征或者說三大能力,PDA(Pull、Digital、Agile)供應鏈:
首先,拉式供應鏈(Pull Supply Chain),以客戶為中心,客戶需求驅動全鏈條;
其次,數字供應鏈(Digital Supply Chain),整合全鏈路數據,由全鏈條的大數據驅動決策優化;
最后,敏捷供應鏈(Agile Supply Chain),靈活配置各種資源,快速、準確響應消費者無界的需求,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
現代供應鏈本質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的供應鏈管理。
全球范圍內,現代供應鏈管理做得很好的一個典型企業是Zara。Zara的供應鏈,做到了精準控制整個供應鏈閉環,通過高度的供應鏈整合提高反應速度,降低庫存和總體成本。
Zara從一開始就堅持,一定要了解客戶的需求:
在全球最繁華的地方開店,銷售人員不做推銷,而是觀察客戶的購買行為,并把這些數據傳輸到總部,Zara專門設有市場專家跟每個店里的銷售人員溝通,以收集數據。
數據匯總到公司總部,設計師、產品、市場專家經過共同探討,選擇不同的設計方案,再聚集生產、采購團隊的思想,形成最終的方案設計。
設計進工廠,迅速啟動制造,制造出來的成品通過自動傳送帶傳輸至物流中心,再經由空運卡車到店鋪。
經過這一番供應鏈的閉環運作,Zara做到了每周上新2次,是競爭對手的3-4倍,從訂單到產品到店1-3天,是競爭對手的五分之一;從概念到產品,10-15天,是競爭對手的十分之一;每年可設計25000+新款,是H&M的4-6倍。
實際上,Zara的生產成本高,物流配送成本也高于同行,它為什么會賺錢?因為他做得快。這樣的供應鏈是十分典型的拉式供應鏈。當你具備基于客戶的需求做快速、準確響應的供應鏈能力,它會給你帶來很好的回報。
相比于Zara,中國很多服裝制造商和它的供應商之間欠缺溝通,供應鏈流程經過品牌商、供應商、制造商,一級分銷商、二級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如果供應商新產品開發失敗,以及產品生命周期階段變化而導致的供應不確定性亦威脅著整條供應鏈的穩定。在很多情況下,在供應鏈上會出現零售商向批發商(或批發商向制造商、制造商向供應商)只傳遞訂貨量,訂單波動性放大,需求信息扭曲難以預測的的現象,即著名的“長鞭效應”。當面臨多款多批、小量、快速響應的需求時,這些問題更加致命!
我們要改變這種情況,要做供應鏈的創新!
2、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很復雜,在分析數字化技術下的供應鏈創新之前,我先為大家梳理供應鏈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被動支持型供應鏈。簡單說,管理好計劃-采購-生產-配送這一流程,根據上下游協作把流程連起來,目標是降成本,避免質量和交貨問題,避免由于供應鏈問題而產生負面影響。這一階段,高效供應鏈管理是支持企業竟爭的基礎。這一時期比較典型的就是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模型。
第二階段,主動及細分型供應鏈。這一階段,企業要把供應鏈提到戰略的高度,根據不同的產品和細分市場特征,選擇不同的供應鏈戰略,匹配不同的供應鏈網絡、流程及資源,建立獨特的供應鏈能力,以獲得獨特競爭優勢。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供應鏈是企業的競爭能力的來源,當你設計你的商業模式時必須考慮到供應鏈能力。這一時期企業管理供應鏈的理論框架演變成了M4SC(Management For Supply Chain)理論。
第三階段,智慧及體驗型供應鏈。企業必須要了解最終用戶是誰,根據最終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快速響應,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不是消費者,是價值共創者。這一時期,技術、大數據尤為重要,企業必須重視ICT技術(即信息與通訊技術),運用現代化工具去抵達最終用戶,通過大數據的應用,定制他的需求,深度整合供應鏈,快速響應,打造智慧型供應鏈。
第四階段,供應鏈+生態圈。一個企業有了前三階段積累后,會獲得同行及相關行業的肯定,這個企業會變成供應鏈的領導者,進而創建開放的平臺,吸引各行的加入,在其供應鏈的能力支持下,整合相關產業資源,最終形成了平臺型生態圈,通過設計生態圈的合作機制,與生態圈參與者合作共贏。以供應鏈為能力給行業提供服務的企業,可能沒有制造,甚至沒有設計,它做的就是端到端的管理,流程的整合和控制,供應鏈服務。
很多傳統行業的企業都經歷了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這么一個過程。
中國制造型企業可能80%尚處在第一個階段,還在做被動支持型供應鏈。從供應鏈戰略維度講,供應鏈管理的轉型升級,是中國制造業走出困境、實現企業轉型的重要路徑。
互聯網企業一般是從第三階段開始,相比于傳統企業,他們在抵達最終用戶上具有一定的優勢,減少了供給需求的不確定性,再通過供應鏈協同,降低供應的不確定,這類企業的供應鏈是拉動式的,這些企業里面做得好的最終都走向了供應鏈+生態圈的商業模式。
京東以電商起家,十幾年來,積累了完整、精準、價值鏈最長的數據,依靠這些大數據,加上互聯網技術和工具,在產品、定價、庫存、履約等不同方面做了很多智慧決策,這些決策指導了京東供應鏈不同環節的高效運轉。發展到現在,京東開始把自己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開放給其他行業。從供應鏈的發展歷程來看,這是一個大趨勢。
3、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向快速響應的敏捷型供應鏈轉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數字化技術、ICT技術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術主要是用來做預測,基于過去的銷售額做未來的預測,基于預測去優化生產。一方面要了解客戶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了解不同供應商的資源,他們能有怎樣的生產,怎樣的流程,把這兩方面的信息結合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做快速響應。
在供應鏈的不同發展階段,信息技術的側重點也不同:
第一階段,信息技術的使用基本上是側重在企業內部流程、內部數據的打通,比如創建ERP系統,通過企業內部的信息共享,實現跨功能的運營活動。
第二階段,除了ERP之外,還需打通庫存數據、運輸環節,管理客戶的需求,管理供應商,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建立專業化的信息系統,比如TMS(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WMS(Warehouse ManagementSystem)、OMS(Order Management System),做跨組織的信息整合和連接。
第三階段,在前兩個階段基礎上,需要智能感知技術和新一代智能設備,在消費和使用場景中識別用戶行為,通過機器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做智能決策。我的信息技術側重點在于收集、分析用戶消費行為和產品使用行為數據,快速精確解決復雜業務場景的決策優化問題,促進產品創新并提升服務體驗。
第四階段,企業要做平臺。你會發現,基于區塊鏈的平臺架構技術和人工智能變得很重要。供應鏈+生態圈這個模式下,你要通過合作模式的設計,通過網絡平臺協調各方的投入與產出,匹配各方供需,促進多方價值共創,激發網絡效應,推動生態圈繁榮與演進。
那么,如何通過數字化技術支持供應鏈的整合創新,通過供應鏈整合創新促進商業模式創新?概括地說:
傳統制造型企業的創新路徑是,從傳統的推式供應鏈開始,轉變為客戶拉動的供應鏈,就是C2M,最終演變為基于C2M的,同時為其第三方企業(小B)提供服務(S)的S2B平臺生態圈。
前端客戶起家型制造業供應鏈的創新路徑是,從與顧客互動的前端起家,深入后端生產,最終演變為線上線下整合的平臺生態圈,同時為其第三方企業(小B)提供服務(S)的S2B平臺生態圈。
流通行業供應鏈的創新路徑是,從供應鏈某環節服務商開始,向上向下延伸,整合其他供應鏈各環節形成一站式服務,最終演變成同時為客戶和第三方企業(小B)提供服務(S)的S2B平臺生態圈。
上一篇:科創板,未來十年投資中國的大機遇
下一篇:香港虛擬銀行首發三張牌!京東、攜程、眾安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