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今年經濟即將收官,思考和總結!

年初的時候,三年疫情之后各界都對今年充滿期待,一季度也確實出現了開門紅,但是4月以來,經濟持續下滑,超出市場預期。普遍的一個反應是,市場信心不足,“疤痕效應”,普遍迷茫,企業不敢投資,居民預防式儲蓄,疊加海外經濟放緩,三駕馬車均面臨挑戰,房市、股市、匯率等均承受壓力。
怎么看?怎么辦?
724會議以來,宏觀經濟政策全面轉向友好。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力度空前,降印花稅,限制減持,加強投資者保護,等等,政策的誠意滿滿。房地產調控松綁,二線城市基本全面放松限購,一線城市中的廣州也開始放松,呼聲頗高的調整存量房貸利率也落地了,首套房貸的利率和首付比也下調了。貨幣政策步入降息降準周期。《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高規格出臺,甚至最高法啟動了立法以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
這一系列政策出臺后,8-9月經濟數據出現了短暫的企穩,PMI、CPI、PPI、社融等均止跌企穩,房屋銷售雖然仍然大幅負增長,但環比也出現止跌和市場分化。也就是,經濟在三季度出現了短暫的低位企穩。未來走勢如何?
其實,從各微觀主體的反應來看,這種企穩的基礎并不牢固,還比較脆弱,信心尚未恢復。如果政策持續保持友好,加碼加力,經濟有望在四季度-明年一季度逐步復蘇。但是,如果稍有松懈,有可能再次回落,挫傷市場信心,也有損公共政策公信力。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企業投資是有較長回報周期的,所以穩定的預期、良好的輿論環境和安全的法治是基本前提,民營經濟貢獻了“56789”,只有民營經濟有信心敢投資,才能帶動就業和經濟活力,萬馬奔騰,萬象更新。
經濟史告訴我們,古今中外,經濟發展好的時候都有一個基本特征:放水養魚,與民休息,減輕稅負,尊重常識,無為而治,問題導向的實用主義好過任何理想主義。
因此,當務之急是發揚實用主義,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全力拼經濟。畢竟,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仍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首要任務。
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如果采取實質有力的措施,一定能提振各方信心,步入復蘇通道。
一、關于提振市場信心的十條建議,全力拼經濟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位卑未敢忘憂國。
信心比黃金重要。近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貨幣政策降息、活躍資本市場、優化調整房地產調控、一攬子化債等,起到了積極作用,市場信心有所改善,但推動股市樓市繁榮和經濟復蘇仍任重道遠。
建議:
1、推出10萬億擴大內需復蘇經濟計劃,其中發放3萬億消費券,以數字人民幣形式,居民消費100元可以抵扣30-50元消費券,消費起來以后,就會帶動企業生產和投資,整個國民經濟循環就活了。對于家庭有撫養老人、孩子的家庭加大支持消費券力度,降低生育養育成本。
2、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引領的大規模基建計劃,規模7萬億以上,由特別國債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地方配套以土地作為抵押融資。在內外需收縮背景下,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是當務之急。大規模新基建投資短期有助于擴內需、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打造中國經濟新產業、新引擎。
3、貨幣政策持續降準降息,直到經濟強勁復蘇為止,徹底扭轉預期,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在總需求不足、物價低位的情況下,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僅不會引發通脹,如果引導資金流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還有助于改善中國的供給結構和產業創新。
4、除了印花稅還有調降空間,對于破發、破凈、不分紅、圈錢、割韭菜的上市公司,不僅暫時限制減持,直接限制3-5年不得減持,直到實控人把公司經營好,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為止。優勝劣汰,賞善罰惡,有助于真正保護投資者、提振投資者信心。實行IPO業務全鏈條相關機構和個人終身追責,打擊財務造假欺騙投資者。大小非減持金額不得超過分紅金額,沒有分紅不準減持,對市場的抽血不能超過對市場的貢獻。
5、鼓勵長期價值投資,機構投資者帶頭入市,以后資本市場應該先做好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分紅、信息披露等基礎制度改革,打好基礎,強身健體。有些技術創新層面的措施要穩妥推進,2015年的杠桿融資、現在的量化交易,我們都付出了巨大代價,即使在美國,量化交易帶來的一致化趨同多次導致市場熔斷甚至股災。
建議規范限制A股量化交易,在完善之前可以考慮暫停量化交易一段時間,尤其在當下市場低迷、國家要活躍資本市場之際。原因很簡單,量化交易利用了散戶所不具備的信息優勢、融券優勢、交易優勢、大規模操縱個股優勢等等,降維收割散戶,不僅不為市場創造價值,還抽血A股。量化交易現在已經淪為一把大型鐮刀,收割大量弱小的散戶股民,對A股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非常不利于廣大投資者保護。
6、建立平準基金,市場如果跌破關鍵點位,入場救市,起中流砥柱、定海神針作用。
7、推出大規模SPV一攬子化債,中國版QE,一攬子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為地方基建投資打開空間,清理地方政府拖欠企業的工程款等債務,也是救活企業,同時打擊工程腐敗。
8、全面放松杭州、南京、蘇州、成都、西安、合肥、廈門等二線城市樓市限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可以考慮先放松郊區的限購,順應人口往都市圈流入的基本規律,按照城市群戰略,實施人地掛鉤。全面取消限價、限售等此前市場過熱時期的緊縮措施,回歸市場化。
9、加強民營經濟產權保護,加強法治,適當約束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正常經營的干預,將更多領域向民企、外企開放,實施負面清單制,“法無禁止即可為”,提升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安全感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10、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東方不亮西方亮,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加大對新興市場的經貿合作力度,鼓勵企業走出去。
應對外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貿易保護主義逆風,內部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房地產長周期拐點、要素驅動轉型創新驅動等一系列挑戰,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放水養魚,減輕稅負,無為而治。
如果全力拼經濟,采取一系列務實有力的措施,一定能提振投資者信心,活躍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推動中國經濟走向復蘇。時間站在我們這邊,在國際叢林法則里,所有人都希望與勝利者為伍,所以發展壯大自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內圣外王。
二、9月PMI筑底略升
9月制造業PMI為50.2%,前值49.7%;非制造業PMI為51.7%,前值51.0%。
9月制造業PMI重回景氣擴張;工業庫存周期進入去庫尾聲,量價齊升,企業利潤連續兩個月改善;專項債加快發行,基建投資加速。但房地產和出口持續拖累,總需求仍不足。
具體來看,9月PMI數據呈現以下特征:
第一,中國工業庫存周期進入去庫尾聲,量價齊升。制造業產需景氣擴張,采購量上升;9月生產指數52.0%,連續四個月景氣擴張;新訂單指數50.5%,連續兩個月景氣擴張;采購量指數50.7%。工業品價格底部回升;9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指數PMI分別為59.4%和53.5%,比上月回升2.9和1.5個百分點。
第二,房地產政策密集落地,銷售環比小幅改善、但仍較弱,后續關鍵在風險化解和信心提振。9月前29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數和面積同比分別為-21.3%和-21.1%,分別較上月上升3.8和1.7個百分點;環比分別為16.2%和16.0%,一線城市環比超過季節性。9月房地產經營狀況和訂單PMI指數分別為42.7%和39.1%,較上月變動0.3和-0.7個百分點。
第三,9月新增專項債發行加快,基建回升。9月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2%,較上月回升2.4個百分點;其中,土木工程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2個月保持在58%以上。1-9月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為92.0%,整體進度較上月加快9.5%。此外,內蒙古擬于10月9日發行663.2億元特殊再融資債,拉開2023年化債惟幕,預計將有更多城市開啟化債,有效降低債務風險。
第四,海外經濟持續下行,全球貿易仍較疲軟,9月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47.8%,較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9月美國、歐元區、德國制造業PMI分別為48.9%、43.4%和39.8%;韓國前20日出口同比大幅上升至9.8%,存在一定低基數效應,需持續關注海外制造業恢復的趨勢性變化。
第五,微觀主體改善尚不明顯,仍需要呵護。9月制造業和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分別為48.1%和46.8%;大、中、小企業PMI分別為51.6%、49.6%和48.0%。
三、9月物價止跌,底部顯現
9月CPI同比0%,前值漲0.1%;PPI同比降2.5%,前值降3.0%。
經濟正在筑底。9月CPI、PPI環比延續上漲;經濟先行指標改善,PMI連續4個月回升,社融信貸回暖;政策轉向友好,多地實行認房不認貸、放松限售限購。
物價筑底企穩,但整體低迷,需求不足亟待政策解決。提振需求可從短期穩增長和長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入手。
具體看,9月物價數據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CPI同比0.0%,環比上漲0.2%,整體處于筑底企穩態勢;其中,油價、教育服務、服裝貢獻較大,但暑期出行消退,服務價格短暫回落是拖累因素。核心CPI環比0.1%,較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同比0.8%;反映總需求仍不足。
第二,食品價格環比0.3%,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非食品環比增長0.2%,與上月相同,影響CPI上漲約0.14個百分點。其中,原油價格上漲,交通工具用燃料環比上漲2.3%,教育服務、衣著環比分別上漲1.4%和0.8%;暑期出行消退,飛機票、賓館住宿和旅游價格分別下降12.6%、5.5%和3.4%。
第三,豬肉價格底部震蕩,9月環比漲幅放緩。9月豬價環比上升0.2%,較上月大幅回落11.2個百分點。豬周期產能收緊,2023年8月能繁母豬存欄同比-1.9%,連續兩月轉負。截至2023年10月21日,平均豬肉批發價格為21.77元/千克,受收儲影響,較7月上旬18.82元/千克的最低價回升15.7%。行業集中度提升拉長豬周期,豬價或處于較長時間磨底期。
第四,PPI同比下降2.5%,降幅較上月收窄0.5個百分點;環比增加0.4%,較上月提高0.2個百分點,主要受原油價格上漲、國內工企利潤改善、工業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影響。9月生產資料價格和生活資料價格環比分別增加0.5%和0.1%,分別較上月增加0.2和0.0個百分點,影響PPI上漲約0.37和0.03個百分點;石化、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產業鏈普遍走強。
四、社融延續回升
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9%,前值9%。新增人民幣貸款2.31萬億元,前值1.36萬億元。M2同比增長10.3%,前值10.6%。
9月降準落地、政府債集中發行、表外融資回暖,支撐9月社融放量,進一步鞏固經濟復蘇態勢。居民中長期貸款多增,反映出放松限購限貸、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等政策影響下,居民提前還貸行為減少、融資需求修復。
724政策底出現,利好政策頻出。降印花稅、減持新規、優化IPO和再融資等活躍資本市場政策落地;915降準為銀行信貸提供彈藥;專項債發行進入沖刺期,力爭在9月底發行完畢,10月底前使用完畢;多城開始發行特殊再融資債,以時間換空間;松綁樓市的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降低首付比、降低房貸利率等政策頻出。
我們判斷“政策底-情緒底-市場底-經濟底”將逐步出現。PMI連續四個月上升、企業中長期貸款仍然強勁、居民融資需求有所修復,經濟向上動力持續蓄積。但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內生動能仍然偏弱,需繼續加強逆周期調節。
當前是寬信用的重要窗口期,一鼓作氣,應繼續政策加碼,提振信心。
具體看,9月金融數據呈現以下特點:
1)社融延續回升。9月存量社融規模372.5萬億元,同比增長9%,增速同上月持平。新增社融同比多增5789億元。結構層面,政府債、表外融資主要支撐社融。
2)信貸持續放量,居民中長貸多增。受去年高基數影響,9月金融機構口徑信貸余額同比增速為10.9%,較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結構上,企業貸款少增,其中短貸、中長貸少增,票據融資多減,信貸結構改善。居民端短貸和中長貸均多增,居民融資需求修復。
3)M1、M2雙雙回落。9月M2同比增速10.3%,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M1同比增速2.1%,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
4)展望未來,貨幣政策將加大逆周期調節,促進物價回升和經濟復蘇。10月13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貨幣政策應對超預期挑戰和變化還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儲備”。9月25日央行Q3貨幣政策例會延續寬松基調,新增“逆周期調節”提法,加大已出臺貨幣政策的實施力度,反映政策主動性更加突出,穩增長、擴內需。四季度MLF到期高峰,疊加特殊再融資債券發行、2024年提前批專項債下達,資金缺口仍大,年內仍有必要降準降息。
五、房地產市場分化明顯,冰火兩重天
政策利好效果初顯、居民購房信心邊際修復疊加開發商推盤力度加大,9月以來樓市成交有所改善,國慶節期間成交熱度高于9月,但依舊呈分化趨勢,二手房成交勝過新房,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優于三線。
二手房成交勝過新房。從新房看,9月38城新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9.9%、降幅擴大3個百分點,環比有所改善;國慶期間38城新房日均成交面積約13.5萬平,同比增長22.9%。從二手房看,9月,17城二手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8.8%、由負轉正,環比基本持平;國慶節期間17城二手房日均成交面積約1萬平,同比增長68.1%。
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優于三線。從38城新房看,一線城市日均銷售面積同比增長63%、二線41%、三四線-51.8%;其中,上海、廣州新房成交面積同比分別為160.2%、132.4%,二線城市武漢、蘇州、青島新房成交面積同比分別為181.2%、47.9%、21.9%。從17城二手房看,一線城市日均銷售面積172.3%、二線172.2%、三四線-24.8%;其中,北京、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積同比分別為179%、69.2%。
文章來源:澤平宏觀,作者任澤平,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新一輪供應鏈政策即將開啟?有三點需要重點關注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