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供應鏈政策即將開啟?有三點需要重點關注
新一輪供應鏈政策即將開啟?
有三點需要重點關注!
9月5日,《深圳市加快推進供應鏈創新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正式發布。
深圳作為我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領先城市(有專家稱“中國供應鏈之都”),其目標和措施具有風向標作用。一些真正重視供應鏈工作的城市可能會迅速跟進,推出自己的行動方案。
深圳作為我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領先城市(有專家稱“中國供應鏈之都”),其目標和措施具有風向標作用。一些真正重視供應鏈工作的城市可能會迅速跟進,推出自己的行動方案。
上一輪各地供應鏈政策的密集推出是在5年以前,是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84號)之后的跟進落實。

5年來,發生了很多影響供應鏈的重大事件,環保風暴、貿易摩擦、新冠疫情、俄烏沖突、雙碳雙控等。
鑒于重大影響事件的不斷,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各級各地在出臺供應鏈政策時,可能要注意以下三點。
鑒于重大影響事件的不斷,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各級各地在出臺供應鏈政策時,可能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實踐復盤
面對不斷發生的影響供應鏈的重大事件,政府、企業及其它各方都在積極應對。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應對效果有得有失,在出臺供應鏈政策之前應該全面復盤。
比如在疫情防控中,各方的作為,產生的效果。在生命供應鏈、生活供應鏈、生意供應鏈、生產供應鏈的保障和提升中,哪些做法、哪些機構、哪些區域、哪些專家,表現不錯,值得復盤和總結。
比如在貿易摩擦中,企業的應對,應對的效果。在芯片斷供、市場禁入、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和機構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哪些是厚積薄發,哪些是曲線自救,背后的機制是什么,值得挖掘和總結。
比如已出臺政策的效果。今年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出臺的第6年,是“商務部等8部門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開展的第5年,是“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開展的第3年。這些政策對于應對重大事件起到哪些作用,“試點示范”中提出的目標是否實現,值得分析和總結。
第二,理論梳理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推動實踐的理論需要很好地去總結。5年多以來,供應鏈實踐“百花齊放”,供應鏈理論“百家爭鳴”,在新的政策出臺前,有必要做系統的梳理和界定。更何況很多專家認為,當下的狀況有利于形成中國自己的供應鏈理論。
比如“產業鏈與供應鏈”近年來一直被同時使用,二者到底有沒有區分,政府與企業對產業鏈供應鏈是否應該各有側重,經常一起出現的價值鏈,以及不斷被強調的創新鏈,與它們到底是什么關系,需要做出澄清。
比如“穩定性、鏈長制、根植性(這次深圳文件里提到)”等新概念不斷出現,它們到底是炒作,還是實踐的必要?與之前的概念是什么關系,需不需要進一步完善,或者如何才能落地見效,需要深入一線,傾聽實戰者的心聲。
比如與數字化的關系處理。數字技術發展飛速,各種應用不斷迭代,兩化融合、企業上云、智改數轉等政策不斷跟進,智慧物流、智能排產、智慧供應鏈也早已耳熟能詳。現狀到底是什么,供應鏈數字化的目的是什么,需要盡快明確。
第三,級別提升
近年來國家高層不斷強調供應鏈的重要性,從保穩定,到自主可控,再到增強韌性。這次深圳的“三年行動計劃”中重點強調“供應鏈核心競爭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在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二十大報告強調“提升供應鏈韌性”和“確保供應鏈安全”。
面對如此重要且很有高度的供應鏈工作,應該由哪個部門牽頭和協調呢?
深圳的“三年行動計劃”在“加強組織領導”中提到要“建立跨部門的供應鏈發展協調機制”,但沒有明確申明由哪個部門牽頭協調,盡管這個“三年行動計劃”是由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發布,商務局排在第二。而之前國家層面的“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和“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都是由商務部牽頭聯合其它七個部門實施的。
跨部門,跨利益主體,是供應鏈的重要特征,工信部門或商務部門是否有能力協調其它部門呢?是否應該由更高級別的機構來承擔協調工作?從疫情防控中要確保“生命、生活、生意、生產”四個方面的供應鏈所需要涉及到的眾多部門,就可以得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另外,5年多以前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5年多已來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從高效協調和地方落實的角度,國家層面再出臺文件的時候,其層級是不是應該有所提高?畢竟,美國2012年就由總統簽發了《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而近年甚囂塵上的“供應鏈脫鉤、供應鏈回歸”,大都是由發達國家最高級別的機構提出和執行的。
總之,可能即將到來的各地密集出臺的供應鏈新政,不應是相互復制或簡單調整,而應是結合當地實踐的全面復盤和系統梳理,并由此形成的能反映當地特色的有效措施。
文章來源:南通供需鏈管理,作者鄧恒進,圖片來源:網絡。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南通供需鏈管理,作者鄧恒進,圖片來源:網絡。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微眾銀行產業金融部副總張中科:數字化企業金融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
下一篇:任澤平:今年經濟即將收官,思考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