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物流未來將何去何從?
【EFEC導讀】合同物流一直被視為第三方方案解決者,目前整個行業面臨“頭重腳輕”的現象。

以前一直覺得零擔物流比較落伍、比較土,屬于物流產業鏈中最底層,很多的同質化競爭慘烈,尤其最近三年中,大環境與互聯網加之消費的崛起,物流本質發生了質變,零擔物流更是打破了過往的沉靜,猶如一塊巨石沉入平靜湖中,雜亂無序的競爭,缺少有效的信息支撐、產品體系,缺少嚴謹的治理架構,“散小亂差”這是很多人尤其互聯網+物流崛起后,對于零擔物流的一個初步的認識。
這幾年在各種場合上關于零擔物流的市場和分析層出不窮,物流現象論成為了兩個極端:一邊是物流融資的崛起,資本的盛宴;一邊是倒下的“落伍”,企業的哀聲遍野。其實,仔細看看行業的細分層次,物流市場足夠大,玩家具有足夠的玩耍與提升空間;再仔細看,不僅零擔物流如此,合同物流也是如此。
合同物流被很多人稱為三方、方案提供者,被很多人詬病,但是很多人不以為然。這些被稱為方案解決者的人,其實日子也不好過,尤其在這幾年物流快速整合,零擔、網絡成為核心的同時,合同物流卻被甩的很遠。合同物流的頭部企業大多具有很強的產業背景與屬性背景,但是,處于合同中的中下游企業的日子卻并不如意,很多的模式和方式處于行業的底端,基本的話語權與零擔物流的話語權基本保持一致,甚至很多的中小型合同物流的日子還不如零擔物流企業。
物流已經進入了一個自我救贖的階段,而合同物流還處于高度分散的階段,整合的空間與厚度依然屬于下風口,合同物流的屬性成為整合戰隊的標簽,也成為整合戰隊中最難的一環。其實不論是泛物流還是更加細分的合同領域,價值點、壁壘、厚度、寬度、深度才是發展中的關鍵。發展程度成為衡量的重要標準,活下去才是發展的基礎。
合同物流發展依舊頭重腳輕,企業屬性越發明顯增強
合同物流最為顯著的就是企業物流還是物流企業,這是這個領域的現狀,生產與流通型企業都具有自己的物流職能,物流屬性的部門多半在今天成為獨立的第三方小王國,行業中這種類型的企業比較典型,并且目前成為一個趨勢,多半獨立核算,多半開始自己嘗試做初級的整合物流,從簡單的招投標到實施合同的轉型。
屬性明顯,具有企業獨立管理與核算的特征,企業合同物流的現狀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今天格局處于嚴重的多極分化,大型的央企、地方國有的、合資的、外資的,都是具有很強的整合能力與方案能力,更主要是具有很強的資金盤活能力,同時具有相對資源的壟斷性。相對那些依舊分散的、相對市場化、效率和服務以及成本三者的矛盾關系依舊制約企業發展的,相比泛物流,合同物流的前景依舊是美好的。
各種資源和各路諸侯紛紛搶占合同物流,尤其是更加細分的領域,具有場景載體的合同物流成為諸侯紛紛搶占的重點。殘酷競爭造成的另一個局面就是頭重腳輕,形成了一個怪圈聯姻,屬性競爭成為當下的一種常態!都喜歡抓大放小,管他三七二十一。
活下去,盤活資金成為合同物流尤其是中小型合同物流發展的核心救命稻草
合同物流的精髓初級就是比誰更有錢。在這個大前提下,誰能更好的盤活資金,誰能將資源整合的更好,誰能將服務控制的更好,誰能實現每一年的成本與方案的動態優化,實現每一年總額物流成本下降,保障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在基本的大前提固定下,合同物流日子其實還是不錯的。
大環境下的物流整體服務開始實施轉變,很多的生產型企業開始進行更多嘗試的組合,比如針對合同物流這個版塊在付費方面采取的見票賬期模式,足以改變甚至更迭一些沒有資金實力的企業,賬期拉長,承兌商兌組合,提前結款扣利潤點,鼓勵使用核心企業內金融等等。隨著這些組合的變化核心就是資金,資金盤活已經成為合同物流的精髓,不管你認不認可,相應的應收保理成為合同物流合作的最佳產品出路,活下去變得更加的重要,尤其是針對缺少技術壁壘的中小型合同物流,只能提供單一柔性的解決方案,如何盤活成為發展的重心。
以解決客戶痛點為核心的解決方案,提供多元化的、個性化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前提是資源與資金的投入。大家都希望是以服務鞏固粘性,以保障質量、成本嚴控保障效益為前提,實現共利共贏的同時實現共享,成為一站式的綜合物流柔性方案服務商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但是如何活下去,魯迅也沒說過!但是錢是王道,魯迅說過!
合同物流的大客戶依賴是唯一出路還是保障基礎存量,如何減少單一大客戶嚴重依賴,解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如何成為合格的合同物流綜合服務商是發展重點
曾經一招新吃遍天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單一模式壓力越來越大,依靠一個產品的最后代價就是不斷降價,嚴重依賴一個客戶的期望值越來越低。原以為依靠一個客戶存活的時代過去了,因為這個市場的變化已經超出了每一個人的預期,合同物流又恰恰相反的在單一的大客戶上是很多企業唯一的依賴、唯一的大客戶、唯一的運營模式、唯一的吃飯方式。
單一的模式不僅制約了發展也限制了發展動力,舒服的日子在今天這個多事之秋已經越來越遠了,更多的是憂患,更多的是危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好日子的時代已經過去,還以為靠著諸多的關系已經成為制約合同物流發展的灰色瓶頸。
曾經多少牛逼的企業都是因為單一大客戶的嚴重依賴,而導致一旦客戶丟失,企業也就沒有了。這兩年更是越發明顯,一家企業為了一個生產企業的項目專門服務了十幾年,但在的標段上一旦突然出現了丟標,為之搭建的團隊也會隨之解散。現實是骨感的,競爭是殘酷的,除非緊密的、具有十足價值的合作關系,否則就要努力的修煉自身能力,搭建綜合服務能力。沒有壁壘的合同物流就是成本導向!方案需要動態式優化,降價不是唯一出路,單一的時代已經過去。
方案與成本不在是單一的標準,動態優化的適應能力才是驅動發展的新動力
其實合同物流領域中曾經的巨無霸在這幾年中過得并不好,除去那幾大家以外,行業還是需要優秀的合同物流企業存在的,不論大小。其實優秀的標準很簡單,活著就是優秀!這幾年尤其是針對解決方案能夠提供動態式解決與快速反應優化的適應環境,而不是一個靠單一關系靠單一產品維系的。
那個瘋狂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今天我們看機會,就會發現今天的合同物流領域的平均收入在剔除幾個大家后,都比較低,同時,也會發現非常的分散,這個行業的機會依舊大把;其次專業,其實在梳理看競品伙伴時,會發現專業成為合同物流重要的合作關系的前提,很多合同物流是需要有專業的方案才能完成,需要的是多元化的組合才能完成,而不是簡單的物品移動;最后看供應鏈金融:會發現在合同物流領域中供應鏈金融的機會大把,但絕對不是哪些庸俗的金融,本文說的金融是有著很好產業金融與供應鏈解決方案的,合同物流商的場景需要產品,而恰恰這種載體需要的產品最為核心的是金融,這種組合一定會有著更好的發展前景。
如果前二十年的發展是靠著單一運營模式打拼的合同物流,那么后十年的高速發展一定是靠技術、專業、信息、金融與供應鏈組合模式發展壯大。今天的市場不是靠著野湖單挑的時代了,而是戰隊模式PK。
合同物流是大還是小最好,邊際效益與泛物流邊際效益截然不同,不是規模越大,盈利效果越好也不是小而美不行
很多人喜歡規模,尤其是能在年超過50%的高速增長,即使是負利潤,只要高速增長也有賣點,因為能形成壟斷。喜歡講邊際效益,泛物流的規模化在合同物流領域好像不是特別的靈驗,很多的合同物流企業在一定的營收可控范圍內,效益確實不錯,但是隨著規模和業務的全網開展,效益隨之下降,并沒有達到所謂的規模化中的邊際效益。
合同物流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需要慎重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模式都可以規模化,是不是所有的物流都能產生邊際效益,合同物流的規模化與效益的結合點或是平衡點到底在哪里?行業競爭加劇,合同物流小而美PK合同物流大而全,精準的模式會是下一個突破口,不盲目,不悲觀,做自己擅長的,做自己適合的,不要盲目的相信規模化。
規模化的前提是具有效益的保障,因為效益是自身發展的內驅動,一個人沒有造血的功能,完全依靠外部的力量來驅動,外面的驅動真的就是那么容易合身嗎?真就是那么融合嗎?其實沒有那么簡單的外部驅動,更沒有傻瓜式的外部驅動,規模化的內在是行業細分。
合同物流是最好的產品載體。未來,相信細分的合同物流領域,這種模式的并購也會越來越多,大趨勢、大協同、大增長的模式效能開始顯現,尤其是在當前大環境下的合同物流,對于處于產業鏈條的中下游端,其實是一個整合的機會。因為錢不容易了。
核心產業場景中的合同物流會是下一個細分的核心,尤其是擁有完整的信息產業鏈的合同物流載體將是青睞的對象
借助行業的一位大咖所言:供應鏈不是東西,但是東西一定含有供應鏈,供應鏈、產業鏈,已經成為當下不僅時髦而且實在的發展方向,但是體現更加精準的尤其是合同物流領域,產業鏈相對比供應鏈倒是最為親切的,也是最為符合,產業場景的中的合同物流才是最佳的載體。
合同物流服務是根本,更是生命線。如何保障服務的根本和突破?如何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是提升服務的關鍵,提升體驗是服務的重點。保障服務提升的同時,降低服務投訴,尤其是運營類、事故類,真實有效的實現產業鏈第一公里與產業場景最后一公里的服務協同性。實現服務的新維度和新理念,這是合同物流作為核心場景存在的根本,貫穿全服務的場景需要溯源的信息鏈。
而后是數據留痕。沒有數據的企業是不能長久的,尤其是做合同物流的企業。良好的數據根基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石,實現數據的全程留存于溯源,嘗試數據的可視化管理,實現合同物流電子智能合約的前移,重點在過程的數據與倉儲的數據協同價值,打通上下游的數據鏈,真正的實現全場景的信息鏈,真正的實現價值點圍繞服務做深做透數據。只有穩定的數據源,溫度的數據溯源,數字智能的數據邏輯,價值才能產生。每一個合同物流企業都是一個最好的數據源,真正的實現合同物流的數據價值最大,才是發展中的核心,尤其是擁有完整的信息產業鏈的數據。
合同物流以服務生產流通為主,服務大B為主,很多的合同物流企業還很小,但是不意味未來也很小,小而精、小而美也是一種成長的快樂。合同物流的發展過程就是一部經濟發展的軌跡留痕,大環境下的多事之秋,帶來的更多是合同物流企業自身的救贖與整合。
活下去不是唱衰行業,而是一種生存之道更是一種長久的危機,下一個五年有沒有自己曾經的行業細分,這是需要不斷拷問每一位行業從業者的。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劉大成:大數據支持物流業供應鏈金融發展
下一篇:郭樹清人民日報撰文:美國升級貿易摩擦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