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延遲支付是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中的“毒瘤”
【EFEC導讀】根據國際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科法斯集團《2018中國企業貿易信用調查報告》稱,中國中小供應商通過賒賬銷售已經成為最廣泛的支付方式,中國平均信用期限從2016年的68天上升至2017年的76天。

2019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切實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的指導意見”,從而預示著支持中小微企業,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同時也是政府有效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振興經濟的重要手段。
與該政策相伴隨的是這幾年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它也已經成為眾多金融機構和產業企業關注的領域。供應鏈金融是通過產業供應鏈,特別是在把握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前提下,產業企業與金融機構充分合作,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以合理的利率向中小微企業提供運營資金,實現通過供應鏈帶動資金流,同時又借助于資金流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的目標。
從這些年的實際運行狀況看,供應鏈金融的確成為了解決中小微企業資金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中小微企業固有的風險(即由于經營歷史短,經營不穩定、投資回報不清晰等等造成的潛在違約風險)能夠通過供應鏈的組織和管理得以控制。
其原因在于,金融中的風險主要來自信息不對稱,通常狀況下金融機構并不知曉中小微企業的實際狀況、經營能力,乃至真實信用,這時如果盲目借貸,只會帶來較高的違約率,從而產生了經濟學中所說的“信貸配給”問題,也就是即便中小企業承諾高利率,金融機構出于風險的考慮,也會惜貸怕貸。
而供應鏈金融由于評價中小微企業的信用不是基于財務報表以及歷史記錄,而是現實、真實的供應鏈運營和供應鏈能力,也就是關注的是債項結構,因此,它更能反映中小微的狀態,從而使得金融資源能夠在產業供應鏈中順暢流動。
需要看到的是,盡管供應鏈金融的確成為了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對供應鏈金融持續發展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術性因素,即供應鏈金融雖然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方式,用商業性的行為有效克服了因為信息不對稱而產生信貸配給問題,解決了產業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運營資金短缺的挑戰。
但是,商業性的供應鏈金融終究會有發展瓶頸,這是因為沒有良好的社會規則和制度建設,即便是再卓越的供應鏈金融運營和管理體系,也會因為運營環境的惡劣以及不成熟的規則體系而產生巨大的社會性交易成本。這不僅會增加供應鏈金融執行的風險和代價,甚至會因為不良的商業慣例和文化,阻礙供應鏈金融的良性發展,甚至異化供應鏈金融(制度體系的混亂造成對合法性理解的扭曲)。
諸如,供應鏈金融的本意在于通過供應鏈管理和運營,有效解決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依賴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效結合來推動資金流在組織間的順暢流動,最終實現協同現金流量周期的縮短,產生共贏局面。
然而,在實踐中,有些組織或企業本末倒置,將供應鏈金融視為拖延應收賬款賬期的有效手段,甚或將供應鏈金融視為企業盈利的重要來源,為了獲取供應鏈金融利潤,而肆意延長供應商賬期,其結果只會產生愈益惡劣的商業環境,產生了互害互侵的商業文化和行為,因此,制度化的建設和完善是可持續供應鏈金融實現的重要基礎。
在供應鏈金融的制度建設過程中,其中對延遲支付的限制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在企業之間從事商業交易過程中往往有多種支付方式,從發生的時間點看,分為交易時付款、分階段付款以及約定時間付款。其中,交易時付款是指當供應商將貨物運至下游客戶處,驗貨入庫、形成所有權轉移后即行支付。
在供應鏈運營時,還有一種特殊的交易時付款,便是供應商管理庫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所謂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種以用戶和供應商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由供應商管理庫存,并不斷監督協議執行情況和修正協議內容,使庫存管理得到持續地改進的合作性策略。
在VMI模式下,當下游從供應商管理庫存提取貨物,用于下游生產或銷售經營時,才發生實際所有權轉移,這時便會產生支付問題。分階段支付是根據業務執行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階段執行的目標是否達成,向供應商一部分一部分支付,直到全部業務完整實施,這類支付方式通常在工程領域運用較多。
在實際的商業運行中,最為普遍的支付方式是約定時間付款,即買賣雙方約定交易形成后一段時間進行支付。一般在發達國家企業間約定的賬期通常為30天,有時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進行交易時,賬期會延長到60天。延遲支付指的是超過約定時間進行支付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商業信用,而且給供應商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和壞賬。
延遲支付的狀況在中國較為嚴重,其嚴重程度不僅在于約定支付時間后的拖延,更表現在約定時間超長。根據國際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科法斯集團《2018中國企業貿易信用調查報告》稱,中國中小供應商通過賒賬銷售已經成為最廣泛的支付方式,中國平均信用期限從2016年的68天上升至2017年的76天,從趨勢上看,這些年供需之間約定的賬期越來越長。
具體看,越來越少的企業賬期小于30天,而賬期超過120天的比例已經從2016年的12%上升到2017年19%。從調查的行業分布看,能源行業賬期最長,約1/3的調查者賬期超過120天,此外,醫藥、建筑、運輸和汽車產業的平均賬期均超過平均水平。賬期較短是農產品行業,2017年平均賬期為55天,林木、紡織、造紙、零售和金屬行業的平均賬期低于總體平均水平。
除了賬期問題外,另一個問題是延遲支付。根據COFACE調查,2017年延遲支付天數上升的比例較之以往有所下降,比例從2016年的46%下降為2017年的29%,但是令人憂慮的是近一半的調查企業延遲支付的天數超過90天,遭遇超過120天逾期付款的受訪企業占比從2016年的19%增加至2017年的26%,而那些遭遇超長期逾期付款(超過180天)且超過其年營業額2%的受訪企業占比從2016年的35%增至2017年的47%。更令人擔憂的是,遭遇超長期逾期付款金額占年營業額10%以上的受訪企業比例,從2016年的11%增至2017年的21%。
從中國目前延遲支付狀況可以看出,延遲支付是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中的“毒瘤”,這種互害互侵的經營行為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桎梏,這種行為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商業環境無法凈化,商業文明難以確立,無論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和產品如何創新,也無法真正促進產業供應鏈發展,金融服務產業只能是空中樓閣。
而遏制這一狀態的方法,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來限制肆意延遲的惡意商業行為,這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真正降低綜合性融資成本的關鍵問題之一,關于這一點,不僅是中國,甚至所有國家都將此作為規制規范的重點,也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制度建設。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中小微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的關鍵點在哪里?
下一篇:兩會|蘇寧張近東:重點關注消費及物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