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P2P要完?
【EFEC導讀】 目前的備案和推進方式,清退工作可能還要持續2-3年,備案工作可能1-2年內能完成。

175號(2018)被披露之后,市場一片哀鴻。
很多人直接解讀:
P2P要完蛋了,是時候跟它說再見吧……
也有人說,從175號文件看,監管已經閉口不談備案了。
但現實是這種解讀,一葉障目了。
那個文件只談清退,不代表不開展備案了。備案文件其實是可以單獨發的。
昨天下午,財新披露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小組發布的2019年1號文《關于進一步做實P2P網絡借貸合規檢查及后續工作的通知》。
明確指出了,2019年一季度開始,開展合規檢查工作及整改效果的驗收檢查。
備案工作還在繼續推進!
那么,備案推進到哪里了呢?
2018年12月底,大部分地區已經完成行政核查。
然后,下一步工作:
2019年第一季度,將開展合規檢查工作及整改效果的驗收檢查。核心點是驗收。
驗收2個殺手锏。
1、突擊檢查:即雙隨機檢查,機構隨機,產品隨機,各項信息穿透式核查。
2、數據監控交叉核實:即利用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下稱網安中心)監測系統、人民銀行反洗錢系統等手段進行交叉核對。
有數據對接和信息披露才能穿透。所以1號文件著重強調了信息披露。
統計監測數據報送至由網安中心與網貸整治辦聯合開發的“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網貸機構統計報送系統”,該系統將啟動全國P2P平臺實時數據接入工作,實現對各家網貸機構交易數據的全量、實時接入。
各省級整治辦還要組織實施本轄區完成行政核查的P2P平臺加強信息披露工作,委托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開展信息披露,對新發布產品進行產品登記披露。
這次1號文件說的也很明確,不配合?
那些不愿意進行實時數據接入、不進行全面信息披露或者不實披露的機構,只有一條路:清退。
清退則于175號文件一脈相承。大方向還是要清退大量的中小機構。
出現問題應當及時勸告、堅決整改,引導機構清退或轉型,對存在涉嫌違法行為的機構實施“一票否決”,并移送司法機關處置,實現“以查促改”“以查促退”“以查促打”。
畢竟1000多個在運營平臺根本管不過來。要么不備案“拖”。要么備案,清理跟備案兩手抓。
不過,對于現存的平臺,下面的日子依然會非常難過。1號文件再次強調了三降:
一是確保轄區內P2P平臺總數、業務總規模、投資人數實現“三降”,二是確保每家P2P平臺投資者數量、業務規模以及借款人數實現“三降”。
下面簡單聊聊個人對于1號文件的看法:
1、目前的備案推進是行之有效,也是認真的。抓到平臺的七寸:數據實時監控,同時隨機抽查。你能想到的監管,也無外乎如此。
認真,說明并非想把P2P置于死地。真置于死地,就像很多人解讀那樣:我不推進備案,就清退,然后一個個熬死。
2、不聽話,不配合就納入清退名單。
跟175號文件一脈相承,即是排雷,出清P2P市場風險。也是把過去P2P備案工作推進不下去的主要阻力,一一清除了。
3、對于平臺如鯁在喉的“三降”,不需要過度解讀。
很多人對于三降的解讀,認為監管要通過三降來“殺死”平臺。這種想法,個人覺得可能并非如此。
在三降的對立面,過去我們其實也看到,很多平臺瘋狂做到存量,然后希望通過巨大的存量來要挾監管。
目前監管推進備案過程最頭疼的,也是一些巨型問題平臺……
所以,在備案還沒結束的時候通過三降來控制市場風險繼續蔓延,其實也能理解。就是一些顆老鼠屎讓整鍋粥都難受了。
總體感覺,以目前的備案和推進方式。
清退工作可能還要持續2-3年,備案工作可能1-2年內能完成。
人都是情緒的,遂很難有人能免俗:
悲觀的時候特別悲觀,樂觀的時候又特別樂觀。
P2P市場,上半年跟下半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希望特殊時間,大家對于這個行業還是多點“謹言慎行”。
雷潮之后大家也看到,金融行業的信心如黃金。
過去沒有問題的平臺,遇到點流動性危機,在車上的朋友也是度日如年。
制造恐慌不解決問題,恐慌也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壞。
相信,P2P還是有未來的。
上一篇:百度to B面
下一篇:快遞小哥能回家過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