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商業銀行將開啟花式“補血”模式
【EFEC導讀】業內人士預計,2019年,銀行資本“補血潮”持續的同時,銀行資本工具也將更加豐富,資本工具創新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2018年12月25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多渠道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有關問題,推動盡快啟動永續債發行。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問題再次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目前銀行資本充足情況如何?未來是否存在著較大的補充壓力?又該如何應對?
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表示,2019年,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主要原因有三:社會融資中貸款占比的上升、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要求的提高、表外業務加速“回表”和理財子公司設立對銀行資本的直接消耗。
“2018年以來,監管鼓勵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相關政策陸續出臺,為銀行進一步充實資本拓寬道路,盡快啟動永續債發行是其中措施之一,預計未來銀行補充資本的路徑將不斷拓展。”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9年銀行資本補充工具創新值得期待。
銀行加快資本補充步伐
2018年,在日趨嚴格的內部監管環境下,我國銀行業現有資本水平中存在的“水分”正在不斷被擠出。特別是,2018年是《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所設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按照監管要求,2018年12月末,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應分別達到11.5%、9.5%和8.5%。
于是,這一年,銀行業“內外兼修”開啟“花式”補血模式。中信證券研報統計顯示,2018年初以來,A股上市銀行完成資本補充5315億元,其中包括定增和IPO共1080億元、優先股1025億元、二級資本債3080億元、可轉債130億元。除融資總規模創新高之外,單個銀行的再融資規模同樣“引人注目”,2018年7月,農業銀行定增募資1000億元實施完畢,創造了A股史上最大規模定增紀錄。
此外,相比2017年,部分城商行與農商行的上市步伐明顯加快。據統計,自2018年9月19日和9月26日鄭州銀行、長沙銀行首發上市以來,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已有4家銀行在A股上市。另外,還有多家銀行處于IPO審核排隊中。2019年新年伊始,紫金銀行和青島銀行先后登陸上交所和深交所。
據了解,從補充渠道來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方式可分為內源性補充與外源性補充:內源性補充主要依賴銀行每年留存收益以及部分撥備;外源性補充主要有IPO、增資擴股、發行可轉債、優先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除尚未發行永續債外,其他方式皆是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可行渠道。“監管層推動盡快啟動永續債發行,意味著將以永續債為突破口啟動新一輪的銀行資本補充,這對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提振我國資本市場都有重要意義。”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認為。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同樣認為,監管層專題研究啟動永續債發行意味著當前商業銀行資本工具補充進入新一輪政策窗口期。
三大因素加劇銀行資本補充需求
進入2019年,銀行“補血潮”是否將會持續?銀保監會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為13.81%,較上季末上升0.25個百分點。然而,《金融時報》記者梳理受訪專家觀點時發現,三大影響銀行資本的因素被頻繁提及,并成為2019年加劇銀行資本補充需求的主要原因——社會融資規模中貸款占比的上升、系統重要性銀行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約束以及資管新規下表外業務加速“回表”。
2018年,各項紓困民企的政策措施漸次落地,商業銀行信貸的重要性凸顯,社會融資規模構成中,貸款占比明顯上升。“融資方式的切換對銀行資本補充帶來很大壓力,單位資產擴張的資本占用明顯增加,這是2018年以來資本補充壓力加大的重要原因。”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熊啟躍如是分析。
多數專家預測,2019年,紓困民企融資,銀行信貸仍被寄予厚望,民企和小微企業信貸需求整體上升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仍需要商業銀行合理的信貸資源支持及保障,銀行有必要及時補充資本金,以保持必要的信貸投放增長。” 華泰證券沈娟團隊認為。
在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方面,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各自面臨壓力。對于大型銀行而言,面臨著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追加要求,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介紹,根據現有規定,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在2019年1月之前至少應達到風險加權資產的16%,在2022年1月前應至少達到18%。目前,我國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已被確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其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將于2019年開始適用第二檔(1.5%)的附加資本要求。
而對于中小銀行來說,部分規模較大的股份行資本充足率并不樂觀,日后若按照2018年11月份最新發布的《關于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被認定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將會大幅增加資本補充壓力。
此外,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的落地實施將重塑銀行資管業務格局,并對銀行資本補充帶來重要影響,以設立理財子公司為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測算結果顯示,多家中小型銀行在出資10億元注冊資本金之后,核心資本充足率降至8.5%以下。
資本補充工具創新值得期待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總體尚屬樂觀,但結構性問題凸顯——其他一級資本較“薄”,而二級資本偏“厚”。受訪專家強調,未來對銀行資本補充的要求應體現為,補充頻率更快,補充質量更高。
曾剛強調,與國際銀行業相比,我國銀行資本補充工具較為單一,主要依賴普通股、利潤留存、優先股、可轉債及二級資本債券等。其中,普通股、優先股及可轉債的發行門檻較高,大量非上市中小銀行難以具備發行條件;而在利潤留存方面,由于銀行業近幾年利潤增速放緩,內源性資本補充難以為繼;二級資本債券雖適用范圍最為廣泛,但卻無法解決銀行一級資本短缺問題。資本補充機制的不暢已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銀行業未來發展及支持實體經濟產生制約,資本補充渠道亟待拓寬。
據悉,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開啟永續債發行政策窗口之所以備受關注,正是在于,目前銀行資本補充的難點在于如何補充一級資本,而發行永續債可以有效補充銀行“其他一級資本”,提高一級資本的充足率進而提高資本充足率。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央行發布公告稱,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具有創新損失吸收機制或觸發事件的新型資本補充債券。2018年3月,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意見》,明確支持商業銀行探索資本工具創新和拓寬資本工具發行渠道。業內人士預計,2019年,銀行資本“補血潮”持續的同時,銀行資本工具也將更加豐富,資本工具創新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上一篇:區塊鏈的新方向:獨立于互聯網之外的新大陸
下一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進行時:八大場景拓展多元化供應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