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張春子博士:打造智能化銀行需要加快數字化轉型
【EFEC導讀】未來,金融科技助力銀行渠道拓展將進入“深水區”,“金融科技+全場景”格局逐步顯現,金融科技產品創新層出不窮,有條件的銀行應深入推進金融科技戰略,掌握科技布局主動權。

2019年,商業銀行將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加快數字化轉型,打造價值型、數字化、輕型化銀行,以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支持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高質量生活,是商業銀行重要的課題。日前,中信銀行辦公室副主任張春子博士接受《理論周刊》專訪,就此提出個人看法與建議。
優化技術構架,推進數字化轉型
《金融時報》記者: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時代,銀行要將數字化融入發展基因,就需要制定數字化發展藍圖,為客戶提供個性化、訂制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您認為這些應當如何具體推進呢?
張春子:首先,銀行要打造差異化的數字金融生態圈和場景金融。在金融科技開發和應用上,要控制不確定性產品創新的規模和范圍,深耕細作確定性技術領域,打造特色化、數字化拳頭產品。銀行要以成熟和適用性技術標準為基礎,以為客戶提供便捷、貼心的體驗為核心,強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開發與應用,深化端到端流程改造,建立敏捷型組織,加快向開放型銀行轉型。
其次,銀行要加大數字化、信息化科技投入。根據德勤公司最新調研,超過20%的國際先進銀行已經加大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布局,推進大規模的數字化轉型。比如,德意志銀行計劃未來幾年投入10億歐元用于數字化創新,建設數字化生態體系。國內一些大型商業銀行也提出要在常規科技投入之外,每年投入到科技創新研發的資金不少于當年營業收入的1%。
再次,銀行必須加快在數字化方面的資源和技術布局。適應新科技革命浪潮,銀行要積極通過自建、并購、投資合作等資本運作形式,始終走在最尖端金融科技開發和應用競爭前列。要積極推進大數據戰略落地,依法合規地獲取客戶手機終端、社交網絡、設備傳感數據等全方位信息,圍繞客戶線上線下各類消費和操作行為,建立完備的大數據體系,形成數據驅動戰略和完備的大數據經營體系,實現在客戶選擇、創新產品設計與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
明確數字化轉型目標,強化渠道一體化經營
《金融時報》記者:在您看來,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標是什么?
張春子: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應當是流程前端簡單化,后端大數據處理集中化,產品和服務反饋機制敏捷化,風險控制更加科技化和合規化。
一是打造基于云技術的基礎設施平臺。
要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以人工智能技術持續優化服務流程。比如,匯豐銀行規劃了未來3年30多個客戶服務流程數字化改造方案;荷蘭銀行推動了20個客戶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國內一些銀行也在積極開展同業合作和異業聯盟,旨在打造服務中小企業的賬戶和產品體系、供應鏈金融管理平臺,打造“一站式”公司金融服務,探索區塊鏈、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金融應用場景。
二是推動前端數字化流程改造。
根據德勤大學對全球銀行運營流程的分析,商業銀行30個左右的核心客戶流程已代表了約50%的運營成本以及80%的客戶活動。銀行要以流程優化為目標,綜合運用網點、郵件、客服、網站、社交媒體、手機等全方位渠道,實現與客戶無縫對接,降低營銷成本,支持客戶做大、做強,服務實體經濟。
三是促進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
目前銀行IT、數據化人才短缺,為了保障新興技術與銀行業務的有效融合,銀行亟需引入金融科技人才,設計更加包容的制度流程,培養新型的組織文化,激勵員工強化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和體驗,重新思考客戶服務流程。據報道,高盛公司擁有超過9000名工程師的技術部門,程序員已超過banker和交易員數量,占全部雇員的1/3。國內一些銀行也正在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某大型銀行提出在3-5年內實現科技背景人才占比達到10%。
四是走向全面的數字化經營。
全面的數字化經營是銀行業轉型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未來型銀行”的重要特征。為此,銀行一方面要制定和執行“領先一步”的數字化轉型戰略,強化營運和風險管理數字化、后臺職能處理智能化以及銀行獲客、創新、營銷、風控等能力建設敏捷化,加快純網絡銀行發展;另一方面要按照“一切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原則,強化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加快從傳統業務向創新業務發展,大力發展移動智能支付、互聯網消費金融、供應鏈融資、農村互聯網金融等藍海業務,建立全方位數字化銀行生態系統。
打造互聯網交易型和開放型銀行
《金融時報》記者: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銀行的智能化將在哪些方面重點打造?
張春子:一方面,首先要建設互聯網交易型銀行。互聯網交易型銀行即通過互聯網服務于客戶交易的銀行,采取完全數字化的方式為個人及企業提供包括投融資、支付結算、風險管理等金融交易服務。互聯網交易銀行具有交易互聯網化、投融資平臺化和去信息化與中介化等特征,實際上就是 “互聯網+銀行”的一種模式。完整的互聯網交易銀行生態圈一般包括七大類參與者:即銀行、平臺、支付機構、增信機構、投資者、融資者和場景合作方等以及五大業務功能:即企業自銀行交易、銀行投融資平臺交易、跨平臺交易債券、債權轉讓交易、場外開放平臺交易。銀行要通過建立互聯網交易型銀行建設,解決好現有系統和新技術平衡應用的難題,提升響應速度,降低合規風險,實現系統、技術、人員向“互聯網+銀行”的整體過渡。
另一方面,要打造開放型銀行平臺。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一種利用開放API技術實現銀行與第三方之間數據共享和合作,提升客戶體驗的平臺合作模式。普華永道與開放數據研究所聯合發布的報告稱:到2022年,開放銀行有望在零售和中小企業市場創造至少72億英鎊的收入機會。朗迪公司在《The State of Open Banking》研究報告中提出各類相關機構可以選擇關注以下開放API或需要標準化的一個或多個API領域:核心開放銀行功能、聚合、財務管理與咨詢、透明度、金融產品/服務的比較、位置情報、安全與信任、連接與控制、核心開放銀行功能的擴展、其他適用于開放存取標準的金融服務等。近年來,開放銀行實踐風生水起,大有引領金融科技新風潮之勢。2011年,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成為全球首批提供SDK和應用程序商店的銀行之一。2016年11月,花旗銀行在全球推出Citi開發者中心,開放出包括用戶賬戶、授權、轉賬、信用卡、花旗點數等7大類API。2017年5月,BBVA開放了8大類API,成為全球第一家以商業化運作開放API的銀行。2017年底,新加坡星展銀行推出API平臺,共有155個API,橫跨20個范疇,包括轉賬、獎勵、移動付款應用PayLah以及實時付款。據報道,2013年,中國銀行開放了1600多個接口,涉及跨國金融、代收代付、移動支付以及地圖服務、網點查詢、匯率牌價等服務。2018年,中國工商銀行提出全面實施e-ICBC 3.0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推進傳統金融服務智能化改造,向“身邊銀行”、“開放銀行”、“智慧銀行”轉型。
未來,金融科技助力銀行渠道拓展將進入“深水區”,“金融科技+全場景”格局逐步顯現,金融科技產品創新層出不窮,有條件的銀行應深入推進金融科技戰略,掌握科技布局主動權。既要強化通過金融科技子公司等內部機制改革帶動的內源發展,也要借助外部平臺合作實現“借雞下蛋”和“借船出海”的外源發展。未來幾年,銀行應加快在5G、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新技術開發應用上實現突破,構建“未來型銀行”經營發展的新技術架構。銀行要把握科技引領創新大勢,認清數據驅動轉型方向,提升數據治理與應用能力,兼顧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加快向數字化的未來銀行轉型。
上一篇:2018年,那些令人驚艷的物流黑科技
下一篇:共商共建,“陸海新通道”實現常態化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