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風口下的產業互聯網發展圖景想象
【EFEC導讀】2020年初,中央審時度勢,在確定促進制造業穩增長的措施時,提出新基建。在推動傳統產業方面,產業互聯網作為重要內容,并且隨著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不斷發展。

消費互聯網經過多年發展,技術不斷升級的基礎上,在商業層面持續地對交易端進行改造,但主要集中在支付手段和銷售渠道等維度,依然停留在交易層面,對商業上游即供應端的涉及程度還不深入。
2020年初,中央審時度勢,在確定促進制造業穩增長的措施時,提出新基建。在推動傳統產業方面,產業互聯網作為重要內容,并且隨著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不斷發展。
產業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延伸,即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以及網絡優勢,使產業鏈內部各企業、各環節數字化,每家企業都實現信息驅動,并以數字化的方式進行互聯,優化企業本身及產業鏈,從而提升產業鏈內部效率和對外服務能力。
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可歸結為三個關鍵詞:一個行業、多個環節、深度連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鄔賀銓曾斷言:“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增強競爭力,發展產業互聯網是必由之路,中國不能錯過這次機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國下一步的發展方向,而5G、AI(人工智能)、IOT(物聯網)技術的升級和融合,為產業互聯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01
產業互聯網是應對挑戰的選擇
產業互聯網的趨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邏輯必然。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已成事實,2019年GDP增速降為6.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受新冠疫情影響,一些國際機構對2020年中國經濟做出比較悲觀的預期。
其次,消費互聯網依托的最大增長紅利趨于見頂。
第三,供需關系完全進入了買方時代,用戶消費漸趨理性,不再以“低價”作為主要考量,體驗性的功能、內容、服務成為人們消費價值的重要甚至主要部分,尤其是90后、00后,對個性化定制推崇之至。傳統生產部門制造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經濟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單純靠業務增長很難獲得更大利潤,迫使企業追求提升內部效率,從規模驅動向效率驅動轉化,選擇與其發展最相適應的技術和數據來提升效率,完成新舊動能轉換,這正是產業互聯網興起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全球疫情影響下,貿易爭端頻現,貿易環境局部惡化,從而對國內各行各業經營活動產生影響。
同時,現代化的脆弱性開始顯現,現代化具有系統性、復雜性、耦合性、放大性和加速性的特性,當人們面對以上現代化屬性時,其認知、反映、選擇和決策的能力滯后,甚至出現偏差。例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證明了任何一個地區性事件,都必然向全球各行各業不同程度蔓延的規律。
因此,不確定性和風險防范會長期伴隨未來的企業規劃及運營,單一企業很難抵御風險,進一步開放內部資源形成“抱團”,進一步細化分工,內部資源聚集和再整合,是產業互聯網興起的又一原因。
產業互聯網成為趨勢的另一原因是如今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城鎮化代際轉移程度加強,但也造成了勞動力成本的逐年提升。
企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和農業不僅要考慮提高自動化、信息化從而節約人力成本和提高效率,還要思考如何打造企業創新活力,吸引就業人口。
地方政府則要考慮打造有活力的產業集群,改變以往以低勞動力參與全球分工的特點,變為以科技和創新驅動的高附加值產業鏈的提供者,進一步吸引高素質人才。
02
產業互聯網前景十分廣闊
產業互聯網前景廣闊,根據工信部和相關權威機構估計,未來二十年里,產業互聯網發展至少每年可帶來三萬億左右美元的GDP增量。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引領者美國,無論是在消費互聯網領域,還是在產業互聯網領域,都擁有眾多出色的科技平臺公司,根據對比,美國GDP是中國的1.5倍(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消費互聯網頭部公司市值上,根據恒大研究院統計,美國前三互聯網公司市值是中國前三互聯網公司的2.9倍,與GDP倍數相近,但TO B公司,也就是廣義上的產業互聯網公司,美國公司市值是中國的15倍(數據來源:恒大研究院),說明中國的產業互聯網公司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十倍以上的發展空間。
從效率方面看,美國的勞動生產效率是中國的7.5倍(數據來源:恒大統計院),在產業效率方面,中國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生鮮行業為例,由于冷鏈設施不足,國內生鮮產品流通效率地下,損耗嚴重,損耗率約8%—15%,而發達國家僅為5%,而果蔬保鮮率僅為35%,發達國家高達90%。生鮮產品近10萬億的市場規模,如果僅一處降低5%的損耗,即可有5000億的效率提升空間。
從行業方面來看,美國在生活消費方都涌現出了很多代表性的公司,且規模巨大,以美國生鮮行業B2B巨頭Sysco為例,2018財年銷售額587億美元,約4000億人民幣,毛利率18-19%,凈利率2-3%。
而中國人口眾多,生鮮市場同樣需求廣大,總體規模預計超過10萬億,然而,中國B2B企業還處于非常分散的狀態,廣大的農貿市場采購占比73%,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國內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的交易額之和為3萬億。因此,在生鮮行業,諸如Sysco體量的企業仍然是空缺。
03
中國產業互聯網現狀及方向
在中國,產業互聯網是以第一、二產業和傳統服務行業為主,即農業、制造業、家庭服務業、物流業、餐飲業、零售業等等。
在這其中能吃到產業互聯網紅利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GDP占比高,但目前產業效率低,數字化程度低,產業鏈冗長;
二,產品或服務具有差異化,行業參與者小且分散,但基礎能力容易提升,借助賦能市場集中度可以提高;
三,通過使用數字化、科技產品、去中間化等手段,或僅提升數字化程度就能帶來大幅度效率提升。
綜上所述,制造業、物流業、農業、教育、醫療、零售等領域值得被關注,這些領域也將成為中國在探索產業互聯網道路上的先頭部隊。
04
農業產業互聯網是必然趨勢
在這些領域中,農業尤其值得關注。我國自古以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農業在GDP中的比重遞減,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并且仍然會是各個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點。
但我國的農業問題不容小覷,小農經濟占主導依然是我們農業長期以來要面對的現狀,土地經營分散,難以組織推進規模化、集體化、標準化生產,農業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以及農業品牌、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農村市場體系和物流發展不全等問題。
當下,產業互聯網蓄勢待發,消費優化升級的背景下,產業互聯網對中國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中化、數字化等方面有著極強的拉動作用。但只有讓專業的產業互聯網從業者攻堅農業產業互聯網問題,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才能獲得更好的收益。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未來的商業必然是交易在線化、數據自有化、服務個性化,而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下一階段價值發揮的核心和主戰場,新經濟下的產業互聯網必然趨勢是回歸實業,回歸產業、回歸地方。
產業互聯網對農業企業有三個創新價值:
一,能夠全面利用定制化的采購倒逼生產,降低成本;
二,通過采購和銷售的同時在線化實現分銷管理扁平化,提高效率;
三,通過商品的大數據整合,實現名牌聚焦推廣,做出增量。
所以,從在線采購到生產性服務分享,到銷售的定制化、商品大數據聚焦推廣是產業互聯網帶給農業企業最重要的價值。
網絡領域每個單品都有機會打造成知名品牌甚至網絡第一品牌,但產業互聯網在整個產業結構上是缺失的,農業企業通過打造一款單品的產業互聯網實現網絡品牌突破,經營策略有三條:
一,搶占一款單品網絡品牌的領先地位;
二,通過一款單品的大規模定向批發分銷獲取行業的采購大數據;
三,建設企業的在線供應鏈服務生態協同體系,在一個單品領域實現工匠精神。即企業通過一個品類、一個單品將產業實現最大的聚合,倒逼產品提升品質,從而使該單品產業鏈達到最大程度價值外延。
過去的商業互聯網時代,只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而正在到來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一定是物聯網、大數據,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都要相互認識,讓死數據要變成活數據。
在這個新時代進行互聯網轉型,對于中國農業來說意味著脫胎換骨,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但涅槃之后,即是重生。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加強合作/促進燃料電池車發展 上汽與寶武鋼鐵簽署戰略協議
下一篇:銀保監會:互聯網貸款應當遵循小額、短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