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冷鏈物流進入轉換期,痛點何解?
【EFEC導讀】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醫藥市場價值將達到1200億美元,再加之新醫改的深化和國家宏觀政策對醫藥流通領域調控力度的加大,新一輪的物流建設將卷土重來。

醫藥冷鏈運輸作為物流業的一個分支在制藥行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醫藥市場價值將達到1200億美元,再加之新醫改的深化和國家宏觀政策對醫藥流通領域調控力度的加大,新一輪的物流建設將卷土重來。
業內人士分析,醫藥冷鏈行業處于起步階段之時就較為熱門。因為市場對藥品的需求,特別是對需要低溫儲藏的醫藥冷藏品的需求在逐年上升,所以醫藥冷鏈行業的熱度也在隨之增加。
相關數據顯示,疫苗類制品、注射針劑、酊劑、口服藥品、外用藥品、血液制品等醫藥冷藏品的銷售金額占我國醫藥流通企業總銷售額的10%左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醫藥物流,尤其是醫藥冷鏈物流進入轉換期,未來市場也將大有可為。
不過大有可為的背后,除了老牌醫藥流通企業以外,第三方醫藥冷鏈物流運輸企業也逐漸進入醫藥市場想要大展拳腳,其中不乏順豐、京東等綜合性企業。
傳統老牌企業對物流的布局主要集中于倉儲,社會物流才是藥品流通中運輸過程的主力軍。而排除少量自建的區域性物流資源,包括藥企巨頭和各種電商平臺在內,其藥品的跨區域、跨省運輸有80%~90%都是由社會物流完成。
不過,有專家表示,雖然醫藥冷鏈物流發展態勢良好,但還是有問題存在。
第一,整體成本過高,由于醫藥物流運輸條件相對嚴苛,返程空駛、資源有效利用率低等問題存在,導致整體成本較高。
第二,區域發展不均衡,目前初步形成以長三角、環渤海為核心,珠三角、東北中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空間格局,區域不平衡發展進一步凸顯。
第三,缺乏相關標準。
第四,專業人才匱乏。
第五,創新能力不足,同質化嚴重、個性化服務缺乏、市場主體運營模式固化等,醫藥供應鏈整體創新能力不足。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醫藥冷鏈未來不僅會為藥品運輸建立規范,還能使企業對藥品的管控延伸至終端,為物流和銷售渠道提供數據依據。此外,通過更多企業對醫藥冷鏈的深入研究,行業能夠沉淀出更多的技術能力。
對于未來醫藥冷鏈行業的發展,有人士做出了預測。
第一,線上銷售處方藥是必然趨勢,但需要相關法規的保障。
第二,生產企業對物流的需求已經不再是“送到”,而是逐漸轉向關注整體解決方案,在物流的基礎上增加訂單管理、增值服務、記錄追溯等需求,對服務也會更加細化。
第三,“專業”和“精細”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詞,而是否能夠產生新的形式還需要法律法規的推動。
第四,進入醫藥冷鏈領域的企業將非常多元化,包括擁有訂單優勢的大型國有醫藥企業、擁有全國網絡基礎的社會物流企業,以及經過小范圍試水之后,即將涌現出來的醫藥冷鏈公司。
雖然目前我國醫藥冷鏈物流的市場前景看好,但對于當下的現狀,行業和企業必須重視。另外,進入冷鏈物流行業的企業如何做到更加出眾,也是需要解決當下所在的痛點之一。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國家郵政局局長:加快建設中國快遞業全球服務體系
下一篇:物聯網十年,沒有“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