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金融科技戰火再燃
【EFEC導讀】對于幾乎在每一個賽道上都會相遇,從而引發一場龍爭虎斗的BAT來說,金融無疑是又一個競爭賽道,一個要求更高,更需謹慎和耐心的賽道。在它們的助力下,一個從根子上嶄新的金融行業正蛻變而來。

在最近的十余年間,貨幣基金、小額貸款、保險以及后來的FinTech,互聯網新勢力逐漸向金融行業的縱深走去。
金融行業從來不乏競爭者,曾經,以BAT為代表的新勢力們紛紛變身金融巨頭,甚至積蓄起足以“顛覆”金融市場的巨大能量。后來,在一系列影響下,它們曾一度轉向,讓金融的歸金融,讓科技的歸科技。
今時今日,BAT的金融之爭遠未結束。在這場賽馬式的競爭中,原來傳統金融也是局中人,演繹的是一個有關顛覆與被顛覆的故事,后來科技成為馬賽的主題,一個有關合作共贏的故事在上演。
最新一個關鍵節點是2018年。這一年,強監管伴隨互聯網金融大洗牌,金融科技趨勢進一步明朗,原來以消費金融為重心的互聯網巨頭們,改名的改名,拆分的拆分,一場以科技賦能為核心的戰爭再一次打響,搶在前的仍然是BAT們。
新的變局由此開始。
01 |新變局
BAT間的金融爭奪戰遠未結束。
近日,在哈爾濱銀行與度小滿金融(原“百度金融”)的戰略合作發布會上,哈銀消費金融公司董事長孫嘉巍宣讀的一份文件成為二次戰役打響的號角。文件顯示,哈銀注冊資本增加至15億元,其中度小滿將通過全資子公司持有哈銀消費金融公司30%的股權,成為哈銀消費金融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有數據顯示,至2018年底,在全國城商行系消金公司中,哈銀消費金融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貸款增速、貸款增量均排名第一。
對度小滿來說,哈銀的重要性遠不止于此。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哈銀消費金融是全國第19家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通過持股哈銀,度小滿布局了消費金融牌照。
要知道,自監管趨強后,消費金融牌照可謂一牌難求。據一點財經了解,到目前為止,全國已開業的消金牌照持牌公司一共也就23家,去年2月根據媒體報道,阿里也在申請消費金融牌照。
根據麥肯錫相關調研報告,預計到2020 年消費信貸總市場規模將達到45萬億元,其中短期消費信貸將接近10萬億元。消費金融10萬億的市場體量,對BAT巨頭中的任何一家都具備致命吸引力,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消費金融牌照上的空白,一直是BAT巨頭們心里的痛。
BAT間的金融爭奪戰可以被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2013-2016年以各種“寶寶”式的產品之爭為主,其中消費金融是重要一環。
在這一階段的競爭中,BAT分別以技術、電商、社交為切入點,其中阿里通過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借唄,騰訊通過超級入口微信以及微信銀行,百度通過度小滿旗下有錢花等開展業務。在這一以場景為焦點的競爭中,百度優勢并不明顯。
如今,拿下第一塊消費金融牌照后,左手小貸,右手消金,再加上半年前拿到的基金銷售牌照,度小滿的C端金融生態布局業已完成。隨著籌碼的增加,其有望重回核心,看似已分出勝負的戰局很可能再次膠著起來。
而且,BAT的金融之戰戰線遠不止一條,在2016年后,隨著監管的加強,BAT們進行業務轉向,由C端的金融產品之爭轉向B端的金融賦能之爭。與哈銀合作的度小滿,同時也將目光放在了這條戰線上。
根據合作協議,雙方除了在零售金融、同業金融、普惠金融上進行合作外,金融科技同樣是其合作重點之一,未來將啟動“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在應用場景、風險管理、客戶服務等方面進行基礎數據應用和服務創新。
去年4月份,彼時的百度高級副總裁兼百度金融服務事業群組掌舵人朱光曾透露,百度金融并不會謀求全金融牌照和控股權,“只會獲得必要的未來‘試驗田’以驗證金融科技能力”。顯然,哈銀消費金融同樣也是度小滿的金融科技試驗田之一。
02 |BAT的新競爭
事實上,度小滿與哈銀的合作只是新階段BAT金融賽馬的一個縮影。
這一賽段始于2016、2017年,在強監管下,此前攜著互聯網與科技之利、大有改革金融行業的BAT們在這時重新定位并調整路線,決定讓金融的歸金融,讓科技的歸科技,尋求與傳統金融間的合作與融合。
曾有媒體統計,2017年間掀起了銀行與互聯網巨頭的“聯姻潮”,與BAT等互聯網巨頭對接合作的銀行項目有30項左右。以度小滿金融為例,僅2017年其就先后與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南京銀行、溫州銀行等達成合作。
在此背景下,BAT巨頭們各施其法,在遵循監管和合規的基礎上,繼續攻城掠地,尋求制勝高點。
此前以云計算與大數據對接金融機構的螞蟻金服,在2017年10月宣布全面開放金融科技能力,再加上阿里云以及阿里旗下用戶、消費通道,其計劃以此構建較為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態。
2018年12月,阿里巴巴最終選擇入股螞蟻金服,將金融科技收歸集團。同時,螞蟻金服投資了大數據公司微眾稅銀(擁有企業征信牌照),金融布局生態更趨豐富。
與顯得高調的阿里不同,騰訊的金融科技長時間曾作為其B端服務的一部分,直到去年9月份才確立了以“騰訊金融科技”作為公開品牌對外呈現。
在5月15日公布的一季報中,騰訊正式將金融科技業務從“其他業務”中獨立出來,與云業務及其他企業服務共同組成了新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
與阿里、騰訊相比,外界一般認為,百度的金融業務入局較晚,這成為其在第一階段的金融競爭中表現并不突出的原因之一。而到了第二階段的金融科技之爭,技術出身、早早將AI作為戰略重點的百度并不落于人后。
2015年,百度金融業務被整合成金融服務事業群組,并上升至戰略級位置,由百度高級副總裁朱光全面負責,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布局;2018年4月,其進一步拆分出來,以“度小滿金融”的名字獨立運營,當時,李彥宏曾把度小滿的獨立比喻為其在百度AI生態戰略下“率先畢業”。
在BAT們都在向B端扎根的當下,歷數BAT的科技實力,三方的典型特色是阿里的云、騰訊的數據、百度的AI,這也是它們攻克金融科技市場的法寶。
比如度小滿于去年6月上線的智能語音機器人,日外呼數據可達百萬級別,新客流失召回、老客活動運營,可以節省90%人工成本;業務后期管理能節省50%人工成本。
03 |何以致勝?
在市場搶占的賽馬機制下,探討BAT金融發展的“未來之道”,離不開兩大關鍵詞,一是互聯網巨頭生態系統的“內部協同”,二是與外傳統金融機構的“外部融合”。
在BAT三大巨頭當中,騰訊的金融的布局一直以來都是依附于微信龐大的社交體系來發展,戰略協同的潛力挖掘相對較小;螞蟻金服融入阿里,進一步發揮生態內的戰略協同作用;基于百度生態的場景挖潛此前并未得到充足的發展,被認為是潛力最大的一家。
朱光此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目前百度生態場景中產生的金融需求,只有1%得到滿足,仍有99%的可挖掘空間。
此言非虛,當前很多人所看到的場景是社交、電商,而其實,在“BAT無處不在”的調侃里孕育著大量的金融消費與需求,比如每天有數億用戶在百度搜索出游、裝修、租房、教育培訓、3C產品等消費信息。
而在另一條賽道上,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加速融合,為BAT打造了一條幾乎全新的金融科技賽道。
如果說阿里、騰訊的智能金融戰略,仍然留有第一階段的影子,即場景在其戰略中占據相當大的角色,那么在第一階段表現并不突出的百度反而在第二階段找到了更好的位置——從純技術而非場景切入,以純粹第三方的角色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并以此在與B端合作的同時拓展C端。
隨著BAT們在金融科技領域賽道上走得逐漸深入,其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也進一步深入,由原來單純的數據、產品轉向解決方案。
比如度小滿,為大型金融機構提供場景化一體機解決方案,如金融大腦等;為中小型金融機構提供可靈活組合的產品服務,如智能獲客平臺、大數據風控平臺、反欺詐平臺等。
當然,針對不同的金融機構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務,這樣的服務能力與金融科技自身的研發能力與產品開發能力密切相關。
2017年6月與農行達成合作后五個月,雙方共建了聯合實驗室,并完成農行金融大腦一期工程的軟硬件搭建及部署;2018年2月,金融大腦一期實驗室投產,并繼續進行二期探索。如此快速的產品開發速度,可以說是以百度自身的AI為基礎。
近兩年以來,度小滿金融已與50多家銀行展開合作,累計放款3800億元,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創造的利息收入累計近100億元。
無論是與銀行、券商、基金公司、保險機構的合作,還是度小滿以哈銀所開辟的新“試驗田”,伴隨著百度AI技術在更多金融場景中的應用和實踐,百度的金融生態布局都將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在金融賽馬中,也將獲得更多競爭的籌碼。
這對后來者百度金融來說,意義重大。隨著百度的持續發力,圍繞BAT的這一場金融科技之爭正變得越來越精彩。
04 |結語
互聯網發展多年多積累下來的數據,以及自身發展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術與產品開發能力,讓BAT們在并不弱勢的傳統金融行業面前掌握著一定的話語權,借此它們將觸角伸向單純的產品并不能被覆蓋的領域。
這是它們共同走向B端的又一番操作,也是中國20多年互聯網發展所必須的走向。
對于幾乎在每一個賽道上都會相遇,從而引發一場龍爭虎斗的BAT來說,金融無疑是又一個競爭賽道,一個要求更高,更需謹慎和耐心的賽道。在它們的助力下,一個從根子上嶄新的金融行業正蛻變而來。
上一篇:產業互聯網創業的三境界
下一篇:供應鏈金融,探索產融結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