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五年內必有大宗巨頭崛起
【EFEC導讀】大宗商品包括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產品,既是國計民生必需,又是標準化的交易標的物。具備這種特征的商品正陸續被各交易所設計成投資標的物,勢必引發價格形成機制、貿易和物流體系的革新。

大宗商品包括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產品,既是國計民生必需,又是標準化的交易標的物。具備這種特征的商品正陸續被各交易所設計成投資標的物,勢必引發價格形成機制、貿易和物流體系的革新。大宗商品貿易企業是針對上述大類的商品進行包括進出口貿易、融資、物流、倉儲等一系列操作的企業。近年,大家都覺得大宗商品貿易這行業已經日趨式微了,從業人員多半主動或被動進入更復雜的衍生品交易領域。
從博士的屈才說起
筆者認識一名能化研究員,感覺工作并不在狀態。原來該同學系清華博士,在商品圈內有些屈才。確實,商品圈里,既有提籃小賣的傳統貿易商,憑著人脈經驗生存;又有金融投資領域的精英,講著數據和邏輯,博士是委屈了,但能哭出六月雪的是傳統貿易商。
我們先看一下傳統貿易的領域。(1)分銷。鎖住上游供應,尋覓銷售附加值。(2)代采。鎖住下游需求,尋覓采購附加值。(3)物流。具備物流手段,擴大服務附加值。(4)流量。實現銷售收入,爭取更大銀行授信。(5)融資。以現貨為載體,利用授信獲得資金。(6)借貸。以現貨為載體,實現超額資金回報。(7)投機。靜侯市場機會,捕捉買入和賣出時機。
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十年正所謂“十年商品牛市”,這些模式風聲水起,演繹了諸多財富神話。更多人印象中會是崩盤、霸盤、逼倉這些往事。說明什么,說明了那是貿易商野蠻生長階段,逐年增長的需求讓大宗商品流通中每個環節都有生存余地,食草動物多了,霸王龍必然橫空出世。筆者見識的霸盤,多半是進口依賴性的產品,手法大同小異,均是判斷供需拐點,先收外盤再收內盤,抬升價格后拋掉外盤,利用時間差進行內盤最后的逼倉。霸王龍雖然兇悍,但僅是巨擘腳下的逐利動物,甚至還有求于日韓商社。隨著中小貿易商的洗牌,霸盤也是越來越難做了。2008年是個分水嶺,08年后,對沖模式逐步為貿易公司所關注,知道了在險惡行情中唯有通過期貨、掉期這些手段才能有效規避風險。
未來的貿易商是個更專業的活兒。傳統業態,比如車貿商,有區域差價就掙價差,沒有價差掙運費,會一直具備生存土壤和的盈利途徑。而那些沒有物流手段,沒有低廉的資金成本,“空氣中抓錢”的貿易商,在沒有了信息差、批零差甚至地域差,同時面臨全行業的整合或是直接的供給側改革,貿易的價值幾乎不復存在。產業集中和電商平臺興起亦是傳統貿易的極限挑戰;投機資金會在期貨和現貨雙線布局,甚至以大的對沖思路雙線操作,他們更注重宏觀趨動,模糊供需階段性細節,進而產生所謂搶跑現象。種種因素,不斷淘汰著現貨投機商和分銷商。我們看到全國各地許多專業交易市場正在沒落;我們看到基差交易日漸成為擁擠的交易;我們看到現貨貿易、基差交易及電商平臺、融資流量等各種訴求的混雜;所以,我們看到了這個行業進一步洗牌的可能性。
綜合服務商呼之欲出
筆者直覺上,目前這種混業格局只是過渡,不管是貿易,投資公司,風險子公司,三年內至少要淘汰一半。長線來說,必將出現類似嘉能可、托克這類貿易巨頭,及高盛、摩根士丹利這種投行,進一步整合現貨、倉儲、運輸、金融衍生品這些資源。而近三年,基差交易興起,現貨成為交易中的一個載體,構成了現貨、期貨、紙貨、掉期、期權等一體化交易解決方案,并輔助以點價、含權、互換等服務創新。并迅速更新模式,開展服務創新,大宗商品綜合服務商呼之欲出。
所以,未來的貿易商,不是傳統意義的經銷商,也不是賭漲賭跌“神一樣存在,鬼一般消失”的投機商,而是指以期現結合為基礎,橫跨現貨、期貨、金融市場,綜合運用期貨、期權、外匯、金融票據等多種工具的大宗商品綜合服務商。

請注意,筆者悄悄把“貿易商”換成了“服務商”。
貿易商始終是逐利的。而服務二字,似乎體制內企業更配這個身份。我們看到,體制內的大型國有企業以及國有壟斷企業的貿易部門,他們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高度,無可比擬的資金優勢,完備的經營資質和頂尖的人才,龐大的分銷和物流體系,他們是“天之驕子”,已經是各領域的王者,不在本文探討范圍之內。那體制內的期貨公司風險子公司,倒是值得關注。風險管理子公司是目前證監會批準,可以連接資本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類金融公司。作為金融公司,可以設計多種衍生交易手段,結合了基金、公募、銀行、證券公司這些資本的力量;作為現貨公司,又具備現貨商的一切功能,并獨舞場外期權這一“智商稅”利器,可謂“人之龍鳳”。然而,風險子公司仍舊是高監管行業,并因發展時間短仍有不接地氣之嫌。這些年,風險子公司日子都還算滋潤,前年以前的瀝青跨期套利;今年以前的橡膠非標套利;當下的場外期權迅速發展,子公司們至少在本公司經紀業務團隊中鶴立雞群了。
服務二字,更應送給近似雷鋒的“電商平臺”。這幾年,貿易企業又現一脈。他們以大宗商品電商平臺名義出現的“流量商”。多年前,大家都看到了傳統
貿易生態鏈的痛點,交易環節冗長;物流環節成本高;支付結算環節缺乏履約保障;風險管理難度大;等等,于是“互聯網+”、Online交易成為熱點,一批電商平臺應運而生。但時至今日,許多平臺仍沒有完美回答幾個簡單問題:一,客戶在哪里?二,客戶需要什么?三,客戶憑什么相信你?這三個終極哲學問題困擾著眾多“電商”,一些人選擇直接進入商品自營了。因為重流量,輕利潤,服務上佳,理念優秀,確實是貿易服務力軍。但是,這個服務持久嗎?首先平臺在整合完成前是互噬的,大宗商品是個非常小眾的領域,一山難容多虎,你有倉庫,你搞了個物聯網;他有車隊,他也搞了;你有客戶,想發展線上業務;他啥都沒有,他有PE、VC實力比你強。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過電商介入貿易領域也算是“不忘初心”,這個初心就是服務。
身在服務業,服務不丟人。
未來的商品市場需要更專業的服務商。廣義上,他的存在即服務于市場,他粘合了資源,促進了流通,規避了風險,降低了成本,發現了價格,那他就實現了價值。比如說,他是一間善長大類資產配置的公司,從工業金屬和能源走勢和PPI高度相關,農產品走勢跟CPI高度相關,而貴金屬在宏觀風險發生時的避險功能不可或缺,他在合適的時機,作出了合適的決擇,那獲取的價值其實是迎合了社會的需求。狹義上,他去幫助客戶一起去掙市場的錢,幫助客戶規避風險和提升價值,從而通過契約的合作實現自己的價值,現在許多公司在和產業合作,合作套保,合約互換,含權點價,包括一些供應鏈金融的創新。這些都是有價值,有生命力的。
誰敢橫刀立馬?
那誰將成為業界的王者?無論是國家隊、地方隊、子公司、電商還是一般貿易商,筆者認為,無論出身貴賤,只要做好服務二字就是有價值的,就具備了成長的可能性。
他,需要是一個穩健的交易者。
自營能力是“服務”的核心能力,你不會打架,當然沒人請你當保鏢。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他一定不是主角,因為主角是命途多舛、九死一生的,雖能笑傲江湖卻終將淹死在江湖中。他一定是個門派,是有秩序,有體系,有成功的模式,換言,需要深諳對沖之道,基差交易之道,具備回撤較小的資金曲線。

他,需要是一個有格局的前瞻者。
舉國外的例子,比如嘉吉,儲運起家,熟諳供應鏈之道,在它看來物流就是一種服務的藝術,嘉吉的物流甚至可以媲美沃爾瑪。合理的戰略規劃、精細的庫存管理,嘉吉通過服務獲得了附加值。不止如此,嘉吉旗下的機構,風險管理公司、結構性金融產品公司、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等,為農業、食品、金融與能源等行業的客戶提供風險管理和金融解決方案。而作為四大糧商之首,嘉吉早已從任何一種業態,生產、物流、技術、金融等等中蛻變,就是一家綜合服務商。伴隨著大國崛起,一帶一路的腳步,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綜合貿易商的發展空間不可估量。那就不難再舉國內的例子了,比如阿里巴巴,比如京東,大國崛起,各個領域必有商界巨頭脫穎而出。
他,需要是一個市場的服務者。
近年,大宗商品密集期貨上市。期貨走進了百姓和生活;期現一體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客戶,不是搏傻的對手盤。生意伙伴,不是鐮刀下的韭菜。同時,數年的供給側改革及行業洗牌,業界普遍實力更強、管理更規范、誠信度更高。比如今年響水化工園區事故觸發的化工行業整改,必將進一步淘汰實力不濟的工廠,剩下的強者將不缺資金,不缺渠道,一定會布局物流和貿易,一定會重視風險管理,同時也會倒逼服務商的成長。因此,完備的交易手段,良好的貿易生態,呼喚著更優質的貿易服務。健康的市場呼喚著合作雙贏,而服務商需要銜接和駕馭諸多市場要素,在服務中實現的價值。

能為市場服務,必將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然后,他成長為一家綜合服務商,成為業界一方諸侯,并終將成長為市場巨擘。
五一小長假筆者皖南一游,穿越杭徽古道和古村深宅的殘斷壁,依稀看見徽商自強不息的身影。歷史證明了,市場不僅尊重天生富貴,同樣敬畏不屈的草根。

市場與你同在,但如果你背離了市場,市場在,你不在了。
上一篇:微眾銀行:開放銀行應具備“3O”體系
下一篇: 坤晟數科創始人黃貴生:“煤炭產業互聯網平臺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