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缺口疊加雙控,大宗商品如何立足?
摘要:
能耗雙控已經施行了十年,當下成為大眾的關注焦點的原因在于拉閘限電對生產和民生產生重大影響。限電一種情況是為了完成雙控指標限電,另一種情況是電力供應出現了缺口,二者均歸為電力需求旺盛和供應短缺。從電力需求來看,上游企業基于自身高利潤的擴產行為和中國承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導致用電量大增。電力供給端短期內煤炭產能加快釋放,雖然增量難以大幅改善,進入10、11月份電力需求淡季,電力缺口有望暫時緩和;中長期電力缺口有望收斂,限電限產和投資放緩消費復蘇出口邊際轉弱的經濟背景,電力需求有望轉弱恢復至正常水平。
雙控對大宗商品有顯著影響。雙控對鋼鐵行業的影響主要是以限電、限產為主,對長短流程鋼鐵企業生產都有較大影響,引起螺紋鋼等鋼材產量超預期下降。此外鋼鐵業四季度有采暖季限產、2022年冬奧會限產等因素影響,鋼材供應端的收縮預期仍舊比較強,對于鋼材價格仍有強支撐。
雙控對有色影響是供求兩弱。對銅鎳而言,下游限產比上游更為突出,出現短期供大于求,價格表現更弱;對鋁鋅而言,上游限產比下游更為突出,供求平衡表并未有太多的改變,價格表現偏強。需要警惕實體經濟負面信息不斷反饋下帶來的政策改善和變動。
雙控對部分能化品種有顯著影響。PVC方面,下半年電石產量環比或將繼續下滑,造成PVC價格抬升。甲醇方面,西北地區甲醇開工率同比下滑,江蘇地區MTO及醋酸產業鏈也受到明顯影響。聚烯烴方面,國內降負停車的聚烯烴裝置逐漸增加,主要影響西北地區煤化工裝置。聚酯方面,對下游影響將會相對更大,PTA和乙二醇裝置停車降負現象也較多。天然氣和燃料油方面,供應端受政策影響停機檢修或減產,但火電成本高企進一步拉動了天然氣需求的增長,此外,需要關注柴油和燃料油作為替代發電原料的產量變化。
一、宏觀角度解析限電和雙控
能耗雙控包括能耗強度和能耗總量兩個指標,其中能耗強度更為重要,指的是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我國從2006年開始將能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2011年開始實施能耗雙控考核。能耗雙控已經施行了十年,今年的目標是2021年比2020年能耗強度下降3%,強度適中,為何當下時點成為大眾的關注焦點?從時間上看,九十月被認為是沖刺完成“雙控”任務的最佳窗口期,入冬后如果限電會影響居民供暖,引起民生問題;從影響上看,拉閘限電對生產和民生產生重大影響,是直接原因。本輪限電的原因在不同的省市里面大致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為了完成雙控指標限電,而一些省份上半年能耗不降反升的原因,是上半年的需求旺盛;另一種情況是電力供給滿足不了電力需求,電力供應出現了缺口,這種情況出現在能耗達標的省市,比如湖南省。兩種情況均同電力的供給和需求有關,下文圍繞著二者展開。
1.電力需求
一些省份上半年能耗不降反升的原因,是上半年的需求旺盛。需求旺盛,一方面是上游企業基于自身高利潤的擴產行為,另一方面是中國承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對出口商品的生產大增導致的用電量增加。
上游企業的高利潤使得企業擴產,產能利用率達到近十年最高水平,制造業中游工業品投資增速多數為正但是幅度正常,不支持制造業拼命擴產能的言論。整體而言,上游企業的產能是有擴張,對電力需求增加,但是屬于正常范圍內。去年企業利潤的高增主要是利潤率和工業增加值的帶動,其中PPI是拖累項,但是今年上半年反轉,經濟動能衰減和減稅降費政策到期使得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率的增速回落,而上游原材料漲價和低基數使得價格對利潤的貢獻逐漸加大。展望下半年,經濟動能放緩但是全球能源價格漲價背景下PPI仍有上沖可能,上游價格擠壓中下游利潤的程度可能會加劇。
另一方面,中國承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對出口商品的生產大增導致的用電量增加。疫情發生以后,工業生產快速恢復且保持高增速,而出口交貨值增速大于工業增加值是常態,表明外需是帶動生產改善的主要支撐。
中國世界工廠的角色要扮演到什么時候,一方面看美國疫后需求新常態和供給恢復導致的供需缺口收斂的速度,另一方面東南亞疫情受控以后的生產轉移速度,二者不確定的是時間而不是方向,出口走弱的邏輯遲早要兌現。從總量的角度來看,反映需求的PPI(全球PPI周期同步)和全球制造業PMI來看均有走弱的預期或者跡象,出口高增速難以維持。
對于接下來電力的需求。結合限電限產和投資放緩消費復蘇出口邊際轉弱的背景,我們對2021年全年GDP增速預測從8.5%調低至8.0%。用電量增速前高后低的態勢較為確定,參考國家電網給的全年用電量方案,我們預計全年用電量偏向高方案10.5%,算下來四季度用電量增長的空間不充裕,預計四季度用電量同比增速3.2%。
2021年7月31日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由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編著的《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 2021》,其中對2021年全年用電量增速低方案為8.5%,中方案為9.5%,高方案為10.5%。根據1-8月份高需求(1-8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13.8%)和后續限電的現狀,我們預計全年用電量偏向高方案10.5%,較上年電量增量超83000 kW﹒h,截止到8月已經用電54704 kW﹒h,剩余28306 kW﹒h,去年9-12月用電27434 kW﹒h,預計四季度用電量同比3.2%,增長的空間不充裕。
2.電力供給
電力供給方面,增量存在硬傷。我們對電力結構進行進一步拆分,多維度進行評價:備受詬病的火電拉動率最高,同比增速最大,發電利用小時數逆勢回升,占全部發電量的比例也在連續多年下降后回升。而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除了風電以外表現不佳。核電發電利用小時數最高而且有增量,但是由于政策導向,核電裝機量占比一直非常低,2020年核電裝機占比更是不足1%,今年對發電量的增量貢獻很小。水電表現較差,水電發電量累計同比為負值,今年三峽出庫流量明顯低于往年水平。太陽能發電同比增速10.3%,但是由于裝機存量和增量都很少,技術特點導致發電利用小時數最低,所以對發電量還起不了什么貢獻。
所以在今年缺電的背景下,新能源表現不佳,火電擔起了大任,但是僅憑火電有限的增量還是產生了電力缺口。至于火電的增量為何有限,還是要從火電的原材料煤炭說起。
煤炭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2016年拉開序幕。2016年2月1日,國務院下發《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煤炭產能再退出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
2020年以來,國家對煤炭資源領域違法違規工作加大整治力度。內蒙古、陜西、山西等產煤大省嚴查超產,多發的安全事故也使得產地煤礦安全檢查趨嚴,是近一年多來國內可供煤炭資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國家在政策層面已在加快釋放煤炭產能,但是隨著超產入刑的施行,以前煤炭大量彈性產能一去不復返。目前煤炭的港口庫存已經處于較低水平,在煤炭增量存在硬傷的背景之下,火電供給難以大幅改善。接下來進入10、11月份電力需求淡季,電力缺口有望暫時緩和。
3. 后續推演
綜上,我們認為短期內煤炭產能加快釋放,雖增量難以大幅改善,但是進入10、11月份電力需求淡季,電力缺口有望暫時緩和;中長期電力缺口有望收斂,出口走弱的邏輯遲早要兌現。限電限產和投資放緩消費復蘇出口邊際轉弱的經濟背景,電力需求有望轉弱恢復至正常水平。
除了限電限產調節用電需求,提高居民電價似乎是也個調節需求的辦法。
這里我們要引入一個概念:能源“不可能三角”,在2011年的時候由世界能源委員會(World Energy Council,WEC)提出,指的是無法找到一個能源系統同時滿足“能源的環境友好(即清潔能源)”、“能源供給穩定安全”、“能源價格低廉”三個條件。現狀是,由于短期現實和中長期目標的銜接問題,似乎第三個條件有操作空間。為什么提高居民電價的討論比提高工業電價多,一是因為我國用電結構上的邊際變化,居民用電占比逐年抬升,工業用電占比逐漸回落。相比較發達國家居民用電占比30%左右的水平,我國居民用電占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居民對采暖和空調用電的提高,導致用電負荷尖峰化,完善峰谷電價有利于削峰填谷,平衡供電的瞬時壓力。而商業和工業用電需求相對剛性,對價格不敏感。
二是我國是長期拿工業電價補貼居民電價的,所謂交叉補貼。工業電價是高壓電(等于是批發)價格比民用的低壓電(等于是零售)高相當多,歐美恰恰相反。從下面幾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2019年,與OECD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電價明顯處于較低水平;與美國相比,我國電價總體水平也低于美國。居民電價方面,我國為0.542元,僅占35國平均水平的40%,在36個國家中列倒數第二位;居民/工業比價方面,我國比價為0.85倍,在36個國家中處于倒數第二位。基于居民用電成本比工業用電成本高的事實,我國居民電價較為扭曲,有提升的必要和空間。
二、對商品的影響
1.鋼鐵
今年鋼鐵行業供應端受到雙重壓制,即實現粗鋼產量同比下降的平控目標和能耗雙控。兩者目標不同,但互相影響,能耗雙控影響下帶動限產落地,限產產生的減量也是實現平控減量的一部分。從鋼材實際周產量數據來看,截止9月24日,鋼材五品種合計產量已經降至917.42萬噸,較九月初下降約9.7%。其中螺紋鋼周產量屢創今年新低,下降至270.97萬噸。
目前廣西、云南、江蘇、浙江等省市相繼出臺能耗雙控措施,對鋼鐵行業的影響主要是以限電和限產為主。廣西、云南、江蘇等地區已經有了明確的限產措施,且目前的影響時間段主要集中在九月,影響的粗鋼產量測算,廣西影響2.5-3萬噸/天、云南2萬噸/天等。江蘇地區檢修影響主要在9月10日至10月15日,建筑鋼材、板卷、優鋼等各品種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他地區如廣東、陜西、浙江、貴州等也都采取了限電、錯峰生產等措施,對長短流程鋼鐵企業生產都有較大影響。
目前針對能耗雙控的限產加碼主要集中在九月,若經過九月的管控加碼三季度考核通過,那么四季度限產、限電可能會有所放松,且目前部分省市呼吁能耗雙控必須注重方式方法,避免“一刀切”“簡單化”等做法,預計后續四季度能控雙控工作計劃可能不會像九月份那么集中,進度也會有所緩和。但其實在鋼鐵業四季度仍有采暖季限產、2022年冬奧會限產等因素影響,且在今年完成粗鋼產量平控的目標下,各省市的限產壓力仍就比較大。在實現粗鋼平控和能耗雙控的雙重壓力下,鋼材供應端的收縮預期仍舊比較強,對于鋼材價格仍有強支撐。
2.有色金屬
(1)銅:供應方面,在一級預警的9個省份中,銅產能占比達到35%以上,其中廣西(約107萬噸)、福建(約75萬噸)、云南(約70萬噸)、江蘇(約30萬噸)、新疆(約15萬噸)、青海(約10萬噸)。但從各省區能耗雙控安排來看,多以耗電大戶為主,如鋁和鋼材,涉及銅冶煉占比較小,廣西某冶煉企業7月開始提前檢修,8月產量下降約2.4萬噸,對華南銅市場影響較大;江蘇某冶煉廠(30萬噸產能)受此影響較大,影響產量超50%,減量或超1萬噸,限產持續至10月份;其他地區電解銅冶煉影響甚微。二級預警省份,山東和安徽同樣是銅冶煉大戶,但從文件來看,銅冶煉幾乎不受影響。從SMM電解銅產量數據來看,8月份產量81.94萬噸相比7月份僅減少1.11萬噸,9月預測數據扣除江蘇限產部分約82萬噸,與上月大體持平。供應的減少,有待再生銅和進口銅來補充。
需求方面,從限產限電今年以來發展歷程來看,已經開始從產業鏈中游向下游深加工行業蔓延。近期江蘇、廣東、浙江和安徽等地陸續進行能耗管控,特別是江蘇和廣東兩地限電最為直接和顯著,廣東部分地區甚至出現“開1停6”的窘境,雖然有點夸張,但也可以看到下游的無奈;江蘇地區則是集中在9月中下旬進行拉閘限電。而江蘇、廣東、浙江和安徽等地也是銅桿生產集中地,據mysteel統計,四省合計銅桿年產能612萬噸,另據SMM最新調研了國內主要銅桿企業的生產及銷售情況,綜合看企業開工率約為63.76%,較上期統計大減7.51個百分比。同樣,據調研上述地區的終端部分消費同步亦受到較大影響,由此9月旺季不旺終成定局。
從供求兩方面的梳理不難看出,電解銅供應未受到較大沖擊,產量的減少可由再生銅和進口銅來補充,特別是近期LME表現偏弱下國內銅進口窗口一度打開;需求方面,則是本輪能耗雙控的重點,下游企業被動拉閘限電,給企業造成較大的困擾,政策不明晰下,“按兵不動”等待國慶節后政策明朗可能是最佳應對方式。對銅價而言,供求雙弱,但需求轉弱更加明顯,節前難有大量備貨下,預計社會庫存減少將有所放緩,價格將繼續承壓。
(2)鋅:根據發改委印發的《2021 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來看,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 9 個省(區)能耗強度降低進度目標預警等級均為最高級紅色、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預警等級落于紅色和次一級黃色。
供應方面,以上九省區占全國鋅冶煉產能46%左右,其中云南(17%)、陜西(13%)和廣西(9%)占比較高。3月,內蒙“能耗雙控”要求當地冶煉廠能耗不能超過去年同期,導致部分冶煉廠停產檢修。5月,云南因當地雨季推遲開始限電,影響當地近0.86萬噸的精煉鋅環比減量,隨著雨季的到來,云南第一次限電于6/10附近結束。而后7月云南再次下發限電通知,當地冶煉廠錯峰用電降低開工率;廣西、湖南季節性用電高峰到來,亦下發工業限電通知;三地合計環比減量在1.53萬噸左右。進入8月,云廣兩地限電有所放松,尤其是廣西地區中下旬后限產由50%逐步收窄至10%-20%。而9月云南限電再次轉嚴,從19日開始,云南多家鋅煉廠收到通知,要求企業限產20%-30%左右,持續時間尚未可知。目前看,云南地區鋅錠產量可能減少200-250噸/天。湖南部分冶煉廠于23日收到通知,限電程度為20%-50%不等,持續時間暫至9月底。據初步統計,湖南地區鋅錠產量可能減少350-400噸/天。
需求方面,鋅下游企業較為分散,目前“能耗雙控”影響較大的地區為天津。9月23日,華北地區發電機組檢修,電煤緊張等,京津唐電網存在電力缺口,按照天津市工信局要求,天津地區啟動有序用電。請用戶在9月23日9:00至13:00、14:00至22:00停止生產用電。據調研了解,天津部分鍍鋅企業已收到限電通知,限電量在30%左右。
因鋅產業鏈總體上游集中度高于下游,而“兩高”地區多數為礦產資源富足的冶煉大省。所以,總體而言,“能耗雙控”雖對整個產業鏈均有影響,但對于供應擾動強于需求。而后續,11-12月份云南將重回枯水季,疊加北方取暖季到來,限電或將重新回到最嚴格的時候,冶煉生產將重新面臨較大擾動。國內為平滑擾動,已于7-9月共釋放合計13萬噸的精鋅儲備。若后續供應擾動擴大,國儲繼續拋儲預期較強。
(3)鎳:供應方面,電解鎳冶煉未受波及,鎳鐵則是本輪能耗雙控受影響的主要品種。據統計一級預警省份中鎳鐵產能占到了全國近45%,其中江蘇、福建和廣東占比較高且限產較為明確;其他省份中,山東、廣西、內蒙、遼寧和河北等地也均有涉及。據Mysteel統計,截至9月24日,全國27家鎳鐵在產企業(包含一體化不銹鋼廠)合計限產約15215鎳金屬噸,其中中高鎳鐵限產11666鎳金屬噸,低鎳鐵限產3549鎳金屬噸。限產時間多數在9月底結束,部分企業延續至10月底。
需求方面,鎳下游硫酸鎳生產企業本身影響較小,受影響較重的是不銹鋼冶煉企業。一級預警省份中,不銹鋼冶煉產能占比60%以上,其中福建、廣西、廣東和江蘇均為不銹鋼冶煉大省,也是300系產量的主力。據SMM調研了解 ,9月份不銹鋼按照目前已落實的情況看,環比8月總減產量53萬噸,其中200系20萬,環比8月降幅24.1%;300系減產達33萬噸,環比8月份降幅22.4%。以平均含鎳量計算,不銹鋼減產造成的鎳需求量下滑高達2.8萬金屬噸(含廢不銹鋼),若廢鋼以25%計算,原生鎳需求下滑仍達2.1萬金屬噸。
當前不銹鋼及鎳產業受此次雙控影響較大,從當前已有的信息來看,限產持續至9月底,10月是否延續仍需觀察。從鎳供求直觀來看,鎳鐵冶煉的減量不如不銹鋼用鎳量的下滑,因此盤面給出了買不銹鋼拋鎳做多不銹鋼利潤的策略以及盤面直接做多不銹鋼10月合約(隱含逼倉行情)。但是隨著市場情緒平復,或者信息混亂局面逐漸厘清,鎳價出現先抑后揚的走勢,不銹鋼則出現沖高回落,投資者可以理解為前期做多不銹鋼利潤的策略逐漸立場,但電解鎳內外庫存的繼續快速下降也是投資者離場的重要原因。因為隨著鎳價快速下行,無論是增加“廢不銹鋼+電解鎳”使用量來降低減量損失還是國慶節前后復產備貨,不銹鋼冶煉企業開始進場進行逢低吸納,這種情況下鎳很難實現趨勢性下跌。筆者認為在鎳結構性短缺矛盾有效緩解前,鎳價仍相對樂觀;但從供求平衡表去推演,四季度大概率維系供求緊平衡,因此鎳價上行高度不宜期待過高,可能會出現沖高回落走勢,投資者應多關注不銹鋼市場的產銷和社會庫存情況。
(4)電解鋁:電解鋁作為有色品種中對雙控政策敏感度最高的一個品種,比較容易受到政策端調控影響。其中由于能耗強度同比不降反升而被發改委重點提名關注的9個省市(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中,涉及電解鋁產能大省為新疆、云南、青海以及廣西地區,占比為15.65%、8.84%、5.87%以及4.89%,將面臨較為嚴峻的限產壓力。
供給方面,當前限產政策在限制當前運行產能的基礎上同時遏制新增產能投放計劃,且處于不斷加壓的階段中:一方面是限產規模有持續擴張的跡象:繼前期青海與廣西陸續加入限電隊伍,近期貴州、廣東及江蘇等省份也出現限產消息;另一方面,對前期雙控目標未達標的地區實行限產再加碼,其中云南地區為重點關注地區:9月11日云南發改委文件涉及加強“雙高”行業管控,9月22日云南再次出臺具體相關文件,涉及限產規模加碼10%,當前政策下云南限產規模已經達到30%,涉及減產產能116萬噸左右。
需求端,受近期鋁價急漲且居高不下的影響,下游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激增,訂單回落幅度較大,加之限電加壓,開工率在旺季出現逆周期回落,據SMM,江蘇以及廣東兩地年產能10萬噸以上的中大型鋁擠壓材加工廠開工率維持在50%以上,近期環保督察組進駐,挨家檢查,強制執行停機減產,部分企業擔憂無法按時交貨。庫存方面,當前庫存水位回升至78.9萬噸,周度累庫2.3萬噸。其中無錫、南海、鞏義地區貢獻增幅。
綜合當前情況,我們給予電解鋁運行產能一個下調的預期,預計電解鋁運行產能降至3843萬噸,國拋儲以及進口量浮動情況難以彌補供給缺口,或有效緩解部分地區現貨流通不暢的情況,9月份進口量環比顯著上行,拋儲地主要集中在前期受到限電及能耗雙控等地區,10月份進口量及拋儲量存在一定超市場預期可能。
基本面上供需兩端持續收緊,盡管近期需求端受鋁價高企以及雙控壓力承壓下滑明顯,社庫出現了逆周期的累庫,但供給端限產壓力仍是當前主驅動因素,且低庫存水位對于價格的支撐仍在,前期因部分多頭獲利離場導致價格階段性回調,屬于強勢格局暫歇而非進入徹底反轉期,近期鋁價再度迎來回彈,我們仍看好未來鋁價擁有較為明顯的上行空間。
3.能源化工
(1)PVC:我國的PVC生產工藝主要是電石法合成,電石法包括其原料電石均屬于高能耗行業,受能耗雙控政策影響較大。電石的產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2020年西北地區電石產量達到全國的80%,其中最主要的四個省份就是內蒙古、新疆、寧夏和陜西,分別占據全國電石產量的35%、24%、15%和10%。2020年的數據顯示,我國電石法PVC的產能前四大省份分別為內蒙古、新疆、山東和陜西,分別占據全國電石法PVC產量的22%、20%、10%和7%。從《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中能耗強度一級預警的9個省份再加上最大的產區內蒙古來看,受影響的電石產能總計3105萬噸,占總產能87%;而受影響的電石法PVC產能1393萬噸,占PVC總產能53%。
內蒙古和寧夏在上半年已相繼出臺雙控政策,其中內蒙古執行情況較好,是四大電石主產區中唯一完成雙控目標的地區,電石法PVC主產區中的山東上半年雙控目標完成情況也較為理想,而新疆、寧夏和陜西均為能耗強度一級預警省份。今年2月以來。內蒙古和寧夏限電的背景下,電石開工率已處于歷史低位。市場預期下半年內蒙古、寧夏和新疆的雙控政策將繼續趨嚴,尤其是未完成雙控目標的寧夏和新疆,而暫未出臺政策的陜西也可能推出相應政策。因此下半年電石產量和電石法PVC產量環比或將繼續下滑,造成PVC價格的進一步抬升。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當前PVC價格逐步上漲的背景下,下游管材生產企業的利潤受到壓縮,需要關注其對需求帶來邊際擠出而產生的負反饋。
(2)甲醇:甲醇周度產量約為150萬噸左右,其中西北地區產量占比約60%,華東地區占比約30%左右。西北地區涉及青海、寧夏、新疆及陜西等地,其中青海甲醇裝置多維持前期水平;寧夏兩套主要裝置分別于8月26日、8月底處于停車檢修狀態,部分預計為期一個月左右時間;新疆供給有限。華東地區,江蘇甲醇總產能155萬噸,有效產能僅130萬噸;MTO及醋酸產業鏈影響最為明顯,MTO企業方面,江蘇斯爾邦80萬噸裝置于9月15日下午停車,南京誠志一期于同日停車;醋酸企業方面,百川、金江均停車,索普醋酸乙酯降負。
9月13日,云南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確保不折不扣完成能耗“雙控”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云南地區甲醇產能146萬噸,目前部分負荷略降,后續云天化、先鋒等甲醇項目存停車預期。
9月15日,陜西榆林市發改委發布關于確保完成2021年度能耗雙控目標任務的通知,指出2021年全市能耗總量控制在3937萬噸標準煤以內,其中9月能源消耗量需控制在140萬噸標準煤以內,前三季度能源消費量控制在3358.4萬噸標準煤以內,三季度單位GDP能耗下降2%。榆林煤炭資源豐富,煤化工企業相對集中,甲醇及部分下游裝置也分布較多。預計當地受雙控影響損失甲醇產量超過16000噸/日。
除陜西以外,9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發布關于《“兩高”違規項目整改“清零”行動方案》的通知,指出到2021年底,違規“兩高”項目全部依法依規完成整改、停止運行或徹底中止。近期內蒙古甲醇裝置也出現降負情況。在短期煤價成本和能耗雙控的背景之下,9月以來西北地區甲醇企業開工率同比有所下滑,不排除后續繼續停車或降負,但同樣需要關注下游裝置的變化。
(3)聚烯烴:在近期雙控政策趨嚴的情況下,國內降負停車的聚烯烴裝置逐漸增加,影響的裝置以西北地區煤化工裝置為主。在雙控政策背景下,國內PP停車產能已達到400萬噸/年左右,PE停車產能在350萬噸/年左右。目前,9月國內PP裝置檢修損失量在25萬噸左右,PE裝置檢修損失量在20萬噸左右,加上受榆林市雙控政策影響所壓減的聚烯烴產量,則9月PP產量損失可達28.75萬噸,PE產量損失可達23.5萬噸。因此,在雙控政策影響的背景下,之前市場對聚烯烴新增產能所造成的供應壓力對價格沖擊的預期將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后市來看,近日上半年能耗雙控任務未達標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各種限電限產政策,而煤化工企業云集的西北地區中青海、寧夏、陜西等省份下半年完成雙控任務壓力較大。加之動力煤、甲醇價格持續維持在高位,聚烯烴相對原料的估值水平已經明顯偏低。因此聚烯烴價格維持偏強的概率仍然較大,后期需要關注政策層面對聚烯烴供應端是否會有更多擾動。
(4)聚酯產業鏈:從存在能耗一級預警的省份來看,聚酯產業鏈各環節存在產能分布的地區有廣東、福建、新疆、陜西和江蘇,以上地區的PX產能在全國的占比為22.23%,PTA產能占比為32.43%,MEG產能占比為34.78%,聚酯產能占比為43.51%。若考慮存在兩個二級預警的四川、安徽和浙江地區,則可能受到能耗雙控政策影響的PX、PTA、MEG和聚酯產能占比將提升至53.36%、64.52%、52.60%和91.91%。其中,江蘇和浙江兩地是我國聚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
從產能占比的結構上,以及不同品種實際耗電量水平來看,能耗雙控政策對聚酯產業鏈的下游影響將會相對更大。自9月份以來,聚酯受雙控政策影響而減產停車的情況陸續增多,聚酯負荷一路下滑,某些原本計劃重啟的聚酯產能,也選擇了延遲開車或者輪檢。由于已經臨近月底,9月負荷進一步下降空間有限,但雙控政策預計拖累9月聚酯月均負荷僅維持在85-86%的水平。PTA環節來看,江蘇地區PTA裝置停車降負現象較多,9月PTA產量下調至435萬噸附近,這也直接導致9月份PTA從累庫格局轉為略去庫。加上國內醋酸裝置同樣受限電影響而出現較多停車降負現象,醋酸價格近期大漲,考慮醋酸后的PTA加工費已經在100元/噸以下,使得PTA成本支撐偏強。MEG環節來看,當前國內乙二醇開工水平仍然不高,其中,江蘇地區裝置受雙控政策影響停車降負現象相對較多。后期持續關注雙控政策對PTA產業鏈企業的影響。
(5)天然氣、燃料油:中國是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偏高的國家,因此,國內天然氣價格受國際價格影響較大,受到三季度海外天然氣供需嚴重錯配的影響,進口LNG成本的上漲支撐國內LNG價格高位運行。同時,能耗雙控政策也對國內LNG供需有著顯著影響,進一步支撐了國內天然氣價格高企。
由于能耗雙控政策趨于嚴格,多個省區都相繼采取嚴格措施限電限產,上游部分液廠受此影響停機檢修或減產。由于電力供應緊張,7月下旬內蒙古鄂爾多斯、包頭、阿拉善、烏海等西部地區開始執行高峰限電,我國液廠總體開工率下滑,LNG市場供應量大幅減少,目前內蒙地區市場供應量降至1445萬方/日,較之前減少約600萬方/日。此外,受雙控政策影響,有些地區的擬在建天然氣生產等項目審批被停滯。
但從需求方面來看,能耗雙控背景之下,煤炭價格大漲,火電成本高企,天然氣發電占比逐漸提升進一步拉動了天然氣需求的增長。從今年國家保供冬季天然氣的信心和淡季儲備天然氣的執行力度來看,“煤改氣”作為控制能耗的重要政策將繼續助力碳中和能源轉型。
對于中國來說,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相繼宣布加快綠色能源轉型的大環境下,天然氣成為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現實能源選擇,承擔著國家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期間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LNG價格高企,相比之下柴油和燃料油作為替代發電原料的經濟性凸顯。不過燃料油作為天然氣替代發電原料多在夏季的中東地區和冬季的日韓國家,而近期聞限電之下,國內部分工廠購買柴油發電機進行發電。柴油和低硫燃料油之間存在一定的生產替代性,兩者調和組分相同。在柴油需求增長、裂解利潤表現較好的情況下,煉廠或更愿意生產柴油,而非將調和組分流入低硫燃料油調和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國內低硫燃料油的產量,具體的產量變化有待進一步觀察。
上一篇:我們可能處于經濟周期從滯脹到衰退階段
下一篇:物流領域“國家隊”面世 新央企中國物流集團正式掛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