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股東內訌,小米支付糾紛不斷
【EFEC導讀】小米支付發生“內訌”:老股東要查賬,稱至今持續虧損財務存在巨大風險。

買了支付牌照的小米支付并不平靜,非100%全資收購為后來的雙方糾紛埋下了隱患。
日前,內蒙古法院公布了捷付睿通的幾則民事判決書,讓小米支付的支付牌照并購前后的糾紛曝光于臺前。
早在2016年初,中國支付網獨家率先獲悉小米支付全資收購捷付睿通,該消息在4個月后獲得證實,2016年5月份,央行網站上的捷付睿通法人已經變更為小米的雷軍。
但實際上這次收購并非全部資產。捷付睿通的大股東盛銀和睿原來占有97%的股權,并購后仍然保留了32%的股份,這也是雙方發生糾紛的導火索。
并購后不到兩年,捷付睿通的監事會先后兩次起訴雷軍、洪峰損害公司利益,并被法院立案,但最后都以撤訴告終。監事會主席便是捷付睿通的老股東劉榮。
賣了65%股份的盛銀和睿起訴捷付睿通股東知情權糾紛也在同期被法院立案。
盛銀和睿稱,2015年7月6日,其與小米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書,轉讓給小米65%的股權,現還擁有捷付睿通32%的股權,作為捷付睿通的股東,自2016年6月至今,對公司的經營狀況一無所知,捷付睿通至今沒有向其發過一次紅利。
盛銀和睿表示,其多次提出召開股東會、董事會,捷付睿通不予理睬,捷付睿通至今持續處于虧損狀態,但從未提供詳細資料說明虧損原因,公司財務流程混亂,大額支出未有合規授權,未依法定程序決策,財務存在巨大風險。
盛銀和睿在法庭上要求捷付睿通提供自2016年1月起的財務會計報告、股東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等重要文件。
捷付睿通卻辯稱,原告從未向被告提出過查閱公司法97條規定的股份公司股東可查閱的七種特定文件,原告在2017年12月5日、12日兩次發函中沒有提出查閱七種特定文件,可見原告未經查閱七種特定文件就直接提起訴訟,是浪費司法資源。被告已按照公司法規定置備了七種特定文件,如果原告需要,被告從未拒絕其查閱權,現在也可以當庭提交七種特定文件。
有知情者向中國支付網透露,并購結束后新舊股東的磨合并不順暢,在檢測認證、分公司備案、公司運營上雙方沒有形成合力,各有各的心思。
業內人士對此分析認為,產生糾紛的根本原因是雙方的預期不一致造成的。賣方可能是想留些股份等待小米做大,以期手中的剩余股份能夠繼續升值,而買方覺得并購后的小股東對公司發展成長沒有做出應有的貢獻,于是產生矛盾。
比較有意思的是,直至發稿時,中國支付網發現捷付睿通工商資料顯示的股東信息仍未變更,盛銀和睿仍占捷付睿通97%的股份。
被小米收購的捷付睿通成立于2011年,在同年8月拿到互聯網支付和移動電話支付的牌照,兩年后成功增項全國的銀行卡收單牌照,隨后的第二年就因銀行卡預授權風險事件被央行整頓。
上一篇:金融供給側:我們能開一家這樣的銀行嗎?
下一篇:國務院明確增值稅減稅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