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控研究】供應鏈金融典型欺詐風險案例揭秘
金融的核心是風控,風控是永恒的話題。
在供應鏈金融的復雜生態中,貿易、物流、資金與金融服務等各個環節如同精細的齒輪,互相緊扣,共同推動著整個鏈條的順暢運轉。然而,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現“脫鉤”,風險便會悄然滋生。小則導致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短暫停滯,大則可能引發資金的重大損失,甚至影響整個供應鏈的穩定。
供應鏈金融風險之源多如牛毛,既有外部市場的波動,也有內部操作的失誤。本文整理羅列了自2019年來媒體報道的部分金融風險事件,如下圖:








供應鏈金融中幾類常見欺詐現象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在我國迅猛發展,其背后有兩大驅動力:首先是國辦84號文的發布,這一政府層面的肯定極大地提振了行業信心,激發了從業者的熱情參與;其次是供應鏈金融本身具有整合上下游四流的特點,有效解決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這也是其備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然而,供應鏈金融作為金融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風險。盡管有著嚴格的風控邏輯,仍然存在不法分子利用供應鏈金融名義進行詐騙的行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華認為,目前市場上存在虛構貿易、一女多嫁、自保自融、重復虛假倉單、三套行為、移花接木等六種最常見的供應鏈金融騙局,這對供應鏈金融的健康有序發展構成了極大威脅和挑戰。
為此附上供應鏈金融中幾類欺詐現象的典型案例,以期為業界提供警示:

然而,供應鏈金融作為金融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風險。盡管有著嚴格的風控邏輯,仍然存在不法分子利用供應鏈金融名義進行詐騙的行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華認為,目前市場上存在虛構貿易、一女多嫁、自保自融、重復虛假倉單、三套行為、移花接木等六種最常見的供應鏈金融騙局,這對供應鏈金融的健康有序發展構成了極大威脅和挑戰。
為此附上供應鏈金融中幾類欺詐現象的典型案例,以期為業界提供警示:

一、虛構貿易
在關聯企業之間形成虛假貿易關系,形成一系列交易合同和單證,然而據此騙取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資金。在這種欺詐行為方式下,形式上看,的確存在著交易流(買賣)和物流(物流服務),也存在著不同的參與方或服務者,交易的單證和要素也是完整的,但是實質上,所有的交易場景都是關聯方假造出來,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實質性的產業活動。
典型案例1:大連機床騙貸案
典型案例1:大連機床騙貸案
2016年9月至11月間(違約之前),大連機床等通過虛構應收賬款、偽造合同和公章等方式,從中江信托“騙取”資金6億元,或涉嫌經濟犯罪。
據南昌中院前述刑事裁定書,大連機床騙貸案細節公開于世。
據法院查明,2015年底,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大連機床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陳永開指示大連機床副總會計師暨被告人徐曉光等人負責向外融資,并要求時任大連機床營銷有限公司(系大連機床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機床營銷”)副總經理暨被告人孫欣裕全力配合財務部門的融資工作,并指使被告人徐曉光、孫欣裕等人在進行融資時無論融資單位需要什么材料就想辦法提供什么材料。
因大連機床迫切需要對外融資并與中介機構簽訂了融資顧問服務協議, 2016年6月份,經中介之間層層轉達,徐曉光聯系上中江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江信托”),中江信托表示可以向大連機床出借資金6億元,但對方需要具備相應的融資條件。大連機床經中介轉達后與中江信托確定用大連機床營銷與惠州比亞迪的應收賬款債權向中江信托融資,但大連機床營銷與惠州比亞迪只有600余萬元的應收賬款,達不到中江信托的融資條件。
據法院查明,徐曉光明知大連機床與惠州比亞迪的應收賬款債權不能貸到6億元資金的情況下,仍受陳永開的指使,要求孫欣裕再次提供一份虛假的惠州比亞迪向大連機床營銷采購3500臺機床的《設備采購合同》。
孫欣裕在明知該份虛假合同用于向金融機構貸款,仍然安排丁某、王某1再次制作了該份3500臺機床《設備采購合同》, 虛構應收賬款7.833億元,加蓋之前偽造的“惠州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合同專用印章, 并將該假合同提供給被告人徐曉光。被告人徐曉光則將該份假合同用于向中江信托申請貸款時使用。
此外,為取得中江信托的信任并迎合中江信托發放貸款的要求,被告人徐曉光還謊稱大連機床擁有一份《三方協議》,該協議主要內容為如果惠州比亞迪不能到期支付大連機床7.833億元貨款,則由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公司”)代為支付。
最終,中江信托與大連機床簽署了《應收債權轉讓及回購合同》。合同約定一年期信托貸款3億元,二年期信托貸款3億元。
典型案例2:恒韻醫藥通過偽造印章虛構醫院應收賬款交易事件
華業資本2018年9月28日公告表示,恒韻醫藥存在偽造印章,虛構與醫院的應收賬款債權交易的可能,所以華業資本的應收賬款可能面臨部分或全部無法回收的風險,且恒韻醫藥實際控制人暨華業資本第二大股東已經失聯。
典型案例3:2019年諾亞財富“踩雷”,“承興系300億詐騙案”
近年來,在供應鏈金融領域,自刻“蘿卜章”偽造合同、造假應收賬款騙取保理融資的把戲屢屢上演,單案所涉金額動輒上億。而諾亞財富踩雷承興國際一事,更是將業內對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問題討論推向了高潮。
“承興系詐騙案”最早可以追溯至2015年。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承興控股及相關公司通過虛構與蘇寧、京東的供應鏈貿易,并以此為底層資產融資,騙取湘財證券、摩山保理、上海歌斐、云南信托、安徽眾信等機構300余億元資金的事情,并最終造成80余億元損失,其中諾亞控股(6686.HK)及旗下公司涉案金額約為35億元,主要來自上海歌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所發起設立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
有“商界木蘭”之稱,靠虛假供應鏈融資生意一度風光無限的“承興系”實控人羅靜,于2019年6月被警方刑拘。但她及相關人員又是如何虛構應收賬款逾300億元,如何精心編織供應鏈金融騙局的呢?據悉,供應鏈金融應收賬款,為此事件漩渦核心。博信事件供應鏈金融形成的鏈條邏輯路徑大致是承興系向蘇寧、京東、中國移動等供貨,由于這些企業話語權較大,對承興系產生較大現金流壓力,因此承興將上述企業應收款打包成相關產品在金融平臺上發行。在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羅靜實控的承興系公司先后與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開展供應鏈貿易,由承興系公司墊資為京東公司、蘇寧公司開展采購業務。諾亞財富踩雷承光國際35億元供應鏈融資,后續并起訴要求京東連帶賠償35億元一案,也觸發了業內對于“偽供應鏈金融”的思考,對供應鏈金融的態度分化。
典型案例4:大宗商品領軍企業雪松控股爆雷
2022年2月16日,證券時報刊發調查報道《雪松200億涉眾募資調查:假借灰色通道、裹挾一眾偽國企,底層資產涉“空轉”貿易》。根據報道,雪松控股的350余只理財產品背后,構筑的是一個龐大的融資網絡,涉及企業數量高達63家,除了或明或暗的雪松系公司,還有大量的假央企、偽國企。而作為底層資產的應收賬款,系建立在涉嫌虛假的“空轉”貿易行為之上。隨著產品的爆雷,釀成了約8000投資人的涉眾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雪松控股主要從事融資性貿易,即企業之間以貿易之名、行拆借融資之實。由于部分貿易企業缺乏足夠資信,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通過與信用良好企業合作虛構貿易周轉,并將與信用良好企業的交易票據用于融資,讓相關企業賬面營收和存貨大幅上升。
除了從金融機構獲取融資,雪松控股還設立多家理財公司發行理財產品。在雪松控股的兜底擔保之下,打著“供應鏈金融”的旗子,以所謂與供應鏈貿易企業的“應收賬款”為底層資產,假借各類金交所、產交所、偽金交所通道,超過350只違規“理財產品”面向自然人發售,總規模超過200億元。
不過,雪松控股自2022年1月起,承認無力支付理財產品利息。從2021年3月底開始,雪松控股旗下雪松信托的長青、長泰等多款產品陸續逾期,涉及全國近8000名投資者,涉及金額超200億,其中十分之一的款項匯入了雪松控股法律上的下屬公司(8家),也就是說,大約20億的資金屬于典型的自融行為。
典型案例5:“專網通信案”涉案近千億,10多家公司卷入
“專網通信案”始于2021年,彼時上海電氣披露子公司專網通信業務爆雷,存在大額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風險,預計最終損失高達83億元,牽扯出了A股十多家上市公司的一系列相同業務爆雷事件,涉及金額近千億元。
隨著調查的深入,發現與涉案上市公司交易的上下游企業,均與隋田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以“專網通信業務”為幌子的隱蔽融資貿易網絡逐步浮出水面。隨后三年間,涉案的多家企業陸續因財務造假被罰。
所謂專網通信,是指政府部門等特定機構和領域專用網絡設備。和公網相比,專網的不同之處在于涉密。上述案件中所稱的專網通信業務實質是以隋田力為核心的空轉自循環業務,整個業務鏈條上的公司均由隋田力控制或指定,上市公司充當墊資方的角色,利潤空間提前確定。
經查,這些公司被卷入的公司參與的隋田力主導的專網通信業務,實質是合同、資金、票據流轉構成閉環的虛假自循環業務,無商業實質,不應確認相應的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及利潤。公司在隋田力主導的專網通信業務中墊資(少部分業務作為通道),不承擔產品風險,根據墊資規模和期限獲取利潤。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0余家上市公司因“專網通信案”被罰:宏達新材、澤達易盛、合眾思壯、凱樂科技、瑞斯康達、康隆達、新海宜、華訊方舟、航天動力、國瑞科技、恒寶股份、江蘇舜天、*ST中利等已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或事先告知書。其中,華訊方舟、澤達易盛、凱樂科技、新海宜已相繼退市。
據南昌中院前述刑事裁定書,大連機床騙貸案細節公開于世。
據法院查明,2015年底,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大連機床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陳永開指示大連機床副總會計師暨被告人徐曉光等人負責向外融資,并要求時任大連機床營銷有限公司(系大連機床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機床營銷”)副總經理暨被告人孫欣裕全力配合財務部門的融資工作,并指使被告人徐曉光、孫欣裕等人在進行融資時無論融資單位需要什么材料就想辦法提供什么材料。
因大連機床迫切需要對外融資并與中介機構簽訂了融資顧問服務協議, 2016年6月份,經中介之間層層轉達,徐曉光聯系上中江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江信托”),中江信托表示可以向大連機床出借資金6億元,但對方需要具備相應的融資條件。大連機床經中介轉達后與中江信托確定用大連機床營銷與惠州比亞迪的應收賬款債權向中江信托融資,但大連機床營銷與惠州比亞迪只有600余萬元的應收賬款,達不到中江信托的融資條件。
據法院查明,徐曉光明知大連機床與惠州比亞迪的應收賬款債權不能貸到6億元資金的情況下,仍受陳永開的指使,要求孫欣裕再次提供一份虛假的惠州比亞迪向大連機床營銷采購3500臺機床的《設備采購合同》。
孫欣裕在明知該份虛假合同用于向金融機構貸款,仍然安排丁某、王某1再次制作了該份3500臺機床《設備采購合同》, 虛構應收賬款7.833億元,加蓋之前偽造的“惠州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合同專用印章, 并將該假合同提供給被告人徐曉光。被告人徐曉光則將該份假合同用于向中江信托申請貸款時使用。
此外,為取得中江信托的信任并迎合中江信托發放貸款的要求,被告人徐曉光還謊稱大連機床擁有一份《三方協議》,該協議主要內容為如果惠州比亞迪不能到期支付大連機床7.833億元貨款,則由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公司”)代為支付。
最終,中江信托與大連機床簽署了《應收債權轉讓及回購合同》。合同約定一年期信托貸款3億元,二年期信托貸款3億元。
典型案例2:恒韻醫藥通過偽造印章虛構醫院應收賬款交易事件
華業資本2018年9月28日公告表示,恒韻醫藥存在偽造印章,虛構與醫院的應收賬款債權交易的可能,所以華業資本的應收賬款可能面臨部分或全部無法回收的風險,且恒韻醫藥實際控制人暨華業資本第二大股東已經失聯。
典型案例3:2019年諾亞財富“踩雷”,“承興系300億詐騙案”
近年來,在供應鏈金融領域,自刻“蘿卜章”偽造合同、造假應收賬款騙取保理融資的把戲屢屢上演,單案所涉金額動輒上億。而諾亞財富踩雷承興國際一事,更是將業內對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問題討論推向了高潮。
“承興系詐騙案”最早可以追溯至2015年。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承興控股及相關公司通過虛構與蘇寧、京東的供應鏈貿易,并以此為底層資產融資,騙取湘財證券、摩山保理、上海歌斐、云南信托、安徽眾信等機構300余億元資金的事情,并最終造成80余億元損失,其中諾亞控股(6686.HK)及旗下公司涉案金額約為35億元,主要來自上海歌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所發起設立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
有“商界木蘭”之稱,靠虛假供應鏈融資生意一度風光無限的“承興系”實控人羅靜,于2019年6月被警方刑拘。但她及相關人員又是如何虛構應收賬款逾300億元,如何精心編織供應鏈金融騙局的呢?據悉,供應鏈金融應收賬款,為此事件漩渦核心。博信事件供應鏈金融形成的鏈條邏輯路徑大致是承興系向蘇寧、京東、中國移動等供貨,由于這些企業話語權較大,對承興系產生較大現金流壓力,因此承興將上述企業應收款打包成相關產品在金融平臺上發行。在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羅靜實控的承興系公司先后與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開展供應鏈貿易,由承興系公司墊資為京東公司、蘇寧公司開展采購業務。諾亞財富踩雷承光國際35億元供應鏈融資,后續并起訴要求京東連帶賠償35億元一案,也觸發了業內對于“偽供應鏈金融”的思考,對供應鏈金融的態度分化。
典型案例4:大宗商品領軍企業雪松控股爆雷
2022年2月16日,證券時報刊發調查報道《雪松200億涉眾募資調查:假借灰色通道、裹挾一眾偽國企,底層資產涉“空轉”貿易》。根據報道,雪松控股的350余只理財產品背后,構筑的是一個龐大的融資網絡,涉及企業數量高達63家,除了或明或暗的雪松系公司,還有大量的假央企、偽國企。而作為底層資產的應收賬款,系建立在涉嫌虛假的“空轉”貿易行為之上。隨著產品的爆雷,釀成了約8000投資人的涉眾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雪松控股主要從事融資性貿易,即企業之間以貿易之名、行拆借融資之實。由于部分貿易企業缺乏足夠資信,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通過與信用良好企業合作虛構貿易周轉,并將與信用良好企業的交易票據用于融資,讓相關企業賬面營收和存貨大幅上升。
除了從金融機構獲取融資,雪松控股還設立多家理財公司發行理財產品。在雪松控股的兜底擔保之下,打著“供應鏈金融”的旗子,以所謂與供應鏈貿易企業的“應收賬款”為底層資產,假借各類金交所、產交所、偽金交所通道,超過350只違規“理財產品”面向自然人發售,總規模超過200億元。
不過,雪松控股自2022年1月起,承認無力支付理財產品利息。從2021年3月底開始,雪松控股旗下雪松信托的長青、長泰等多款產品陸續逾期,涉及全國近8000名投資者,涉及金額超200億,其中十分之一的款項匯入了雪松控股法律上的下屬公司(8家),也就是說,大約20億的資金屬于典型的自融行為。
典型案例5:“專網通信案”涉案近千億,10多家公司卷入
“專網通信案”始于2021年,彼時上海電氣披露子公司專網通信業務爆雷,存在大額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風險,預計最終損失高達83億元,牽扯出了A股十多家上市公司的一系列相同業務爆雷事件,涉及金額近千億元。
隨著調查的深入,發現與涉案上市公司交易的上下游企業,均與隋田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以“專網通信業務”為幌子的隱蔽融資貿易網絡逐步浮出水面。隨后三年間,涉案的多家企業陸續因財務造假被罰。
所謂專網通信,是指政府部門等特定機構和領域專用網絡設備。和公網相比,專網的不同之處在于涉密。上述案件中所稱的專網通信業務實質是以隋田力為核心的空轉自循環業務,整個業務鏈條上的公司均由隋田力控制或指定,上市公司充當墊資方的角色,利潤空間提前確定。
經查,這些公司被卷入的公司參與的隋田力主導的專網通信業務,實質是合同、資金、票據流轉構成閉環的虛假自循環業務,無商業實質,不應確認相應的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及利潤。公司在隋田力主導的專網通信業務中墊資(少部分業務作為通道),不承擔產品風險,根據墊資規模和期限獲取利潤。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0余家上市公司因“專網通信案”被罰:宏達新材、澤達易盛、合眾思壯、凱樂科技、瑞斯康達、康隆達、新海宜、華訊方舟、航天動力、國瑞科技、恒寶股份、江蘇舜天、*ST中利等已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或事先告知書。其中,華訊方舟、澤達易盛、凱樂科技、新海宜已相繼退市。
二、一女多嫁
借款方利用真實交易和資產從多方獲得資金,加大杠桿,放大資金借貸風險。具體講就是借款企業雖然有交易或物流業務,或者一定的資產,但是由于目前不同金融機構或者供應鏈金融服務方之間難以做到信息共享,加之整個社會的統一信息、信用公示平臺尚未建立,借款方運用自身的業務或資產從多方融資。以往,倉單質押貸款是鋼貿商向銀行融資的主要途徑。而所謂倉單質押貸款,是倉儲企業對貨主貨物進行確認,并開立專用倉單作為融資擔保,銀行依據質押倉單向貨主提供,用于經營與倉單貨物同類商品的專項貿易的短期融資業務。
但在現實操作中,由于銀行之間質押信息互不相通以及倉庫管理存在漏洞,貨主與倉儲企業聯合進行重復質押或者空單質押并不罕見,一票多押甚至多次質押從銀行融資。
典型案例6:上海鋼貿案
2013年震驚全國的“上海鋼貿案”,就是此類騙局的代表,通過開具虛假倉單、重復質押獲取銀行貸款。
2011年,隨著鋼價的暴跌,上海鋼貿商大量破產跑路;2012年,大部分上海鋼貿企業陷入巨虧和資金鏈斷裂的境地;2013年,“上海鋼貿案”徹底浮出水面,拒不完全統計,“上海鋼貿案”直接導致300多人入獄,700多人被通緝,千余家企業被起訴,直接、間接導致壞賬近100億美元,波及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大型銀行。
2012年8月集中開庭的上海鋼貿詐騙案件中,建設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將上海銀元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天展鋼鐵有限公司、上海舜澤鋼鐵有限公司等多家鋼貿企業告上法庭,起訴案由多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2012年8月6日開始,隨著銀行起訴鋼貿商的20多起案件陸續開庭,鋼貿行業開具虛假倉單、重復質押獲取銀行貸款的業內潛規則浮出水面。
以往,倉單質押貸款是鋼貿商向銀行融資的主要途徑。而所謂倉單質押貸款,是倉儲企業對貨主貨物進行確認,并開立專用倉單作為融資擔保,銀行依據質押倉單向貨主提供,用于經營與倉單貨物同類商品的專項貿易的短期融資業務。
但在現實操作中, 由于銀行之間質押信息互不相通以及倉庫管理存在漏洞,貨主與倉儲企業聯合進行重復質押或者空單質押并不罕見,一票多押甚至多次質押從銀行融資。據了解,上海鋼貿案案件的根源在于鋼貿企業的重復質押問題, 神賽物資將同一筆質押物進行重復抵押,向華夏銀行和工行分別進行貸款融資。 而華夏銀行先于工行通過法院將神賽物資抵押的鋼材查封,影響了工行的權益,故工行隨即起訴,要求提前還款(該案例中既有一女多嫁也有重復倉單質押)。
但在現實操作中,由于銀行之間質押信息互不相通以及倉庫管理存在漏洞,貨主與倉儲企業聯合進行重復質押或者空單質押并不罕見,一票多押甚至多次質押從銀行融資。
典型案例6:上海鋼貿案
2013年震驚全國的“上海鋼貿案”,就是此類騙局的代表,通過開具虛假倉單、重復質押獲取銀行貸款。
2011年,隨著鋼價的暴跌,上海鋼貿商大量破產跑路;2012年,大部分上海鋼貿企業陷入巨虧和資金鏈斷裂的境地;2013年,“上海鋼貿案”徹底浮出水面,拒不完全統計,“上海鋼貿案”直接導致300多人入獄,700多人被通緝,千余家企業被起訴,直接、間接導致壞賬近100億美元,波及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大型銀行。
2012年8月集中開庭的上海鋼貿詐騙案件中,建設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將上海銀元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天展鋼鐵有限公司、上海舜澤鋼鐵有限公司等多家鋼貿企業告上法庭,起訴案由多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2012年8月6日開始,隨著銀行起訴鋼貿商的20多起案件陸續開庭,鋼貿行業開具虛假倉單、重復質押獲取銀行貸款的業內潛規則浮出水面。
以往,倉單質押貸款是鋼貿商向銀行融資的主要途徑。而所謂倉單質押貸款,是倉儲企業對貨主貨物進行確認,并開立專用倉單作為融資擔保,銀行依據質押倉單向貨主提供,用于經營與倉單貨物同類商品的專項貿易的短期融資業務。
但在現實操作中, 由于銀行之間質押信息互不相通以及倉庫管理存在漏洞,貨主與倉儲企業聯合進行重復質押或者空單質押并不罕見,一票多押甚至多次質押從銀行融資。據了解,上海鋼貿案案件的根源在于鋼貿企業的重復質押問題, 神賽物資將同一筆質押物進行重復抵押,向華夏銀行和工行分別進行貸款融資。 而華夏銀行先于工行通過法院將神賽物資抵押的鋼材查封,影響了工行的權益,故工行隨即起訴,要求提前還款(該案例中既有一女多嫁也有重復倉單質押)。
三、自保自融
自保自融是針對貸方要求借款方擔保、質押監管等要求作為獲得資金前提的狀況下,而虛構擔保人或監管人,套取資金的做法。通常自保自融是在從事供應鏈融資過程中親屬、朋友或者緊密關聯人為借款企業進行擔保,或者由同一人或關聯人實際控制的物流倉儲進行貨物質押監管,套取資金。
典型案例7:廣東紙漿案
2014年,廣州紙業傳來一則消息,廣州多家大中型紙張貿易商出現經營危機,其中,最具市場名聲的廣州市金山聯紙業有限公司(下稱“金山聯紙業”)實際控制人郝藝遠近日疑似“跑路”。
2014年,8月25日,廣東漿紙交易所發表聲明回應稱一直在依法、正常、有序運營,廣東漿紙交易所的股東是廣東金信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銀信通林漿紙供應鏈有限公司、廣東粵科鉅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金山聯紙業有限公司不是廣東漿紙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也不是廣東金信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銀信通林漿紙供應鏈有限公司、廣東粵科鉅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東,因此廣東漿紙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與廣州市金山聯紙業有限公司沒有股權關系。但通過其他佐證可以確定的是,郝藝遠曾經擔任廣東漿紙交易所董事長,而金信通則是廣東漿紙交易所的股東。
另外,廣州紙業4家公司在紅嶺創投的P2P平臺借款1億元。廣州紙業項目的全部借款及相關公司包括:廣州翠月紙業(3000萬2014年9月13日到期,擬于9月10日墊付)、廣州琳烽信紙業(2500萬2014年10月30日到期,擬于10月10日墊付)、廣州鳴瑞貿易(2500萬2014年10月18日到期,擬于10月10日墊付)、廣州金山聯紙業(2000萬2014年11月12日到期,擬于11月10日墊付)。這四家公司實上都是金山聯紙業的關聯公司。可見,借款總額為1億元的4個紙業融資項目的融資方,均為廣東漿紙交易所會員,背后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廣州金山聯紙業老板,項目通過物權轉移的方式申請借款。
除了紅嶺創投以外,廣州紙貿危機還涉及到其他的民間借貸,另外, 因本次事件是企業與倉庫物流合伙犯罪,將貨物重復抵押給銀行進行騙貸,致使20余家銀行牽涉其中,兩者所占金額幾乎是1:1的關系。
根據紅嶺創投對物權轉移有清晰的表述:在一筆3000萬元的借款項目中,紙業公司將5000萬元的紙制品物權轉移至紅嶺創投,購買貨物商業保險;紅嶺創投與物流公司簽署倉儲協議,擔保方則簽署回購合同為貨物變現做保障。
這看似清晰的流程,卻暗藏貓膩。 實際控制人操縱手下企業,同時向7家銀行和一些民間融資平臺借款,利用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將同一批貨物重復抵押騙貸。(本案例既涉及自保自融也涉及重復虛假倉單)
典型案例8:湘潭電機紙漿貿易受騙案
2019年7月1日,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子公司湘電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涉及經濟合同糾紛的風險提示公告稱,國貿公司開展的多筆紙漿貿易業務中,交易對方涉嫌合同詐騙。
國貿公司此次受騙所涉的合同總金額合計3.7億元。國貿公司為此開出的3.7億元信用證已全部貼現,并面臨被追索承擔付款責任的風險。此外,國貿公司另有合計金額1.9億元的貨物尚保存在涉嫌詐騙方控制的倉庫無法取回,國貿公司可能因此承擔的損失合計達到5.6億元。上述合同詐騙可能對湘潭電機產生的損失,占該公司2018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絕對值的29.29%。
事情來龍去脈是湘潭電機子公司國貿公司與上海煦霖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上海弘升紙業有限公司開展多筆紙漿貿易業務。國貿公司從上海煦霖采購紙漿并存放于第三方倉庫上海堃翔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堃翔”)。上海弘升付款后,直接從上海堃翔取貨。由于上海弘升近期發生逾期付款現象,國貿公司為了保證能按期支付銀行信用證,擬將貨品變現時,發現上海堃翔管理人員失去聯系,無法完成貨物變現。經上海及湘潭警方查證,上海煦霖、上海弘升、上海堃翔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同一人,其實際控制人陳力鈞涉嫌合同詐騙、信用證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已主動投案。
自保自融是針對貸方要求借款方擔保、質押監管等要求作為獲得資金前提的狀況下,而虛構擔保人或監管人,套取資金的做法。通常自保自融是在從事供應鏈融資過程中親屬、朋友或者緊密關聯人為借款企業進行擔保,或者由同一人或關聯人實際控制的物流倉儲進行貨物質押監管,套取資金。
典型案例7:廣東紙漿案
2014年,廣州紙業傳來一則消息,廣州多家大中型紙張貿易商出現經營危機,其中,最具市場名聲的廣州市金山聯紙業有限公司(下稱“金山聯紙業”)實際控制人郝藝遠近日疑似“跑路”。
2014年,8月25日,廣東漿紙交易所發表聲明回應稱一直在依法、正常、有序運營,廣東漿紙交易所的股東是廣東金信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銀信通林漿紙供應鏈有限公司、廣東粵科鉅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金山聯紙業有限公司不是廣東漿紙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也不是廣東金信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銀信通林漿紙供應鏈有限公司、廣東粵科鉅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東,因此廣東漿紙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與廣州市金山聯紙業有限公司沒有股權關系。但通過其他佐證可以確定的是,郝藝遠曾經擔任廣東漿紙交易所董事長,而金信通則是廣東漿紙交易所的股東。
另外,廣州紙業4家公司在紅嶺創投的P2P平臺借款1億元。廣州紙業項目的全部借款及相關公司包括:廣州翠月紙業(3000萬2014年9月13日到期,擬于9月10日墊付)、廣州琳烽信紙業(2500萬2014年10月30日到期,擬于10月10日墊付)、廣州鳴瑞貿易(2500萬2014年10月18日到期,擬于10月10日墊付)、廣州金山聯紙業(2000萬2014年11月12日到期,擬于11月10日墊付)。這四家公司實上都是金山聯紙業的關聯公司。可見,借款總額為1億元的4個紙業融資項目的融資方,均為廣東漿紙交易所會員,背后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廣州金山聯紙業老板,項目通過物權轉移的方式申請借款。
除了紅嶺創投以外,廣州紙貿危機還涉及到其他的民間借貸,另外, 因本次事件是企業與倉庫物流合伙犯罪,將貨物重復抵押給銀行進行騙貸,致使20余家銀行牽涉其中,兩者所占金額幾乎是1:1的關系。
根據紅嶺創投對物權轉移有清晰的表述:在一筆3000萬元的借款項目中,紙業公司將5000萬元的紙制品物權轉移至紅嶺創投,購買貨物商業保險;紅嶺創投與物流公司簽署倉儲協議,擔保方則簽署回購合同為貨物變現做保障。
這看似清晰的流程,卻暗藏貓膩。 實際控制人操縱手下企業,同時向7家銀行和一些民間融資平臺借款,利用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將同一批貨物重復抵押騙貸。(本案例既涉及自保自融也涉及重復虛假倉單)
典型案例8:湘潭電機紙漿貿易受騙案
2019年7月1日,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子公司湘電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涉及經濟合同糾紛的風險提示公告稱,國貿公司開展的多筆紙漿貿易業務中,交易對方涉嫌合同詐騙。
國貿公司此次受騙所涉的合同總金額合計3.7億元。國貿公司為此開出的3.7億元信用證已全部貼現,并面臨被追索承擔付款責任的風險。此外,國貿公司另有合計金額1.9億元的貨物尚保存在涉嫌詐騙方控制的倉庫無法取回,國貿公司可能因此承擔的損失合計達到5.6億元。上述合同詐騙可能對湘潭電機產生的損失,占該公司2018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絕對值的29.29%。
事情來龍去脈是湘潭電機子公司國貿公司與上海煦霖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上海弘升紙業有限公司開展多筆紙漿貿易業務。國貿公司從上海煦霖采購紙漿并存放于第三方倉庫上海堃翔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堃翔”)。上海弘升付款后,直接從上海堃翔取貨。由于上海弘升近期發生逾期付款現象,國貿公司為了保證能按期支付銀行信用證,擬將貨品變現時,發現上海堃翔管理人員失去聯系,無法完成貨物變現。經上海及湘潭警方查證,上海煦霖、上海弘升、上海堃翔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同一人,其實際控制人陳力鈞涉嫌合同詐騙、信用證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已主動投案。
四、重復虛假倉單
借款企業與倉儲企業或相關人員惡意串通,以虛假開立或者重復開立的方式,就他人貨物或者同一貨物開立多張倉單,以供借款企業重復質押給不同金融機構獲取大量倉單質押貸款,并從中牟取暴利。
典型案例9:青島港騙貸事件
2014年的青島港有色金屬融資騙貸事件,禍起倉單重復質押。2014年上半年,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港”) 被曝出融資欺詐,涉及中資商業銀行為18家,貸款總額從此前的147億元上升到160多億元。青島港成了第二個上海鋼貿圈,當地大宗商品融資領域的倉單重復質押黑幕被逐一揭開。
據了解,該過程并不復雜,操作要點就是保證參與方至少有三個,而且都是“自己人”。具體流程如下:首先,A公司將一批貨物以一定的價格賣給C公司,然后B公司再承諾以一個更高的價格買回。這樣一來,C公司可以賺取其中的差價。其次,A公司需要叫倉儲公司出具一張倉儲倉單;而C公司就要用這張倉單去銀行進行抵押融資,將錢弄出來,加上一些自有資金,支付給A公司。B公司這個時候是貨物的接收方,拿到貨物后,可以再以一個協議價格賣回給A公司,A此時又能再度讓倉儲公司重新開具一張倉單。
按照上述操縱手法, 說白了就是一家公司就可以通過旗下不同子公司伙同倉儲公司,對同一批貨物開出多張倉單,然后到銀行騙取質押貸款。
典型案例10:云南惠嘉偽造貨權轉讓造成國企直接及間接損失超50億
2024年1月12日,千億市值糧油巨頭金龍魚發布公告稱,子公司廣州益海收到刑事起訴書,但子公司不認同起訴書所認定的事實和指控的罪名。
起訴書描述的大致內容是:2008~2014年,金龍魚子公司作為中轉倉儲方期間,在云南惠嘉進出口有限公司與安徽華文國際經貿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棕櫚油貿易過程中,涉嫌配合云南惠嘉及該公司負責人張利華等實施合同詐騙犯罪,構成合同詐騙罪的幫助犯。
根據金龍魚公告,廣州益海聘請的辯護律師和咨詢的刑法專家一致認為,廣州益海不構成單位犯罪。相關意見包括:安徽華文與云南惠嘉之間的交易實質是融資性的貿易行為;廣州益海始終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實施中轉貨物出庫或貨權轉讓;廣州益海與云南惠嘉之間的棕櫚油買賣價格均是正常的市場價格;廣州益海對于云南惠嘉與安徽華文之間的交易結算情況并不知情。
典型案例11:金凰珠寶百噸假黃金騙了200億
“金包銅”騙取200億融資的驚天騙局,時隔4年暫時畫上一個句號。
2024年5月28日,湖北省武漢市中院對武漢金凰珠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凰珠寶”)及其實控人賈志宏等18名被告進行一審宣判。
珠寶店老板賈志宏的“金凰系”,用假黃金打造了一個抵押騙取融資的巨大騙局,多家知名信托、銀行都是其受害者。庭審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6月,武漢金凰在庫假黃金共計105.77噸,通過假黃金質押擔保等方案,先后騙取15家金融機構或單位財務共計253.45億元。
庭審案件細節顯示,從假黃金入庫,到熔煉抽檢環節真假黃金的掉包、錄像環節的控制,再到假黃金編號的刻印、質檢環節虛假報告的出具、后續保管登記環節的處理……動輒千萬的利益誘惑下,質押借款方、銀行、信托及保險公司均有工作人員涉案,造假滲透到每個流程。
公開報道顯示,2015年開始,金凰珠寶以“黃金質押+保單增信”的模式融資。簡單說,金凰珠寶以等值的黃金作為質押物,彼時價值超300億元的黃金只融資200多億。黃金還有保險,一旦有損或失值,保險公司就可以對黃金減值進行賠付。
業內人士分析,保單增信模式雖然降低了金融機構的風險,但缺點之一在于,金融機構對質押方和保險公司的依賴性增加,若保險公司出現問題,可能影響整個質押鏈條的穩定性。
200億假黃金騙局爆雷已4年,至今仍是一地雞毛。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2020年以來,金凰珠寶與賈志宏已多次被執行,賈志宏多次被限消。截至2024年5月,賈志宏名下終本案件未履行金額仍超過150億元。
2020年6月,金凰珠寶被上海黃金交易所除名;同年8月,金凰珠寶通知納斯達克自愿退市。據金凰珠寶2022年報,公司已處于歇業狀態。
面對無可執行的賈志宏與“金凰系”,苦的是損失真金白銀的機構們。據統計,民生信托、東莞信托、安信信托、四川信托、長安信托、北方信托、天津信托、昆侖信托、中航信托、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恒豐銀行、張家口銀行、中經貿易、融資租賃、永泰小貸等十余家金融機構均曾為金凰珠寶提供融資。其中,“泛海系”的民生信托損失慘重。據公開報道,民生信托牽涉其中的資金超過40億元。這直接導致2020年泛海控股計提約25.2億元信用減值損失,占其利潤總額的比重達56.1%,當年凈利潤由盈轉虧。
原銀保監會“答記者問”中曾經提到武漢金凰假黃金一案,指出“一些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形同虛設”。
借款企業與倉儲企業或相關人員惡意串通,以虛假開立或者重復開立的方式,就他人貨物或者同一貨物開立多張倉單,以供借款企業重復質押給不同金融機構獲取大量倉單質押貸款,并從中牟取暴利。
典型案例9:青島港騙貸事件
2014年的青島港有色金屬融資騙貸事件,禍起倉單重復質押。2014年上半年,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港”) 被曝出融資欺詐,涉及中資商業銀行為18家,貸款總額從此前的147億元上升到160多億元。青島港成了第二個上海鋼貿圈,當地大宗商品融資領域的倉單重復質押黑幕被逐一揭開。
據了解,該過程并不復雜,操作要點就是保證參與方至少有三個,而且都是“自己人”。具體流程如下:首先,A公司將一批貨物以一定的價格賣給C公司,然后B公司再承諾以一個更高的價格買回。這樣一來,C公司可以賺取其中的差價。其次,A公司需要叫倉儲公司出具一張倉儲倉單;而C公司就要用這張倉單去銀行進行抵押融資,將錢弄出來,加上一些自有資金,支付給A公司。B公司這個時候是貨物的接收方,拿到貨物后,可以再以一個協議價格賣回給A公司,A此時又能再度讓倉儲公司重新開具一張倉單。
按照上述操縱手法, 說白了就是一家公司就可以通過旗下不同子公司伙同倉儲公司,對同一批貨物開出多張倉單,然后到銀行騙取質押貸款。
典型案例10:云南惠嘉偽造貨權轉讓造成國企直接及間接損失超50億
2024年1月12日,千億市值糧油巨頭金龍魚發布公告稱,子公司廣州益海收到刑事起訴書,但子公司不認同起訴書所認定的事實和指控的罪名。
起訴書描述的大致內容是:2008~2014年,金龍魚子公司作為中轉倉儲方期間,在云南惠嘉進出口有限公司與安徽華文國際經貿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棕櫚油貿易過程中,涉嫌配合云南惠嘉及該公司負責人張利華等實施合同詐騙犯罪,構成合同詐騙罪的幫助犯。
根據金龍魚公告,廣州益海聘請的辯護律師和咨詢的刑法專家一致認為,廣州益海不構成單位犯罪。相關意見包括:安徽華文與云南惠嘉之間的交易實質是融資性的貿易行為;廣州益海始終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實施中轉貨物出庫或貨權轉讓;廣州益海與云南惠嘉之間的棕櫚油買賣價格均是正常的市場價格;廣州益海對于云南惠嘉與安徽華文之間的交易結算情況并不知情。
典型案例11:金凰珠寶百噸假黃金騙了200億
“金包銅”騙取200億融資的驚天騙局,時隔4年暫時畫上一個句號。
2024年5月28日,湖北省武漢市中院對武漢金凰珠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凰珠寶”)及其實控人賈志宏等18名被告進行一審宣判。
珠寶店老板賈志宏的“金凰系”,用假黃金打造了一個抵押騙取融資的巨大騙局,多家知名信托、銀行都是其受害者。庭審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6月,武漢金凰在庫假黃金共計105.77噸,通過假黃金質押擔保等方案,先后騙取15家金融機構或單位財務共計253.45億元。
庭審案件細節顯示,從假黃金入庫,到熔煉抽檢環節真假黃金的掉包、錄像環節的控制,再到假黃金編號的刻印、質檢環節虛假報告的出具、后續保管登記環節的處理……動輒千萬的利益誘惑下,質押借款方、銀行、信托及保險公司均有工作人員涉案,造假滲透到每個流程。
公開報道顯示,2015年開始,金凰珠寶以“黃金質押+保單增信”的模式融資。簡單說,金凰珠寶以等值的黃金作為質押物,彼時價值超300億元的黃金只融資200多億。黃金還有保險,一旦有損或失值,保險公司就可以對黃金減值進行賠付。
業內人士分析,保單增信模式雖然降低了金融機構的風險,但缺點之一在于,金融機構對質押方和保險公司的依賴性增加,若保險公司出現問題,可能影響整個質押鏈條的穩定性。
200億假黃金騙局爆雷已4年,至今仍是一地雞毛。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2020年以來,金凰珠寶與賈志宏已多次被執行,賈志宏多次被限消。截至2024年5月,賈志宏名下終本案件未履行金額仍超過150億元。
2020年6月,金凰珠寶被上海黃金交易所除名;同年8月,金凰珠寶通知納斯達克自愿退市。據金凰珠寶2022年報,公司已處于歇業狀態。
面對無可執行的賈志宏與“金凰系”,苦的是損失真金白銀的機構們。據統計,民生信托、東莞信托、安信信托、四川信托、長安信托、北方信托、天津信托、昆侖信托、中航信托、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恒豐銀行、張家口銀行、中經貿易、融資租賃、永泰小貸等十余家金融機構均曾為金凰珠寶提供融資。其中,“泛海系”的民生信托損失慘重。據公開報道,民生信托牽涉其中的資金超過40億元。這直接導致2020年泛海控股計提約25.2億元信用減值損失,占其利潤總額的比重達56.1%,當年凈利潤由盈轉虧。
原銀保監會“答記者問”中曾經提到武漢金凰假黃金一案,指出“一些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形同虛設”。
五、三套行為
為了獲得金融收益而實施的套利、套匯和套稅。套利、套匯是利用利率或匯率的波動,通過虛構貿易、物流而博取利差和匯差的行為,除此之外還可以獲取其他非法收益。套稅則是利用貨票分離博取相應的稅收利益,具體講就是將銷往一些不需要銷售發票的終端客戶而節省下來的稅票賣給一些公司或填補銷售的稅票,一方面售票的企業獲得了套稅產生的收益,而終端客戶可以獲得部分套稅收益形成的返點,另一方面買票企業可以填補虛假交易的缺口。
通過把一批貨物在境內外轉一圈,以此賺得利差和匯差,就是一種變相的耍流氓行為,不是真正的供應鏈金融。這種套利套匯貿易,是在境內外金融體制差異較大的背景下,鉆某些進出口優惠政策的漏洞,通過設立在境外的皮包公司和金融機構,套取境內外利差和匯差的虛假貿易。這種套利套匯的運作背景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宏觀經濟背景、地域差異背景和政策制度背景。
典型案例如,金銀島以供應鏈金融之虛行個人信用貸之實事件,包括融取資金后進行套匯,或利用貨票之間的不一致賺取相應的稅收利益等等。
通過把一批貨物在境內外轉一圈,以此賺得利差和匯差,就是一種變相的耍流氓行為,不是真正的供應鏈金融。這種套利套匯貿易,是在境內外金融體制差異較大的背景下,鉆某些進出口優惠政策的漏洞,通過設立在境外的皮包公司和金融機構,套取境內外利差和匯差的虛假貿易。這種套利套匯的運作背景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宏觀經濟背景、地域差異背景和政策制度背景。
典型案例如,金銀島以供應鏈金融之虛行個人信用貸之實事件,包括融取資金后進行套匯,或利用貨票之間的不一致賺取相應的稅收利益等等。
六、移花接木
資金的獲取是憑借供應鏈中的業務或資產,但是籌集到資金后,資金的用途和去向并不是產業供應鏈,而是將資金投放到借款人博利的其他領域,諸如股市、房地產、理財等領域,甚至直接做放貸,這樣使得資金并沒有真正進入產業供應鏈運營。
典型案例12:金銀島事件
金銀島以供應鏈金融之虛行個人信用貸之實事件,包括融取資金后進行套匯,或利用貨票之間的不一致賺取相應的稅收利益等等。
2018年8月初,金銀島資金鏈斷裂,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金聯儲發生暴雷事件,金銀島系全線崩盤。金聯儲爆雷,涉及投資者3萬多人、圈走資金超25億元,加上違約的資管計劃涉及資金可能達到40億。金銀島主要從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業務主要覆蓋石油、煤炭、礦石、有色金屬、鋼鐵等10余個大宗產品種類。金銀島旗下金聯儲爆雷最核心的問題是李逵變李鬼,供應鏈金融變信用貸。因為金聯儲是金銀島產業互聯網業務向個人的借款的金融平臺,金聯儲資金投向的是資金鏈金融,而不是供應鏈金融。
典型案例12:金銀島事件
金銀島以供應鏈金融之虛行個人信用貸之實事件,包括融取資金后進行套匯,或利用貨票之間的不一致賺取相應的稅收利益等等。
2018年8月初,金銀島資金鏈斷裂,旗下互聯網金融平臺金聯儲發生暴雷事件,金銀島系全線崩盤。金聯儲爆雷,涉及投資者3萬多人、圈走資金超25億元,加上違約的資管計劃涉及資金可能達到40億。金銀島主要從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業務主要覆蓋石油、煤炭、礦石、有色金屬、鋼鐵等10余個大宗產品種類。金銀島旗下金聯儲爆雷最核心的問題是李逵變李鬼,供應鏈金融變信用貸。因為金聯儲是金銀島產業互聯網業務向個人的借款的金融平臺,金聯儲資金投向的是資金鏈金融,而不是供應鏈金融。
小結
回顧各類供應鏈金融風險事件可以發現,供應鏈金融風險類型并非單一出現,有時候這些風險在同一供應鏈金融融資活動中集中爆發,風險類型交叉糅合,風險事件一環套著一環,典型的如“廣東紙漿案”“青島港騙貸案”“金銀島事件”“專網通信案”等。復合風險事件中,存在著大量的關聯交易、虛假合同、合謀騙貸等行為,造假行為環環相扣,造假材料真偽難辨,造假成本極其低廉,讓人防不勝防。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成為致力于在此領域有所布局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由上可見,供應鏈金融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是當前經濟發展不穩定,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風險將越來越大,本文統計宋華教授指出的六大供應鏈金融騙局的案例,一是為了正本清源,讓大家明白當前中國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偽供應鏈金融現象。二是告誡大家一定引以為戒,供應鏈金融機構或者服務商,應該重視風險,不盲追熱點,不投機,要更加警惕融資方虛構貿易、虛構物流、多頭騙貸、偽擔保等,要更加精細化地管控風險,同時供應鏈金融服務商自己也要“潔身自好”,不監守自盜。
最后,希望供應鏈金融從業者重視風控,誠信經營,共同創造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發展環境,助力中國小微企業健康高速發展。
眾所周知,對于供應鏈金融機構或者服務商而言,風險控制一直是供應鏈企業管理中一個熱點且永恒的話題;建立完備的供應鏈風控體系,有效控制和管理供應鏈服務風險,是每一個供應鏈相關服務企業的“命脈”。
去年國務院國資委曾出臺國資貿易“十不準”(74號文),嚴禁各類虛假貿易業務的開展,并三令五申如企業再發生虛假貿易,則涉及企業就地免職,免職后再查;同時,74號文還進一步明確了風險防范手段,要求各中央企業加強監控手段,提高信息系統及數據應用水平,要在司庫等信息系統中開發應用貿易業務風險管理功能模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防控各類虛假貿易業務。
文章來源:萬聯網,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宋華教授,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由上可見,供應鏈金融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是當前經濟發展不穩定,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風險將越來越大,本文統計宋華教授指出的六大供應鏈金融騙局的案例,一是為了正本清源,讓大家明白當前中國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偽供應鏈金融現象。二是告誡大家一定引以為戒,供應鏈金融機構或者服務商,應該重視風險,不盲追熱點,不投機,要更加警惕融資方虛構貿易、虛構物流、多頭騙貸、偽擔保等,要更加精細化地管控風險,同時供應鏈金融服務商自己也要“潔身自好”,不監守自盜。
最后,希望供應鏈金融從業者重視風控,誠信經營,共同創造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發展環境,助力中國小微企業健康高速發展。
眾所周知,對于供應鏈金融機構或者服務商而言,風險控制一直是供應鏈企業管理中一個熱點且永恒的話題;建立完備的供應鏈風控體系,有效控制和管理供應鏈服務風險,是每一個供應鏈相關服務企業的“命脈”。
去年國務院國資委曾出臺國資貿易“十不準”(74號文),嚴禁各類虛假貿易業務的開展,并三令五申如企業再發生虛假貿易,則涉及企業就地免職,免職后再查;同時,74號文還進一步明確了風險防范手段,要求各中央企業加強監控手段,提高信息系統及數據應用水平,要在司庫等信息系統中開發應用貿易業務風險管理功能模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防控各類虛假貿易業務。
文章來源:萬聯網,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宋華教授,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干貨!】產業數字金融的七大價值和四大關鍵環節
下一篇:【熱點解讀】數字經濟與供應鏈金融、國資委十不準、數據要素與數據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