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金融科技打破傳統供應鏈金融三重困境
【EFEC導讀】王軍表示,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產業將最終走向產業互聯網的狀態。

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面臨哪些困境?
5G時代的到來將為銀行帶來哪些改變?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蘊含了怎樣的機遇?
6月11日,首屆中原供應鏈合作發展聯盟論壇在鄭舉辦,論壇現場,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以“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供應鏈金融生態”為題發表演講,對于以上問題發表觀點。
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批量帶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發展
“最近供應鏈金融這個話題非常的熱,一個月以內我就參加了多場類似論壇的討論,這說明大家都想做這個事情。”從王軍的切身體驗,可以看出供應鏈金融在當下的熱度。
供應鏈金融為何成為當下熱詞?這與其本身的天然職能不無關系。
據王軍分析,當前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債權債務處理難的背后,其實某種程度上是金融機構征信難、征信貴、風險管控服務難。而作為金融機構服務供應鏈企業,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方案。
王軍表示,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可以將資金流有效整合到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有利于增加有效金融供給,滿足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也是推動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最終從根本上有利于推動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王軍坦言,供應鏈金融并非新鮮事物,但是長期以來卻發展緩慢。概況而言,阻礙供應鏈金融快速發展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信息不對稱及多層次信用穿透難,使得金融機構難以掌握企業經營實際。
二是銀行放貸成本高。供應鏈金融涉及多方交易,為了驗證交易的真實性,金融機構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花費。三是風險識別、度量與管控難。由于傳統金融機構對于供應鏈金融行業內嵌的交易結構較難深入地解析,不能很好實現資金流與物流、信息流的相互融合,風險識別成本和管理成本較高。在嚴監管和不良資產管控壓力之下,傳統銀行的風控體系難以有效支持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
值得期待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給中國帶來一次利用新技術“變軌”實現跨越和利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實現躍遷的重大機遇。
王軍認為,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和大數據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與傳統供應鏈金融深度融合,有望通過將核心企業信用多級傳導和資金閉環運作方式,相對風險可控地批量帶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發展。
5G推動萬物互聯,未來銀行“顯形”
6月6日,工信部正式發布了四張5G牌照,標志著5G商用時代的正式到來。值得關注的是,5G的意義不僅是移動通訊層面的升級換代,同時,伴隨5G萬物得以更廣泛、緊密、智能、安全地連接在一起,未來銀行也將不斷“顯形”。
“未來銀行可以利用‘5G+物聯網’,通過海量多樣的相互關聯的物品數據,實時掌握貸款客戶的行為特征,提升授信模型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王軍說。
他表示,對于銀行而言,5G能帶來五大方面改變。
一是創造全新客戶體驗。基于5G的能力,銀行可以更順暢地將遠程服務、智能語音交互功能運用到手機或智能設備上,有效優化業務服務流程,減少客戶的等待時間,即使不到線下網點也一樣能獲得優質的服務。同時,銀行可利用AR、VR等沉浸式技術提供新型場景化服務體驗,創新銀行與客戶交互模式。
二是連接“智能物”客戶。未來,“智能物”將成為社會的一員,并成為銀行的客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設備都會具備與人、與其他智能物交互的能力,可以向金融機構發起支付、結算、投資等多樣化服務請求。
三是智能化嵌入風控。在5G 技術的推動下,大量人、智能物被接入到互聯網,并產生豐富而真實的數據,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實體流的“三合一”。銀行可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將風險管理嵌入企業經營生產流程,實時掌握客戶的風險動態,為風險管理和風險經營提供決策支持和數據支撐。
四是跨越創新普惠金融。借助5G技術,銀行的服務可以延伸到更多地方,滿足小微、三農、個人客戶的金融服務訴求,克服地域分散、信息不對稱、風險可控性差、服務成本高等問題,擴大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廣度,全面踐行普惠金融之路。更進一步,銀行可借助5G和物聯網掌握客戶的一手經營數據,輸出銀行的數據分析和財務管理能力,扶持小微客戶提升經營管理能力,提前做好資金準備。
五是金融服務將更加便捷安全。基于5G網絡的技術特性,以及網絡切片、能力開放兩大創新功能,銀行可以實現數據中心與分支網點之間,與第三方機構之間的按需互聯。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行業的創新應用,未來,無論是渠道接入還是業務管理的連接模式,都將突破傳統固定的專線接入模式,更多地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更加靈活的接入,更好地滿足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和靈活性需求,提供有效通信保障。
嘗試新技術,引導更多資金回歸實體
“對于利率市場化時代急需轉型的商業銀行而言,供應鏈金融成為滲透和服務中小企業、實現戰略轉型的重要戰略抓手。”王軍說。
面對供應鏈金融的機遇及挑戰,始終保持對新技術的高度敏感、主動嘗試新技術應用,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對此王軍提出了詳細建議。
首先,商業銀行應合理設計金融產品,垂直整合供應鏈金融,滿足供應鏈中大部分企業需求。
另一方面,隨著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日漸豐富和融資渠道多元化趨勢的出現,商業銀行也應建設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形成金融服務協同效應。
其次,打破原有信貸業務的風控運營模式和制度限制,從原來傳統的作業手段過渡到基于金融科技的手段,積極建立互聯網模式下新的交易監控和風險管理體系,也是商業銀行自身調整的途徑之一。例如,充分應用大數據,通過對供應鏈內“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監控,建立一套完善的大數據風控模型和風控體系。
王軍表示,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產業將最終走向產業互聯網的狀態,通過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商業銀行應更好地發現和搭建場景,對接融入場景,為場景服務,最終讓科技賦能于產業、服務于產業,引導更多資金回歸實體、服務實體,推動制造供應鏈向產業服務供應鏈轉型,提升供應鏈的價值。
上一篇:餓了么CEO王磊:本地即時配送還遠遠沒有到收割變現的時候
下一篇:丁俊發談供應鏈金融的三點感受和五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