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更強: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創新轉型
【EFEC導讀】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通過數字化轉型銀行業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

金融科技是中國銀行業對抗疫情的有利武器
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傳統銀行業務造成了重大沖擊,但是,在疫情期間銀行業展現了強大的科技儲備和能力。疫情爆發后,廣大銀行業將以前線下特征明顯的業務加速向線上遷移,積極應用新技術,快速融入新場景,提升應對“黑天鵝”事件的風險管理能力。疫情期間廣大銀行業面對許多中小微企業的需求,與中國工商聯共同發起了“無接觸貸款”的計劃,依托大型金融公司平臺,通過成熟的線上數據分析和風控管理能力對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有效支持了全國2000萬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復工復產及擴大生產。根據銀行業協會統計數據,截至9月1日,“無接觸貸款”共發放8642億元,目前余額達到2371億元。
金融科技是銀行業履行天職的有利武器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通過數字化轉型銀行業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同時金融科技通過優化產品服務,簡化業務流程,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優化經營管理,進一步騰挪金融讓利實體經濟的空間。普惠金融方面,我們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云分析、區塊鏈等技術,了解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提供更有質量的金融服務。傳統的監測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對日常交易的數據流、信息流進行挖掘,有效加快信貸決策的速度,實現個性化的風險定價,降低風險等級。在供應鏈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在有效解決財務信息不健全、缺少抵押物的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上發揮優勢,將真實性難以跟蹤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這些數據全部上鏈。在風險定價方面,我們采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信息識別和交叉合并,從而做好千人千面、智能定價,降低金融套利和欺詐引發的金融風險。
金融科技是銀行業創新轉型的加速器
我們用不到十年的時間進入了創新無所不包、應用無所不能的銀行4.0時代。目前銀行的客戶獲取服務已經實現從人工見面渠道、模擬電話渠道,向數字互聯渠道轉換,服務場所也實現了從營業網點向應用程序接口的多次迭代。近年來,金融科技逐步從表層的場景應用到深層的經營模式,再到非常關鍵內核的企業文化,深刻全面地體現了銀行業提供服務的廣度、深度、精度的同時,提供了以創新為驅動的新發展模式,大概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服務智能化。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通過對前、中、后臺流程進行數字化再造,利用大數據的手段,勾勒客戶形象,識別分析客戶的需求和風險等級。通過生物識別技術,提供安全極致的客戶體驗,打造智能化服務體系。二是業務場景化。針對客戶金融需求分散的實際情況,銀行將服務深度嵌入到多維度、多頻次的場景之中,增強客戶黏性。三是渠道一體化。長期以來,物理網點是銀行接觸客戶、提供需求和服務的主渠道,數字化促使銀行的服務從網點到線上,實現業務模塊化,量身定制綜合解決方案。四是平臺的開放化。大型互聯網綜合平臺的規模和場景體驗的優勢越來越明顯,銀行利用API,SEK等技術,將數據、服務標準化,向外部伙伴輸出,通過協同發展的模式,大量的批量獲客。五是融合深度化。隨著銀行業不斷強化對科技賦能的認同,現在已經走向了高頻的融合,銀行通過收購、投資、戰略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借力科技創新,在確保自身掌握金融科技話語權的同時,有些科技子公司還對外輸出科技服務能力,深刻改變了科技依托于銀行業務的定位。科技不再被視為銀行的成本中心,而是將科技本身變成產品和服務,成為新的價值創造中心。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建信信托王業強:不要因資管新規延期而延緩轉型
下一篇:張健華:商業銀行要與科技公司等跨界合作 建設供應鏈金融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