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定安:“鏈改”如何幫助傳統企業崛起?
【EFEC導讀】“鏈改”指的是一個傳統資本結構的公司通過區塊鏈重新構造產業的活動,重新定義生產者、消費者、參與者的利益分配關系,形成的新的組織模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判斷一個項目是否適合鏈改,需考察經濟體潛在規模、通證經濟合理性、治理機制合理性、團隊匹配度、產業資源支撐能力、切入路徑合理性。
何為“鏈改”?
“鏈改”指的是一個傳統資本結構的公司通過區塊鏈重新構造產業的活動,重新定義生產者、消費者、參與者的利益分配關系,形成的新的組織模式。
那么,“鏈改”有哪些模式?什么樣的項目適合“鏈改”?
8月12日21:00,應「火星財經創始學習群」輪值群主張亮、副群主張佳辰邀請,LedgerCapital創始合伙人費定安做了主題為“鏈改:傳統企業的通證經濟改革能否崛起?”的分享。
他表示,目前“鏈改”主要有四種核心模式:
1. 團隊利用原有的行業理解和準入、商業和人力資源做與原股權公司并行的區塊鏈項目;
2. 平臺型公司將原有業務的激勵體系或部分交易體系放到鏈上,從而從一個中心化應用轉型為一個開放式的協議;
3. 創業公司在還沒有執行成熟的中心化商業模式之前,服務場景又是剛需的情況下,自然的向鏈上延伸;
4. 大型企業用一部分中心化資源支持數字資產業務。
不過,目前市場上的“鏈改”項目良莠不齊,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項目原本就增長乏力或資金緊缺,把發幣視為融資手段,或者團隊沒有All in,通證設計缺陷等。
費定安認為,判斷一個項目是否適合鏈改,會考察經濟體潛在規模、通證經濟合理性、治理機制合理性、團隊匹配度、產業資源支撐能力、切入路徑合理性幾個方面,但核心是人,那些被“古典”創業大潮洗禮過的優秀創業者和團隊,如果能夠成功跨越思維曲線,會是區塊鏈生態優質資產的主流力量。
以下為費定安分享原文,由火星財經(ID:hxcj24h)整理:
大家近期已經比較熟悉“幣改”這個名詞了。我們機構從去年創立之初的業務之一就是與相對比較成熟的創業團隊,或者已有成型業務的公司,做通證經濟改造和延伸。同期國外有跟我們做類似的事情的機構,讓我們學到了Reverse ICO這個詞。
結合中文語境,我們內部稱Reverse ICO為“幣改”,但是對外我盡量不用這個詞,因為它沒有完整地詮釋區塊鏈經濟改造這件事,且暗示著融資。近期的FCoin幣改試驗區把這個詞徹底普及了,但也更昭示了這件事的挑戰。
以下我們用一個新詞“鏈改”來探討。“鏈改”的定義比“幣改”要寬泛一些,因為企業的區塊鏈經濟結構化改革并不是僅局限于幣的改革,也跟融資與否無關。
01
何為“鏈改”?
“鏈改”指的是:一個傳統資本結構的公司通過區塊鏈重新構造產業的活動,重新定義生產者、消費者、參與者的利益分配關系,形成的新的組織模式。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協同方式和激勵方式,讓整個行業的效率更高、層級更低,讓整個產業的價值回歸更加本源的狀態。
“鏈下”的優秀企業經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洗禮,有經歷過自我迭代的領導層、完善的產品、商業、技術執行和創新能力,積累了成熟的現有生態:用戶群、合作伙伴、行業資源。當他們以端正的心態和遠景,加上團隊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來設計合理的通證和執行社區運營,那么這樣的“鏈改”項目有機會比同期“原生態”項目要走得更遠、更扎實。
從市場數據來看,進入2018年二季度,“鏈改”項目比同期上三大交易所的項目表現平均要好20%,和主幣表現幾乎持平。
“鏈改”目前市場上有幾種核心模式:
1. 團隊利用原有的行業理解和準入、商業和人力資源做與原股權公司并行的區塊鏈項目。
這類項目的核心難點在于團隊有沒有退出股權項目,需要通證價值與股權產生正向的業務或戰略協同。典型的案例比如目前幣值排名全球前20的OmiseGo。
Omise這個股權公司原先是泰國排名第二的支付網關。而OmiseGo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支付和交易網絡,未來也會接入法幣并基于Plasma來實現擴容。OmiseGo的核心使命是繞開傳統網關對現有國家性金融系統的兼容性依賴,從而滲透傳統支付網關模式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和資源來滲透的場景。
OmiseGotoken則是交易驗證的核心通證。1.而Omise這個股權公司也能夠優勢滲透必須中心化提供的身份認證等場景服務于OmiseGo的去中心化生態。股權公司也能幫助鏈改項目潛在企業伙伴更快實施和落地,因為他們有服務企業的團隊和能力和提供企業級解決方案的經驗。
這里如果團隊徹底退出股權項目,就不需要考慮和股權的關系。他們夾帶著對行業的深入理解和行業資源,其實是一種“鏈改”。
2. 平臺型公司將原有業務的激勵體系或部分交易體系放到鏈上,從而從一個中心化應用轉型為一個開放式的協議。
這類項目是至今已有一定用戶基數的應用比較主流的“鏈改”方向,比如有一系列的國內外C2C內容平臺紛紛上鏈。這類項目的核心難點在于,數字資產的進入門坎仍然太高。
對于包括中美這樣大部分低滲透率國家(中國1%,美國<3%),激勵通證化的用戶轉化率很低,對用戶增長也沒有正向的幫助。不過日韓這樣數字資產高滲透的國家已經產生了一些正面的數據表現。例如我們服務的Gifto(由Uplive直播孵化)在韓國,不僅原用戶已產生了有意義的正向的轉化率,并且吸引了通證投資者成為應用使用者。
動態地來看,這類項目如果原有用戶在數字資產滲透率領先的國家或監管友善的國家,有機會更健康的落地并將通證和原有用戶生態真正有機結合。
3. 創業公司在還沒有執行成熟的中心化商業模式之前,服務場景又是剛需的情況下,自然的向鏈上延伸。
這是“鏈改”項目里最接近于區塊鏈原生態的一類。“鏈改”的機會成本要低很多,通常股東支持力度也更大。此時的通證化往往能夠加速初期的網絡效應形成。例如丹華和我們投資的Points。未來優秀的創業公司早期不需要在融幣和融股權之間抉擇,啟動資金也并非都得靠發幣解決。
4. 大型企業用一部分中心化資源支持數字資產業務。
例如Line在日本開設的幣幣交易所,Kakao投資的Upbit和未來可能開展的其他2C的數字金融產品。但是這類公司原有業務的監管敏感往往使得數字資產業務開展,尤其是與原有用戶群的對接緩慢,優勢不能夠有效發揮。至今Line交易所還無法開放其Line用戶的倒流,交易規模有限。
這類“鏈改”項目發展最快的會是在政策友善的發展中國家有著現有資源的企業。通常這類項目首先以一個中心化的商業模式出現,關聯的通證也是”平臺幣”的結構帶有鼓勵使用的機制或或分紅,在價值上更容易得到支撐。
我們現在服務的部分大企業和政府項目,甚至在應用上公鏈或自己開發公鏈方面也都在積極地做類似的探索。但這里遇到到商業模式沖突的挑戰。從商業邏輯上,大企業更能夠接受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滲透弱勢業務或新業務。從而合規的角度,區塊鏈不能沒有通證,但卻可以沒有ICO。
與所有區塊鏈項目一樣,“鏈改”項目同樣良莠不齊,最普遍的問題是:
1. 市場上很多“鏈改”項目原本就增長乏力或資金緊缺,把發幣視為融資手段,把資金反哺到一個本身質量就不高的中心化資產,這樣的幣與空氣幣無異。
2. 團隊沒有All in,一只腳仍然踩著股權公司的利益。通證的設計如果不能把Token利益和股權有機的協同,至少需要做到實質切割并且核心團隊和資源Allin。
3. 并不是所有場景都適合上鏈,在業務中已經建立起足夠信任的場景,沒有必要為了通證化而通證化。另外應盡量選擇更廣范圍參與的基礎性平臺,避免自己搭建的聯盟性平臺,或私有平臺,這會影響通證化的終極目標,甚至與區塊鏈社群精神背道而馳。
02
“原生態”vs“鏈改”
在原生態時代,項目的成功取決于總設計師對技術和經濟結構的設計,使生態有機的建立,達到無為而治。彼時,蘊含在中心化組織里的商業能力優勢不明顯。但隨著競爭的加劇,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項目,哪怕是Layer1的項目從一開始就對創始人綜合能力,組織的技術、產品、商業能力有極高的要求。
部分原生態團隊在這些綜合方面,尤其是創造場景化應用和用戶獲取經驗是比較欠缺的。所以優質的“鏈改”團隊是很有優勢的。
尤其在熊市,部分“鏈改”項目有能力用未變現的中心化資源對幣值進行反哺,有利于幣值在市場波動下的穩定。“鏈改”項目的現有生態,前提是真實和直接和場景關聯的,也有效地支撐通證經濟的和代幣價值。在基礎設施不健全,大部分區塊鏈項目落地還比較遠期的背景下,這也是很重要的優勢。
反觀部分原生態項目,如果我們把場景和真實代幣經濟關聯到長期代幣價值,那目前許多項目價值有限。
當我們去判斷一個項目是否適合鏈改,會考察經濟體潛在規模、通證經濟合理性、治理機制合理性、團隊匹配度、產業資源支撐能力、切入路徑合理性幾個方面。但核心是人,我們堅信被慘烈的“古典”創業大潮洗禮過的優秀創業者和團隊,如果能夠成功跨越思維曲線,會是區塊鏈生態優質資產的主流力量。
問答環節
Q1:你提到鏈改的關鍵之一是很好地協調股權股東和Token投資人的利益分配,這方面有哪些模式和最佳實踐?
A1:技術上不外乎是:1.賦予股東將股權轉一定比例通證的選擇權; 2.給股東投資Token的權利;3. 送股東Token;4. 啥也不給。
使用的場景其實回到剛才講的,新項目設計是否和股權項目有正向協同,負向協同,或是徹底切割;同時團隊的兼顧或是剝離是否對原股東有一定的影響。好的鏈改項目其實一般都比較順,如果在這里卡殼通常是由更深層的原因。
Q2:目前的鏈改項目最缺乏的是什么?如何補缺?
A2:假設團隊的思維模式沒有問題,具體操作上通常短期最缺的營銷和社區建設運營。這是區塊鏈項目的第一件事之一。但對于某些股權項目是排在生命周期很后面的,這里除了外界的幫忙,其實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古典行業的人才在這方面其實能力更強,只不過沒有進來。
我們經常說某個區塊鏈項目的社區建的牛,忠誠度高。但不往遠了說,熟悉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的人知道小米也是沒有產品就有了社區還有人買單。這方面我相信古典人才進來只會提高行業的水平。
Q3:你說區塊鏈項目不能沒有Token但可以沒有ICO,可否解釋一下具體來說這樣的項目如何實施和運行?
A3:鏈改的項目是不一定需要初始資金的。這種情況下Token的發放只是一種社區建立的手段不是融資的手段。可以不公開募集,甚至可以不募集。可以按需定向發放給機構合作方。當項目更成熟的時候再開放給社區,當通證產生utility時再開放交易。這是我的一種設想目前案例還少,但未來相信會更多。
Q4:作為古典投資界投出過蔚來汽車、快手、獵聘等明星項目的投資人,現在開創區塊鏈金服平臺,在業界建立起很好的品牌,你覺得ledgercap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什么?
A4:LedgerCapital主要的特點是成員既有多年跨周期的古典投資人,也有鏈改創始人和90后原生態項目創始人,團隊也都是古典專業背景自身“鏈改”來的。大家對事情的看法都更長遠一些,希望在數字資產行業做長期有價值的事情,從技術、商業、資本市場、社群這幾方面做好鏈上鏈下橋梁的事情。我們團隊也非常國際化以國際業務為主,區塊鏈的機會是一個徹底跨國界的,我們從中外市場的連接上提供好我們的服務。
Q5:區塊鏈的本質和邏輯與傳統中心化企業的邏輯不是一個思路,我個人認為與其改造傳統企業,不如推倒重來,也許成本更低。只不過需要跨界人才和時機。你怎么看?
A5:這其實也是“鏈改”的模式之一,算是第一類的其中一種,就是人都出來了而且跟股權項目切割的很清楚。我覺得人的思維絕對是要革命的,但是核心是在原企業歷練過的人和他們積累的資源是可以讓區塊鏈項目加速的。可能這么多模式里面我個人比較看好的也是這一種。
Q6:幣改的合規和法律方面還有啥可建議的,例如積分、預付款等泛數字化權益含有數字貨幣屬性的這些機制?
A6:合規是一方面我覺得現在的最大挑戰是數字資產的使用門檻太高,這些數字化權益對于泛用戶來說意義不大,但是隨著門檻的降低會有所改變,在日韓已經看到了一些這樣的跡象,就是泛互聯網的用戶數字化權益跟數字化資產擁有者已經有相當的重合,并且產生正面的效應。另外重要的是數字化權益要有需求場景。
嘉賓簡介
費定安/LedgerCapital創始合伙人
首位成立區塊鏈專業金服機構的古典投資人,曾在華平負責中國和東南亞的TMT投資,投資了包括蔚來汽車、優信、獵聘、快手、Gojek等獨角獸項目。LedgerCapital專注于服務和投資杰出創業團隊和高成長企業的區塊鏈項目,在全球服務并投資了RedPulse、Gifto、ICST、Origo、Atlas、Coinsuper、Arpachain、Points等項目。
上一篇:淺談金融開放,應做到“內外兼修”
下一篇:崔忠付:雙向延伸供應鏈服務,推動農產品流通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