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君:掌握結構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供應鏈金融
【EFEC導讀】供應鏈金融不是為大企業融資,一定是服務于供應鏈的上中下游中小企業。它的核心和本質還是金融,所以它的主題永遠都是圍繞著信用、風險來解決問題。

關于供應鏈金融有很多種說法,有1+N的說法、有把消費鏈金融當成產業互聯網金融的說法,在實踐中我們認為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就是這四點:
1、著眼于整條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而不僅僅是看當地的企業,并且重點服務的不是五百強,而是中小型成長企業。
2、利用多種科技建立閉合化的交易結構及數據模型
3、收入自償性。
4、綜合解決金融信用和風險并優化供應鏈績效的一種新型金融服務技術。
所以它是技術、思想、還是商業模式,完全把它當技術來做是不對的。這里最重要的是收入的自償性。所以供應鏈金融是著眼于整條供應鏈,通過交易結構的閉合性、管理的垂直性、收入的自償性的控制,提供系統化金融服務的技術、思想、模式。
供應鏈金融到底要干什么?
首先一定要明白供應鏈金融不是為大企業融資,一定是服務于供應鏈的上中下游中小企業。它的核心和本質還是金融,所以它的主題永遠都是圍繞著信用、風險來解決問題。
它的本質是為有錢人理財、為無錢人融資,以增值為目的、信用為基礎、風險是邊界、杠桿是手段,還有服務實體經濟。如果不服務實體經濟,把貿易做成了貿易性融資,尤其是融資性貿易,這就非常危險。
所以一定要服務于實體經濟,所以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主題是風險、成本、自償化的結構。
做好供應鏈金融的關鍵是什么?是建結構。
為什么現在保理在很多企業做不起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結構太平,生態不豐富。在應收賬款的債權轉讓過程中,債權背后的邏輯是不一樣的,所以真正做起來而且做得好的保理公司很少,就是因為結構不行。
還有就是做質押融資的,雖然押給你的是蘋果手機,但實際上只有包裝是蘋果手機的,里面裝的手機根本不是真正的蘋果手機,貨是假的,結果就錯亂了。因為你的結構不夠豐富。
什么叫結構?主體、節點、關系、流程。
這里講的關系不是平時的人際關系,這個關系有自己特定的定義,所以一定要構建頂層、設計好供應鏈交易結構,不然是做不好供應鏈金融的。
為什么結構這么重要,這里談一下產業互聯網在設計供應鏈金融中的結構。
結構的前端是應用層,可以是手機、醫療產業、機械產業,透過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數據最后再做到基礎層。因為供應鏈金融平臺上的融資企業的信用水平一般處于社會信用的平均水平左右。有些是在平均水平以上,但是大部分都是處于平均水平以下,并且平臺剛上的時候基本沒有什么數據,如果這時候就說要基于數據來做供應鏈金融,那是不太可能的。
這種情況下,基于產業互聯網的平臺做結構控制是任何一個供應鏈金融平臺前五年必須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沒有把結構控制的供應鏈金融做起來,就想一下子建立大數據信用平臺,做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功能應用,要么是吹的,要么是騙子。因為你沒法保證數據量和數據維度的豐富度。
我一直都在強調結構,用產業互聯網來構建結構,抓取數據平臺,所以基于產業互聯網的供應鏈金融創新路徑的框架就是:
1、供應鏈金融一定要進入一個產業鏈供應鏈,游離在產業鏈供應鏈之外試圖做橫到邊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要做豎到底的事情。供應鏈金融做得好不好就看能不能設計交易結構、主體流程、關系節點,把多利益相關著鏈接起來。
2、形成精密的利益關系。
3、不過分約束的商業伙伴關系生態。
有了這個框架后才能把信息化平臺和云計算互聯網撐起來,構建平臺以后才可以做供應鏈金融創新,要怎么做都可以,做稅務融資也可以。
要做好供應鏈金融就必須要做好產業交易結構的設計,有了這個框架可以做什么?
首先是產業互聯網進行結構性的風險識別控制,當結構建立后,平臺數據又有了,這時候就可以做信用風險識別,一種是信用風險識別,一種是結構風險識別,這兩種風險識別都指向供應鏈金融的走向。
因此一定先做結構識別,建立結構風險識別技術,有了這個以后再基于平臺數據做信用風險識別。
很多時候的數據維度是不夠的,數據一定是基于產業,因此不掌握結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供應鏈金融。最后才能真正產生很好的績效,讓產業生態和金融生態進行融合,讓企業產生了競爭優勢和生態優勢。
■整理 | 堂主(lqh-wanlinkscfa)
■來源 | 文健君《基于產業互聯網的供應鏈金融創新路徑》
上一篇:宋華:區塊鏈如何賦能供應鏈金融?
下一篇:尹軍琪:物流倉庫改造的設計與施工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