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農普惠獲4000萬元融資 供銷e家領投
【EFEC導讀】中農惠普成立于2016年底,是一家從種植端切入的果蔬供應鏈服務商,主要基于通用型種植管理SaaS系統“慧種地”(PC端和APP端),為規模化果蔬種植經營主體提供精細化種植管理、種植規劃、反向供應鏈等服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果蔬供應鏈服務商「中農普惠」已完成4000萬元pre-A輪融資,本輪由供銷e家領投,宜信新金融產業投資基金跟投,白澤資本擔任獨家FA。
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核心SaaS產品“慧種地”的迭代升級、農業智能物聯網硬件采購及線下品控/集配中心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本輪融資也是中農普惠進一步市場化運作的信號。
中農惠普成立于2016年底,是一家從種植端切入的果蔬供應鏈服務商,主要基于通用型種植管理SaaS系統“慧種地”(PC端和APP端),為規模化果蔬種植經營主體提供精細化種植管理、種植規劃、反向供應鏈等服務。此外,為提升從產地到一級分銷商的流通效率,中農普惠還提供產地倉品控、預處理和金融等服務。
目前,中農普惠的營收來源主要為SaaS工具服務費和反向供應鏈服務費等。

在果蔬種植端,除了農業中普遍存在的種植主體分散、經驗種植為主、缺少征信數據等痛點外,果蔬產品生產季節性、分布地域性、不易存儲與消費端的全年持續性需求形成天然矛盾;而相比主糧,果蔬種植對勞動力依賴程度更高。
一方面,如果沒有科學的種植規劃和管理,難以形成穩定的規模化供應,另一方面,種植周期中的諸多變量、采貨尋源低效等問題,促使下游經營主體深入種植源頭解決品控、非標等痛點。
中農普惠COO周昕認為,“慧種地”作為一款實現種植場景線上化的底層工具,其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
1)從時間點出發:在將種植主體的種植經驗結構化、數據化的過程中,結合對環境、作物長勢、農事行為、資源效能四個數據維度的分析,幫助企業在某一時間節點優化種植決策,實現精細化種植管理,提升農產品的商品化率。
以西蘭花種植為例,按照出口西蘭花的商品規格要求,當單株葉片為18葉時,作物株高應不超過35cm,而下圖中記錄的實際株高超過了60 cm,則意味著種植過程中水肥控制不當,造成作物徒長,產出不合格品的概率較高。

2)從時間軸出發:根據一級分銷商的產品規格要求,反向進行規模化種植規劃,進行產區、品種、農時以及產地倉儲/預處理能力的撮配,以實現規模化的穩定供應。同時,慧種地能為企業提供成本管理、工單管理工具,以幫助企業高效規劃產銷環節。
周昕向36氪強調,雖然反向供應鏈也是從訂單出發,但除了供應的結果,更強調供應鏈全過程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
在具體的落地上,中農普惠完成SaaS系統的搭建和數據初始化后,由企業全職的基地管理員在田間巡檢、農事工單實施過程中,通過便攜式智能檢測設備,采集種植過程中的農事行為和作物數據。而種植場景在線化,則是中農普惠打通上下游產業數據鏈的第一步。
關于SaaS系統為何是果蔬種植端好的切入點,周昕解釋道:
相比資金流轉更快的農資投入端和農產品流通端,種植端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且由于果蔬品類勞動力依賴程度更高,果蔬種植既要管種植也要管人。
而規模化種植企業對于種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有效配置、農事行為數據沉淀、人員管理等種植管理需求已趨于顯性,它們本身就會要求員工記錄種植過程,而中農普惠是提供一個智能化工具,讓管種管人一步到位。
更重要的是,在農業領域中SaaS的投入成本近乎最低,且易于規模化復制,而“慧種地”通過近兩年的實地打磨,產品已較為成熟,且能夠讓中農普惠實現自行造血。
據了解,中農普惠的“慧種地”SaaS工具現已覆蓋規模化種植面積約860萬畝,交付實施約240萬畝(以經濟作物為主)。基于慧種地的規模化優勢,中農普惠也在試水果蔬自營業務,在河北、內蒙產區建立了多個產地倉,5個月內完成5000余萬元的營收規模,并計劃在2019年圍繞“慧種地”覆蓋的主要產區如廣西、川渝陸續建設品控中心。
團隊方面,CEO崔靜波擁有7年以上農業創業經驗,曾經營生鮮O2O、出口蔬菜基地種植項目,并曾任職于埃森哲等咨詢公司,擁有8年以上信息技術咨詢經驗。而周昕本人曾是一名律師,擁有8年以上能源化工、農業投資及行研經驗。
關于本次的投資邏輯,供銷e家運營公司CEO王豐表示:
對供應鏈制高點的爭奪,最終必然回到對種植端的控制和管理。慧種地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種植端提升生產種植效率和農產品標準化出產率的有效解決方案,投資中農普惠,一是慧種地能跟供銷e家后期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打造可以形成有效互補和戰略協同,二是看好崔靜波和周昕為主的創始人團隊。
上一篇:剛剛,聚盟宣布完成Pre A+輪過億元融資
下一篇:融慧金科獲華創資本千萬美元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