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下海派,掀起商海淘金巨浪
【EFEC導讀】“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92年,是創業者的久旱逢甘露。這一年,從上到下的改革浪潮也帶動了商海沖鋒的“革命”、首次出現了“下海派”的概念。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熟悉的旋律回蕩在耳邊,1992年,鄧小平在南海邊的談話,將我國從“姓社姓資”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所以,商場上關于下海經商的創業浪潮,也將歸宿到明確了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1992年10月在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
而隨著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涌現出一批“92派”企業家,專指1992年前后下海的這批企業家,包括潘石屹、陳東升、俞敏洪、李寧等來自社會各界的名流,都有著“92派”出身的背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的下海潮更像是一次社會精英的“淘金潮”,大批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紛紛投身商海。
《人民日報》也發表了題為《要發財忙起來》的文章,鼓勵人們“下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規模遠超過80年代的新一輪“下海潮”席卷了全國,這一次的下海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次社會精英的“淘金潮”,大批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紛紛投身商海。據統計,當年辭官下海的人超過了12萬,而保留職位而去經商的更超過了1000萬人。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正是這樣一批快速富裕起來的企業家,抓住了時代發展的機遇,改變了人生的道路。膽量和智慧并存的他們,紛紛成為各自行業里的江湖大佬。而作為突破創新、敢于打破常規的“下海派”的企業代表們,直到歷史的年輪轉動到今天,他們的事跡也值得我們反復了解,為今天的創新發展留下一些可供探尋的蹤跡。
潘石屹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
潘石屹的第一個一百萬,發生在一場地產泡沫中。而這第一桶金也成為了潘石屹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奠定了打下一片房地產王國的基礎。
而其中,潘石屹“發家”的地方就在當時炒得火熱的海南房地產戰場。1992年,在倒賣土地之中,大亞灣造就了很多百萬、千萬富翁。但如電視劇《下海》劇情一樣,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一夜之間從千萬富翁淪為一無所有。
而潘石屹也屬于其中之一,不過他是幸運的那一個,潘石屹和他的六人團隊敏銳的嗅到了政策動向,在風向突變之前適時收手,最后離開了海南,不久后,海南的房地產泡沫就破了。
在一次對潘石屹的采訪中,他復述了躲過這次房地產泡沫的過程:
“當時海口的常住人口好像是十五萬人,還有我們這些跑著去的,沒有戶口的人,大概也有十五萬人,一共就有三十萬人。我把海口市規劃批了的面積,也就是市政配套費都遞交了的,加起來,除了一下海口的人口,我記得數字是四十九平方米。當時北京的人均住房面積是七點四平方米,而海南剛剛建省,在海口這樣一個不 富裕的地方,電都沒有,一個紅綠燈都沒有的地方,建房子要接近五十平方米,北京才七平方米多。這就是房地產泡沫啊,跑的越早越好。”
于是“萬通六兄弟”聚頭商量,決定快速抽離資金,分散風險,轉戰北京,于是才有了后來“大半個北京的CBD都出自潘石屹之手”的說法。
可以看到在92年、93年的海南房地產泡沫中,能脫離險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皆為有遠見者。而潘石屹對這次事件的總結則為:無論做什么、在哪里,都要尊重常識。
許家印和他的恒大帝國
也是在1992年的“下海”轉折后才逐漸有了許家印和他的恒大帝國。
1992年,許家印從河南舞陽鋼鐵廠辭職后先到深圳,進入一家叫“中達”的貿易公司打工。從業務員做起,幾經折騰后,說服老板一起到廣州干起了房地產生意,后注冊成立了一個新公司,逐漸站穩腳跟,當時的他帶著一個司機三個員工奔赴廣州,在城中村租了三間小屋子,直到憑借珠島花園項目一戰成名。
之后,許家印開始獨立創業,又注冊了恒大地產,也就是時值許家印38歲,恒大地產誕生了。頂著亞洲金融風暴,在三年內,從當時廣州1600多家房企中脫穎而出,成為前10強。目前,恒大除在地產業繼續稱王稱霸,更一路縱橫捭闔,踏足文化旅游、快消、健康及體育等多元業務。
而直到今天,許家印和他的恒大,仍在一路狂奔。也可以這么說,許家印和恒大的開端就在1992年決心“下海”的那一刻。
“92派”代表陳東升
據說,“92派”這個名詞出自陳東升。33歲時他從副局級的位子上下海經商,每一步都走得很巨代表性。
陳東升在介紹自己的經歷時,曾這樣感慨1992年的創業浪潮:當時海南島有一句話,說“如果椰子掉下來砸著兩個人的話,那么,肯定一個是董事長,一個是總經理”。
而這樣的情況的出現除了鄧小平在南海邊的講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陳東升表示,是兩個文件,股份公司試行條例的頒布。由于這兩個文件,使以陳東升為代表的這些人想創建公司有了可能。
他強調的“92派”企業家創建的是真正的現代企業,“92派”可以說是中國真正現代企業的第一批試水者,所以陳東升一直是從自主創新的角度去破局,稱為“下海”。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創辦嘉德拍賣,還是創建泰康人壽,陳東升的思維都是很前衛的。在1992年的時候,市場經濟剛剛活躍起來,陳東升將目光投向于兩個行業——藝術品拍賣和保險行業,需要足夠的勇氣。
“ 用計劃經濟的余威, 搶占市場經濟的灘頭!”當初說出這句話的陳東升,充滿豪情壯志。亦在計劃經濟長久實行下的今天,留下了感慨萬千。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分水嶺
轉眼間,26年已過去。當初從92年改革春風中走出的企業家,很多已經成為業界翹楚,統領著房地產、金融、教育等諸多行業。
財經作家、《中國企業家》主編牛文文評論“92派”說,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和之前的中國企業家相比,他們應該是中國最早具有清晰、明確的股東意識的企業家的代表。這些人往往在政府部門待過,有深厚的政府關系,同時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具有前瞻性的預測能力,他們能創立一個行業并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1992年這道分水嶺之前,中國社會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但對路線上的方向認知還存在很多爭議,而進入92年之后,中國社會的思想路線空前統一,那一年,抵京的前世行駐華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目睹這一巨變后,曾感慨道:
“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上一篇:2018年物流機器人的七大趨勢
下一篇:從無到有,中國如何締造“世界第一快遞大國”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