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件快遞更綠色?
【EFEC導讀】綠色包裹行動是全行業常態化工作,各地管理部門和郵政快遞企業也在切實負起責任,在綠色化路程上不斷探索,但從百姓消費的角度來看,實施效果仍不盡人意,是什么阻礙了環保的腳步?

胡錦 供圖
國家郵政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郵政快遞業日均快件處理量高達2.4億件,預計今年快遞業務量將達到740億件。人均快件量也將從2000年的0.01件增長到2020年的超過50件。如此龐大的快遞量帶來的快遞包裝廢棄物數量也在快速增長,逐漸成為一道環保難題。
一方面,自2016年國家郵政局頒布《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起,距今已4個年頭,各郵政快遞企業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環保包裝材料。另一方面,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占到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增量的九成左右。
綠色包裹行動是全行業常態化工作,各地管理部門和郵政快遞企業也在切實負起責任,在綠色化路程上不斷探索,但從百姓消費的角度來看,實施效果仍不盡人意,是什么阻礙了環保的腳步?本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綠色包裹”各出奇招
目前我國快遞包裝以瓦楞紙箱和塑料袋為主,再加上其他包裝材料包括編織袋、泡沫箱和文件袋等,廢棄材料造成的能源消耗逐年遞增。2010年,僅快遞包裝生產過程中,就產生了61.15萬噸碳排放,到2018年時激增至1303.10萬噸,種植大約7.1億顆樹才能中和如此巨量的碳排放。
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面對快遞包裝在生產、使用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國家郵政局先后制定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8年12月,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第12次局長辦公會議上強調,要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綠色發展主體責任,研究制定相關行業標準。今年年初,國家郵政局提出了“9792”目標,即“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90%,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7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90%,新增2萬個設置標準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的郵政快遞網點。在今年6月,國家郵政局又發布了《郵件快件綠色包裝規范》,對快遞包裝細則進行了進一步規范和指導,在過度包裝、紙箱包裝、膠帶和塑料制品使用等方面都進行了規定。
郵政快遞業各企業也在切實負起責任,不斷探索、施行綠色包裝的具體措施。2018年5月,中國郵政正式啟動“綠色郵政”建設行動,針對營投、包裝、運輸、電商四大生產環節進行全方位“綠色改造”。目前,中國郵政全國電子面單使用率達99.03%,按快遞國標采購的包裝占比達97.27%,使用科學封裝打包法占比達94.22%、電商快件二次包裝率降低至2.78%。
順豐速運則建立了包裝產品的循環使用、減量化和回收再利用三個研發渠道,搭建了減量化包裝方案及可持續包裝循環體系。2018年至2019年間,順豐以紙漿模塑材質取代EPE(可發性聚乙烯),以十連袋取代單個袋,同時推行豐·BOX、集裝容器、籠車、循環文件封等四類循環快遞容器,并搭建了順豐循環運營平臺進行數據管理。

湯蕾 供圖
蘇寧物流在2018年就發布了綠色物流共享行動“青城計劃”,開始使用共享快遞盒“漂流箱”。之后兩年在海口、無錫、北京、上海、廣州等13座城市啟動了該計劃,計劃今年內完成100個城市落地計劃。

王蕾 供圖
2017年,菜鳥聯合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百世等快遞公司,成立菜鳥綠色聯盟公益基金。去年5月,菜鳥和五家快遞公司共同發起“綠色快遞日”,并宣布將在全國鋪設5萬個綠色回收箱,號召消費者將包裝箱留在菜鳥驛站內,便于回收利用。
京東物流也推出了“紙箱回收計劃”,在京東配送員上門送貨時,用戶可將自己閑置的紙箱交給配送員,根據紙箱的數量可獲得相應的京東商城現金抵扣物——“京豆”,以此激勵消費者參與紙箱回收。同時京東的“青流計劃”也在推廣使用循環快遞箱。

漆弋暉 供圖
越來越多的郵政快遞企業堅定了發展綠色包裝的意愿和決心。畢竟,正如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中所言:“敬畏和愛護自然的唯一后果,就是我們會生活得更好。”
循環快遞箱普及率低 紙箱回收遇冷
郵政快遞業的綠色治理成為了重要的課題。在國家郵政局等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眾多快遞企業大刀闊斧進行“包裝”改革,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三大目標成果初顯,但記者通過線上線下調查發現,要讓綠色快遞真正落地,仍“道阻且長”。
在走訪中有不少消費者表示,自己從來沒有遇到、使用過“循環快遞箱”,也幾乎沒有參與過“紙箱回收項目”,其中不乏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市民。
記者咨詢各大郵政快遞企業客服人員及工作人員后得知,盡管“循環快遞箱”在全國不少城市已經普及,但使用仍有門檻:有的快遞公司表示具體操作中,需要由寄件網點或倉庫出貨時自行決定使用與否,大多情況下在退貨等“二次寄遞”時使用較多;也有一些快遞公司表示由于“循環快遞箱”成本較高、規格制式較少,使用限制多。總體來說,“回收范圍小、回收成本高、消費者回收積極性低”,是“循環快遞箱”推廣時遇到的三大主要問題。
在末端,消費者使用“循環快遞箱”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6月11日,市民劉小姐在某購物網站購買了一款速溶咖啡,由該網站自有物流使用“循環快遞箱”進行配送。記者代取貨時發現,快遞員在戶外取貨點當面打開、回收包裝箱后,又將貨物裝在一個新開封的大型快遞塑料袋中交給消費者。這樣的回收方法,難免有形式主義之嫌,環保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快遞員當面打開包裝箱的行為,也讓消費者對快遞公司的隱私保護工作產生了懷疑。“如果我購買的是隱私物品,快遞員不打招呼,直接當面打開會讓人十分尷尬。”劉小姐說。
為了回收循環快遞箱,反而使用大塑料袋(本報報紙為參照物)裝貨物,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本報記者 閻語 攝
對此,某快遞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循環快遞箱”推行時間不短但效果不甚理想。“如果讓消費者自行帶走循環箱,收回效果很差,目前只能回收20%左右;如果寄遞時當面收回循環箱,又會牽扯到消費者隱私問題,所以使用率其實很低。而且回收處理的話,要進行面單清理和循環箱內部清理,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都比較高。”該工作人員無奈表示。
同“循環快遞箱”一樣,紙箱的再利用率也十分有限。有數據顯示,按重量計算,僅有5%的紙箱被重復使用,而塑料包裝中,除70%—80%的泡沫箱得到回收外,其余全部混入生活垃圾。
有意愿主動將紙箱交于快遞企業回收的消費者向記者表示,部分快遞的過度包裝也降低了紙箱的回收率。“很多快遞紙箱都被膠帶纏了太多層,把膠帶暴力拆開的結果就是紙箱也被破壞,根本沒法回收。”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貝小姐說。少纏膠帶能解決問題嗎?記者咨詢了某網店店主申先生,他表示,自己制作、售賣的是易碎手工藝品,之前遇到過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因打碎或是包裝損壞,被消費者差評的情況,所以不得不在包裝箱里塞滿大量填充物。“紙箱的質量一般也比較差,所以我就會用寬膠帶把紙箱緊緊纏住,確保箱子運輸途中不會破裂。”
由此可以看出,消費者拿到手中的雖然只有一個“綠色包裹”,但是卻涉及道路運輸、包裹流轉、配送服務、人員管理等各流程,每一個紙箱、每一次送件,都折射了快遞全流程的綠色化程度。
“綠色包裹”關鍵在商品包裝全流程改革
如何改進,才能把“綠色包裹”送到消費者手中?在國際環保組織工作的唐大旻表示,優化綠色包裝,需要先明確目前回收不暢的原因。“國家郵政局對于綠色包裝的定義是‘標準化、減量化、可循環’,那我們反推可得,當前快遞包裝領域主要的問題是標準化服務不到位、過度包裝,以及包裝物用完即棄,而這三個方面又環環相扣。”唐大旻說,“正是因為快遞服務不夠標準化,造成寄遞物品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受損,這才讓消費者和電商養成過度包裝的習慣。又因為這樣,使得快遞包裝物絕大多數是用完即棄,加大了快遞包裝廢棄物的污染。”因此,唐大旻建議,管理部門可以進一步推動包裝環節改革,引入獎懲機制,同時也需要生態環境系統的相關專家參與快遞包裝綠色化的研究和政策法規制修訂。
目前,快遞填充物仍以塑料制品為主。

實習記者 劉文韜 攝
知其因則利其行。“目前郵政局規定的‘9792’目標各企業基本上已經基本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了,這表明最易實現的包裝綠色化措施潛力已經挖掘成功,接下來需要對較難改變的商品包裝全流程進行改革。”唐大旻向記者舉例表示,對易碎物品而言,首先需要制定嚴格的標準化運輸流程,在這個基礎上,對“合理包裝”、包裝的“最佳實踐”制定具體細則,對不同尺寸貨物的包裝箱體大小、限制膠帶長度最大值等作出相應規定,讓企業便于操作,有規可循。另外,唐大旻也建議管理部門考慮綠色化成本,給予企業一定的財政支持。
數據統計是推進綠色包裝的重要一環,設置減量目標的前提是知道現在的用量幾何。針對這一問題,蘇寧物流、順豐速運、京東物流等日前攜手呼吁,希望各郵政快遞企業建立平臺間互通互認的運營體系(詳見本報7月8日3版)。這也意味著,郵政快遞業將進一步向綠色未來邁進。“下一件快遞會更加綠色”,抱著這樣的心態,我們也應該對郵政快遞業有更多期待,畢竟羅馬不是一蹴而就,環保也需大事做細。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阿里云重磅發布云原生架構白皮書
下一篇:證監會同意5家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區塊鏈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