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通控股子公司遭遇重整,業績暴跌的背后大股東卻“逆勢”違規擔保
【EFEC導讀】安通的上市之路還能走多遠?

自從三年前借殼黑化股份以來,安通控股就面臨業績暴跌、經營虧損的危機。原以為上市后的安通控股會借助資本市場加速航運業務版圖的打造,沒成想希望化為泡影。先是自身因巨虧被戴上ST,后是控股股東多次違規對外擔保,近期又爆出子公司面臨債務危機,安通的上市之路還能走多遠?
子公司“聯袂”遭重整,安通能否迎來新轉機
近日,安通控股公告顯示,公司收到泉州中院《通知書》稱東灣運輸和世紀昆侖分別以公司全資子公司安通物流和安盛船務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為由,向泉州中院申請重整。
安通控股表示,重整程序以挽救債務人、保留債務人法人主體資格和恢復持續盈利能力為目標。此次被申請重整,為妥善化解兩家子公司目前的危機與風險提供了良好契機。如果能通過重整程序,妥善化解子公司的債務風險,子公司將重新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從公告來看,安通對于子公司重整的態度還是非常積極的。公告表示重整程序是以挽救債務人、保留債務人法人主體資格和恢復持續盈利能力為目標。重整程序為妥善化解安通物流及安盛船務目前的危機與風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事實上,上市公司對子公司進行重整看起來是迫于無奈之舉,實則是一種“舍車保帥”的資產保全行為。此次,安通控股可以通過對債務、股權結構和業務進行重組,使企業重回良性發展航道,實現利益相關方的多方共贏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控股股東違規擔保超20億,安通離換“當家人”有多遠
然而,安通控股控股股東郭東澤卻多次做出讓安通“為難”之事。自從郭東澤卸任安通董事長之后,便經常出現在法院的“被告席”上,其違規對外擔保也屢見不鮮。
本月初,安通控股收到通知,獲悉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郭東澤持有的公司股份被法院輪候凍結之事。目前,公司存在控股股東違規對外擔保 22 宗,存在的違規對外擔保的金額合計約20.7億元,占公司凈資產約61.27%。
因公司控股股東違規對外擔保導致公司涉及訴訟案件20宗,涉及訴訟金額合計約21.6億元,占公司凈資產約64%。上述訴訟案件,目前安通均已收到法院訴訟材料,有2宗案件已作出一審判決。
其一,河南高院一審判決,安康與安通公司簽訂《保證合同》應屬有效,安康有權要求安通公司依約承擔連帶保證責任。但公司不服該判決,已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該案件涉及訴訟金額約2億元;其二、江西高院一審判決,中江國際信托與安通控股簽訂《保證合同》應屬無效,信托公司無權要求安通控股依約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該案件涉及訴訟金額約1億元。
對此,安通控股對外宣稱,公司將積極督促控股股東制定解決方案,通過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股權轉讓和資產重組、合法借款等多種形式籌措資金,同時與債權人、被擔保人積極協商提前解除擔保、由其他擔保人提供替代擔保、被擔保人提供反擔保等有效措施妥善解決上述違規對外擔保等問題,以消除對公司產生的不良影響。由于公司控股股東郭東澤和郭東圣所直接持有的股份合計約8億股,其中98.95%為限售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3.76%,預計目前對公司控制權暫不會造成重大影響。
截止目前,實際控制人郭東澤所持有的安通控股全部股份已遭到多家法院輪候凍結。
上市之后業績即“變臉”,這個“暖冬”安通咋過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安通控股今天的危機并非“一日鑄成”。資料顯示,安通控股是一家以集裝箱物流服務為主業,集實業投資、船舶服務等產業并舉發展的綜合型物流服務商。其通過整合水路、鐵路、公路運輸資源協同運作,依托綜合物流信息化平臺為支撐,服務涵蓋大宗商品物流、冷鏈物流、快拼箱服務、國際物流等業務。
然而,據其財報顯示,安通控股自從兩年前開始,經營業績就出現大幅下滑。2018年,該公司主營業務凈利潤(扣非凈利)為3.36億元,相較于2017年的4.88億元暴跌超30%。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這一數據繼續惡化,從第一季度凈虧損2046萬開始,一直到三季度凈虧損10.8億元,同比暴跌393.83%,且連續四個季度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其三季度營業收入僅40.6億元,同比下滑44.78%。
除此之外,安通控股現金流和資產負債也急劇惡化。其資產負債率已從借殼初期的63%上升至77%,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從當初26.9天上升至95天。
種種跡象表明,安通控股這個冬天異常“寒冷”,能否順利過冬,對于這家老牌航運公司而言或許還是個大大的未知數。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區塊鏈助力港口自貿區,實現企業、港區、金融機構三方互利共贏
下一篇:透視2020年金融監管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