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物流配送全流程問題,快遞柜背不動這口“大鍋”
【EFEC導讀】物流配送是城市運轉不可或缺的環節,與每個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雙11”掀起的購物熱情已經落潮,但快遞配送的高潮還未消退。本報近日陸續接到讀者反映,沒安快遞柜的小區出現快遞堵路、收寄快遞不便等問題,安了快遞柜的小區有的居民又抱怨噪音擾民、功能不全。快遞柜到底該不該安?怎么安?
場景一
德勝門西大街7號院沒快遞柜
快遞員為一件包裹苦等1小時
11月20日下午5點多,夜幕降臨。德勝門西大街7號院西門的生活超市門前發生了交通堵塞。一些快遞車聚集到院門外的小路兩側,下班的居民也陸陸續續開車回到小院。曲里拐彎的社區小路僅有四五米寬,僅有的一些可以周轉的空地上也停滿了車。快遞車左挪右閃,讓出一些空間,車輛才得以通過。
“我們都習慣了,因為小區沒有快遞柜,就得在門口等。”一位快遞小哥告訴記者,有時候為了一件包裹竟然讓他等了1個小時,“有這時間,我踏踏實實吃頓熱乎飯了!”路邊還有一位女快遞員,小車周圍攤開一堆包裹,她蜷縮在快遞車里,“天這么冷,真遭罪!就盼著趕緊領完,我好回去。”
“我們也希望安快遞柜。”住在小區里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因為安全問題,小區不讓快遞人員進院,不能上門服務。可是白天年輕人上班走了,配送的包裹來了,就只能讓父母去取。老人歲數大了,腿腳不便,總是抱怨取快遞很麻煩。她向物業反映一年多了,快遞柜還是沒安裝。
是因為小區沒地方安裝快遞柜嗎?一些居民說,其實小區東門、西門都有空間。記者在東門看到,東門旁一棟居民樓墻上有一大塊“補丁”,旁邊是一小塊空地。居民說,那是拆除小賣鋪后留下的痕跡。而西門外有一片更大些的空地,是剛剛拆除理發館等小門臉留下來的。目前這些空地都被當作車位占用了。物業公司解釋,原先這個老舊小區空間十分緊張,這個月剛剛拆除了西門外的私搭亂建,他們也在考慮安快遞柜的問題。
場景二
三義廟北17號樓居民盼挪走
窗外快遞柜砰砰聲真鬧心
“我幾乎每天都是被快遞柜砰砰的開關聲吵醒的。”三義廟北17號樓的吳女士向本報投訴樓下的快遞柜噪音大,影響正常生活。
“這么一個大鐵柜子,上百個格子,一天得發出多少次噪音!”吳女士說,因為周邊就這么一個快遞柜,來取件的還有其他社區的住戶。天熱的時候,甚至后半夜,也有人吃完夜宵喝完酒回來取包裹。“本來睡得好好的,被砰砰聲鬧醒,孫子也嚇得哇哇大哭。”
11月21日,記者來到現場。三義廟北區是一片老舊小區。快遞柜剛好擺在17號樓7單元與8單元樓體交錯形成的空白墻體前,明黃色與白色相間的柜體十分顯眼。距離快遞柜最近的是8單元一二層的住戶,相距四五米遠。記者隨機問了幾名居民,他們表示,夏天夜晚開窗休息時,會被柜子的開關聲打擾。
下午4點多,小院里熱鬧起來,記者來到吳女士家,果然,隔著窗戶能夠聽到開關快遞柜發出的砰砰聲,甚至可以聽到快遞員之間的對話。從居民錄制的視頻看,夜晚一些快遞員的動作更為粗暴。
記者注意到,這棟樓南面就是西頤小學的操場,放學時間操場十分喧鬧。吳女士說:“學校雖然熱鬧,但它有規律,不會夜里突然嚇人一跳。”
記者聯系到“中郵速遞易”快遞柜的一位負責人,據介紹,一般安裝快遞柜都會與居民樓保持一定距離。當初曾考慮在院子的小廣場里安裝,但擔心影響居民活動,和物業商量后改在居民樓旁。他們也接到了吳女士的投訴,因為老人孩子對聲音敏感一些,所以他們在柜門上貼上“輕拿輕放”的提醒。他還表示,將再去現場看看,在柜門貼上密封條減震,盡量減小開關柜門的音量。
場景三
泰河園三里快遞柜功能不全
快遞柜“斗”不過便民店
11月21日下午1點半,在亦莊泰河園三里南門外,一位快遞員將大小包裹堆成了一座小山,之后躺在快遞車上打起了盹兒。
據物業公司介紹,由于快遞車、外賣車車速過快,時常剮蹭私家車,甚至發生碰傷老人及小孩的事故。為了杜絕安全隱患,他們禁止快遞及外賣車輛進入小區。而且小區里安裝了快遞柜,可以滿足部分快遞需求。
小區東門和北門各有一個快遞柜。一般豐巢的快遞柜具有收、存、寄三項功能,現在功能不全不能寄件,使用價值大打折扣。記者在東門看到,橘黃色的快遞柜旁邊就是小區智能便民店。快遞柜門上的電子屏顯示,該柜的小格和中格均有空余,而在便民店門口卻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包裹。便民店服務員告訴記者,一些快遞公司會把部分包裹放到他這里,居民下班順路取件,他也可以幫助居民寄快遞,價格和快遞公司標準一樣。
一位從便民店出來的居民說,他的很多快遞都是從商店取的,商店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半都營業,取件時和店員說一聲,他會幫忙找出來。如果連續幾天不在家,也可以打聲招呼,暫時存放在店里。而快遞柜里的東西如果放兩天沒取,就會加收占用費,時間更長的話會被快遞員收回。居民覺得,還是便民店的服務更周到。
記者在便民店門外發現,在半個小時內,至少有5位居民前來取走包裹,而立于一旁的快遞柜卻無人問津。
專家建議
統籌規劃安裝點位
近日,零點有數數據公司基于市民訴求并結合相關調研,提出提升快遞服務的3條建議。
一是做好居民溝通,明確快遞車輛行駛范圍和智能快遞箱放置點位。對于快遞箱,居民的訴求往往出現矛盾,應統籌考慮便民服務的需求和痛點,比如快遞是不是可以進入小區、進入小區后的行走路線、智能快遞箱是否要安裝、安裝點位的選取等,提升居民對社區決策的認同。
二是做好部門協同,統籌規劃智能快遞箱建設點位。快遞箱建設點位的選取,不僅需要聽取居民意見,更需要商務、規劃等相關部門的協同,給出社區便民設施建設的指引意見;規劃部門需考量具體條件;其他還涉及供電線路改造、供應商招投標等。
三是做好行業管理,加強智能快遞箱使用規范。近期由交通運輸部頒布施行的《智能快遞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對當前快遞箱使用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規范。但該《辦法》的有效實行還需要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細化有關條款。
記者手記
快遞柜背不動這口“大鍋”
毋庸置疑,設置快遞柜可以解決不少問題:快遞員不必往返奔波或長時間等待;居民不必為了接個包裹放下手頭的事兒立刻跑下樓;物業不再為電動車堵在門口或在小區里亂竄而煩惱。
但從記者調查的情況看,設置了快遞柜的小區并沒有全部解決這些問題,有時還引發了新煩惱。因為快遞柜這一個環節解決不了物流配送全流程的問題,比如由于購物節包裹激增導致快遞分揀站爆倉,加大配送力度與占用道路資源的矛盾,配送速度與服務上門滿意度的矛盾……小小的快遞柜背不動這口“大鍋”。
為了減少對城市資源的占用,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有些快遞配送已經被擠到城市的犄角旮旯。記者在人大南路附近采訪時,看到幾家快遞分揀站躲在一條死胡同里。附近社區本來有門,但鐵柵欄門也被鎖死。一位快遞小哥為了避免多跑路竟然選擇翻墻。只見圍墻下放著一把簡陋的木梯子,他熟練地爬上2米多高的圍墻,可下去時卻遇到麻煩,他摸索了好一會兒才找到墊腳的地方。記者試著正常繞路進入該小區,竟然要多走2公里。翻墻顯然是快遞員摸索出的最省力的捷徑。
物流配送是城市運轉不可或缺的環節,與每個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如何避免它“野蠻”生長,無縫對接到城市運轉當中?這既需要物流配送行業整體提升,也需要城市規劃、道路設計、交通管理領域的不斷調試,不斷磨合。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從中國物流發展的四個階段,看物流行業的技術轉型
下一篇:解析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掌門人多為資管“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