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快遞競爭3大焦點:智能信息化、綠色環保化、末端配送效率化
【EFEC導讀】三個重點方向成為快遞行業競爭的焦點:智能信息化、綠色環保化以及末端配送效率化。

雙十一期間,當各大電商平臺在第十一個“雙十一”電商促銷購物節明爭暗斗的同時,各大快遞公司之間的大戰也早已爆發。
日前,國家郵政局發布預測:預計11月11日至11月18日期間,快遞行業處理的郵快件業務量將達到28億件。面對海量的快遞包裹,早在雙十一來臨前,各大快遞公司就已經“蠢蠢欲動”。中通、圓通相繼宣布雙十一快遞漲價;申通為備戰雙十一投入5億擴充自己的運力系統;韻達、圓通承諾部分地區72小時必達……此外,為了彌補高峰期間末端投遞能力的不足,各家快遞企業普遍加強了末端人員、場地、車輛儲備,已臨時補充近40萬人。同時加大了對網點快遞員的獎勵和派件激勵。
其實,各大快遞企業暗戰背后,比拼的早已不是人數,而是“三化”。藍鯨財經記者就“雙十一”備戰情況采訪了兩通一達以及百世、順豐,梳理了五家公司的應對策略后,發現有三個重點方向成為快遞行業競爭的焦點:智能信息化、綠色環保化以及末端配送效率化。
智能信息化:結束粗放式發展
10月29日,京東物流集團CEO王振輝在2019年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演講時宣布:全國首個5G智能物流園區將在雙十一期間投入使用。這一消息放出,再次引發人們對物流行業智能化的關注。
事實上,隨著順豐、三通一達、德邦、百世等快遞企業紛紛登陸資本市場后,同時在業務增長放緩、運營成本攀高的壓力下,快遞行業也在面臨轉型,必須從過去粗放式管理發展模式向精細化發展方向轉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智能信息化則成為快遞業轉型的關鍵。
通過各快遞企業“雙十一”的備戰策略可發現,其也早已著手進行智能信息化布局。順豐表示,本次“雙十一”期間,將通過智能倉儲、智能終端、智能語音、智能地圖等科技手段的運用,實施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和實時監控,提高運營效率與質量。
“三通一達”除了加大對智能分揀設備的投入使用外,在信息化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韻達的自主產品韻鏢俠APP讓快件搭上信息“快車”;通過信息管理工具實現售后服務及時響應等。圓通則通過將企業管理的各類APP進行數據化、可視化升級,將總部、各管理區、轉運中心和加盟商的數據打通,從而實現快件各環節流轉的可視化,異常提前預警,全力保障業務高峰期間消費者購物體驗。如全鏈路管控,一票快件發出后只要偏離既定時效及路由,所有問題的自動預警到個責任及管理節點,加快問題快件的前置處理,主動服務客戶,提升效率。
此外,在信息化系統的加持下,百世方面也向藍鯨財經表示:“我們每一個包裹有了自己的“身份證”,識別、追蹤、優化,不僅節約人力,也讓快件更高效、更安全。”
綠色環保化:企業可持續發展關鍵
如果發展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一切發展都是不可持續的。這幾年快遞行業爆發式增長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大量的快遞包裹廢棄物充斥在居民生活的各個角落,如何合理處置將關乎快遞行業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
為了推動行業綠色發展,國家郵政局于2019年年初開始大力推動實施“9571工程”,即到2019年底,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95%、50%以上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70%、在1萬個郵政快遞營業網點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此后,各快遞公司相繼落實9571工程,在推進包裝綠色化、減量化以及促進包裝循環利用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改變。
針對今年雙11,在包裝綠色減量化方面,圓通總部根據業務量數據,提前儲備可循環中轉袋到全網,預計雙十一期間每天使用將達210萬。韻達采購了大量可降解的膠袋,實現包裝袋的循環使用。百世則通過在全網推廣環保PE袋、循環集包袋等新材料的研發運用等措施,節省資源,促進快遞綠色環保。
此外,各快遞公司通過加大電子面單的全網推廣、綠色回收箱的試點使用等方式,有效踐行行業向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發展。截至目前,圓通全網的電子面單使用率超99%,各省公司還將陸續增加綠色回收箱的數量和覆蓋范圍。繼百世快遞一聯電子面單于6月全面上線后,今年也將是百世全面應用快遞一聯單的首個雙11。
末端配送效率化:促進行業品質升級
一直以來,快遞行業存在一個痛點,那就是末端配送可控性差,沒到雙十一都會有網友曬出快遞投遞點暴力運送的照片,而近期圓通快遞損壞客戶價值70萬元畫作的事情一度引發熱議,這背后反映了快遞業末端配送低效、低質的痛點。
國家郵政局官網發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77.6億件,同比增長25.7%。中國快遞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帶來了快遞末端配送難的問題。尤其在“雙十一”期間,快遞處理單量成倍增加,末端配送問題將被進一步放大。對此,快遞企業已有預見,并提前做了準備。
順豐在末端配送方面的一大重點是通過同城急送業務全面助力末端配送,比如幫助順豐速運承接部分運單來達到補充運力的作用。
百世則選擇在末端運營的支撐點上發力,一方面通過在末端站點投入使用快手掃描儀及自動分揀線,加大末端站點自動化設備投入和扶持力度,并通過自主研發星火、來取系統與設備適配,幫助網點輕松完成快件的入庫、出庫、貨物管理;另一方面通過實行快遞員獎勵機制以及基層網點補貼及現金激勵機制,提高末端“最后一公里”主要參與成員的積極性,從而保證末端配送效率的提升。
同樣以獎勵機制來推動末端提效的還有圓通,“雙十一”期間,圓通將持續推進星級計劃,獎勵末端快遞員的優質服務,此外,公司還將對旺季網點的增量派件實施激勵,從而進一步保障旺季期間的末端服務質量。中通方面則是通過與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建立合作,提前加強人員儲備等。
遭電商平臺“綁架”:如何應對雙十一狂歡后的低谷?
技術層面的布局固然重要,戰略層面的轉型意義更為深遠。
商流推動物流是過往行業發展的一個既定方式,比如根據三通一達以及順豐過往發布的財報數據來看,會發現快遞行業都有著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每年的第四季度因受惠于“雙十一”,快遞公司們都會集中迎來一段營收迅猛增長的時期。
順豐快遞也曾在其2018年年報中指出,快遞行業的訂單量呈現出很強的季節性特征,節日消費高峰以及每年第四季度社會貿易和運輸業務高峰,形成快遞業務需求的旺季,而春節假期期間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不活躍,是快遞行業業務的低谷。
而快遞業為了雙十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雙十一之后又陷入訂單大幅下滑,大量人力物力浪費的困境。以往物流過于依賴商流這一現象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公司的發展,因此近年來各物流公司都開始尋求轉型。
中通方面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未來的快遞行業競爭,將從成本、效率、服務質量管理向全要素管理轉向,從國內統一市場向全球市場轉向,從傳統快遞企業向供應鏈、生態圈企業轉向。中通目前正在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在以快遞為主體,打造國際、快運、云倉、金融、航空等綜合生態圈格局,從單兵出征到集團作戰。
順豐集團首席戰略官、順豐同城公司董事長陳飛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在全鏈條投資的基礎上,加入很多科技元素,可能會是中國物流新的方向。”同時,陳飛表示,今后希望做行業解決方案的科技服務公司,以科技服務為導向,幫各行各業解決物流的痛點,在一些有商機、高增長的物流場景,順豐都能有所涉獵,并且在每個環節都做到最優,也就是說,在未來,順豐希望可以實現滿足客戶幾乎所有需求的這一目標。
順豐的布局很可能代表著行業的發展趨勢,在如何擺脫電商平臺的“綁架”方面,為各行各業提供物流解決方案或許是未來物流行業轉型的方向。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96秒破百億!“雙11” 背后的金融科技力量你了解么?
下一篇:“機器換人”,雙十一物流新風口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