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發展窗口期: 銀行業加速探索數字服務新價值
【EFEC導讀】目前,中國銀行業正加速區塊鏈應用布局。

“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在部分業務場景已開始從概念驗證逐步邁向業務實踐,包括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證券結算等,但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定距離。”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銀行業正加速區塊鏈應用布局。近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先后公布了兩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編號》,其中,有工行、平安、浙商、江蘇、微眾、蘇寧銀行6家銀行公布了14項區塊鏈服務內容,這些服務集中于底層開源平臺、供應鏈金融、民生等領域。
有關分析人士認為,短期來看,區塊鏈技術對銀行來說是一個窗口期,對銀行的運營和收益的作用在短期內可能是雙刃劍式的影響;長遠來看,商業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來提升效率、創新管理模式將是國際趨勢。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銀行業還在加快區塊鏈底層研究,試圖通過這一技術進一步挖掘數字服務價值。
公司業務觸“鏈”起航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區塊鏈技術可被應用于銀行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幫助公司銀行、零售銀行等諸多業務條線開拓新業務模式,降本增效的同時也可更有效地防范風險。
目前來看,區塊鏈的應用還主要集中于公司業務領域,特別是結合票據電子化、智能合約等技術,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正在被廣泛研究和應用。
從備案的服務來看,浙商銀行備案的“浙商銀行應收款鏈平臺”,采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模式,盤活原本流動性較差的應收賬款資產,為供應鏈核心企業及其成員單位、上下游企業等拓展了創新型融資渠道。
同時,平安銀行備案的“SAS區塊鏈平臺”,應用“平安區塊鏈”四大核心技術,建立多方互信機制,穿透管理底層資產;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對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實施智能核驗和持續監測。
另外,工行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該行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出“工銀e信”網絡融資金融服務平臺,實現核心企業應收賬款在供應商中信任轉遞、流轉,上線首月已注冊包括中鐵、招商局等500多家供應鏈企業,累計簽發6.1億元銀行貸款,交易流轉金額達5億元,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風控難題和環節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
業內人士分析,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受到關注,主要是起到了降低基礎貿易中操作、流程的“不確定性”的關鍵作用,降低應收賬款確權、貨物/動產確權的風險,以自動化、智能化加快業務操作的速度和效率,解決了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操作“痛點”。
“核心企業與其各級供應商的交易信息將以可驗證的方式永久記錄在開放的分布式賬本中,使得核心企業的信用可以有效傳遞至不同層級的供應商,降低因偽造交易等欺詐行為帶來風險。銀行可對不同層級的供應商實現差異化定價,并建立廣泛且穩定的客戶群。同時,整個流程的數字化使成本更低,也更加方便快捷。”
BCG董事總經理何大勇認為,這直接體現在“供應商融資時無需開戶,交易活動無需再次審核,使供應鏈金融服務更加高效、成本更低,風險也得到更好控制。”
零售業務應用謹慎推進
與在對公業務上的成熟應用不同,目前零售銀行方面的區塊鏈應用大部分處于研發與概念驗證階段。
“零售銀行采取謹慎態度是可以理解的。”麥肯錫最新報告中提到,金融領域有關采用區塊鏈技術的任何舉措都沒有大規模推出,銀行業嚴格的監管要求也為區塊鏈的引入設置了很高的門檻,且區塊鏈自身未來的監管仍不確定。
中國銀聯電子支付研究院區塊鏈負責人周鈺也曾提到,區塊鏈系統性能、容量、可擴展性等方面存在技術難點,沒有形成行業一致認可并共同使用的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另外,各家區塊鏈平臺缺乏互通性、兼容性,業務數據無法交互,制約了區塊鏈的技術轉化、成果應用及產業布局。
“區塊鏈應用仍存在安全穩定性、隱私泄露風險、責任主體難認定、合規風險等風險,底層技術有待發展成熟等不足和問題。”董希淼認為。
零售銀行業要想在采用區塊鏈技術方面取得大規模進展,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證明該技術的價值。不過,可以看到的一個趨勢是,區塊鏈在數據存儲、身份識別、KYC(客戶調查)等方面的應用正在被持續探索,許多銀行已申請了相應專利以助力未來發展。
“對于銀行來說,建立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數據共享和存儲平臺,不僅可以節省由紙質存儲帶來的成本和不便,還可使鏈上被授權各方實時掌握最新的客戶數據信息,提升風險評分和反洗錢的工作成效,降低合規成本;對于客戶來說,KYC等流程的簡化和效率的提升會減少客戶的時間投入,避免信息的重復提交,提升客戶體驗。”何大勇表示。
以KYC為例,零售銀行已經在打擊欺詐、保護數據和防止洗錢、投資于自動化和標準化、引入實時信息共享以及建立預測模型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有關分析人士認為,這些措施提高了效率,卻導致了更長的走流程時間和更高的成本,反映出需要進行重大的運營模式更改和人力支持。
區塊鏈則提供了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基于區塊鏈的技術可以讓客戶在信息載入或開戶時使用數字指紋。像實際的指紋一樣,數字指紋可以用作唯一的標識符,它可以存儲在分布式賬本上,并被網絡中的任何銀行引用。數字指紋的所有者可以用它提交新的賬戶申請,并在整個區塊鏈網絡中用于證明自己的身份。”麥肯錫認為。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結構消除了在KYC和AML合規檢查方面的重復
(因為銀行可以共享認證信息),減輕了信息認證負擔,并使銀行能夠在數據更新時傳播這些數據。”麥肯錫估計,基于區塊鏈的客戶信息載入解決方案可以為全球零售銀行節省高達10億美元的運營成本,并將監管罰款減少20億至30億美元。同時,預計區塊鏈解決方案將減少70億至90億美元的年度欺詐損失。
挖掘數字社會服務新價值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短期來看,區塊鏈技術對銀行來說是一個窗口期,對銀行的運營和收益的作用在短期內可能是雙刃劍式的影響。
“以區塊鏈技術在銀行跨境交易上的應用為例,區塊鏈技術可以顯著降低銀行跨境交易的時間和成本,但同時也會影響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比如對跨境交易手續費和傭金造成下行壓力。”
中信建投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榮分析表示,當前銀行在跨境交易中能夠收取可觀的交易費用和傭金,而且交易準確匯率由銀行決定,但區塊鏈提供近乎瞬時交易的機會,降低信用風險的同時,也將優化網絡內的外匯交易和流動性,隨著國內和國際付款流程的簡化,再加上銀行間的競爭壓力日益加劇,銀行收取額外費用的范圍將會減少。
但長遠來看,商業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來提升效率、創新管理模式是一個國際趨勢。天風證券認為,未來商業銀行應在以下四個方面加緊著手布局:一是積極參與組建銀行業的區塊鏈大聯盟;二是深入研究數字貨幣;三是力爭在多個業務領域積極布局區塊鏈,搶占先發優勢;四是內外并舉,開辟金融服務新范式。
《金融時報》記者觀察到,嗅覺較為敏銳的銀行已開始積極籌謀,投身區塊鏈研究和應用大軍中,且正在試圖通過這一技術進一步延伸業務觸角。
工行正推動數字金融與政務信息化的融合創新。此前,工行攜手貴州省政府聯合共建,打造了業界首個服務于精準扶貧的區塊鏈平臺,實現扶貧資金管理的高效與透明,目前扶貧基金劃撥近5000筆,撥付金額超過70億元。
與此同時,該行還積極探索智慧城市建設,“以開放、共享的區塊鏈平臺服務融合各行業,主動探索出一條區塊鏈提升管理智能化、精準化的特色道路。”據悉,在智慧雄安建設中,工行與雄安區政府合作推出雄安征遷資金區塊鏈平臺,在“千年秀林”工程以及唐河污水庫生態治理等建設項目中成功投入使用,有效實現信息跨行業、跨區域業務協同辦理。
微眾銀行在探索區塊鏈商業場景的同時,嘗試將區塊鏈技術與社會治理相結合。近日,微眾銀行發布了“善度”參考框架,這是一種針對“善行”實現度量、激勵、跟蹤、監督機制的社會治理框架,探索低碳出行、健康生活、企業社會責任、公益慈善等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應該更好地為數字社會服務,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在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看來,銀行業可以借用區塊鏈技術驅動社會治理模式的優化,讓社會變得更加可持續發展。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我國物流機器人發展概況及未來機遇
下一篇: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金融與科技雙驅動 未來需更加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