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快遞旺季調價“玄機”
【EFEC導讀】為了確保旺季期間快遞服務安全、平穩,保持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應對旺季場地、運輸、用工等費用的上漲,中通快遞將從2019年11月11日起調整快遞費用。具體調整幅度,由當地服務網點根據總部指導建議并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實施。

10月11日,中通快遞在官網發布了一則關于旺季高峰應對預案的告客戶書。公告明示:
為了確保旺季期間快遞服務安全、平穩,保持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應對旺季場地、運輸、用工等費用的上漲,中通快遞將從2019年11月11日起調整快遞費用。具體調整幅度,由當地服務網點根據總部指導建議并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實施。
“雙11之前,快遞又開始漲價了!”
“中通打響第一槍,其他快遞怕也是要跟進了啊!”
類似的聲音從早上一直持續到現在,有關“中通漲價”的消息還上了微博熱搜,引發了更大范圍的關注和討論。
問題來了:媒體也好,公眾也罷,普遍認為中通此次調整快遞費用就是漲價,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中通“調價”玄機
雙11之前到來調整快遞費用,對中通來講,這不是第一次,當然也不是最后一次。早在2017年起,中通就開始在旺季到來之前嘗試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的彈性價格機制。
老鬼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請仔細看老鬼在圖中用紅線部分圈出的內容。因為這三年來都是中通率先挑頭發公告,因此從這些細節我們可很清晰的看到其在“旺季調價機制”這件事上的邏輯脈絡以及相關嘗試和摸索。
2017年第一次啟動旺季調價機制,公告的時間是10月10日,調整的具體對象是“快遞價格”,而且是“即日起”實施。
2018年旺季到來之前,共有兩次調價行動。第一次公告時間是9月21日,實施時間為10月1日,而且指明了調價的具體范圍,即全國到上海地區的快遞費用;第二次公告時間是10月11日,實施時間為11月11日,而且是全國范圍,同時明確了調價的具體指向,即中轉費和派費。
今年公告的時間是10月11日,實施時間為11月11日,調整的對象為快遞費用。
這些細節上的變化,有何“玄機”?
1.從“即時公告”轉為“提前公告”:這樣做既給客戶預留了應對的時間,也為網點消化政策和制定具的落地方案提供了緩沖空間,好處顯而易見;
2.嘗試對某個具體的區域進行“定向調價”:2018年的針對全國流向上海地區的快件進行“精準調價”,可以說是一個積極的嘗試;
3.調價內容的表述越來越準確:從“快遞價格”到“快遞費用”,到“中轉費和派費”,再到“快遞費用”,在措辭上更顯精確,避免了因為表述不清引發相關誤讀。
再具體看今年的調價,雖然已經是“例行舉措”,但針對具體的動機以及大家 關心的問題,中通官方還是給出了三點回應——
為什么調價?據預測,今年“雙11”快件量仍將延續大幅增長態勢,全行業將面臨空前壓力和嚴峻挑戰。旺季期間,快遞公司會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從而保障高峰期間的平穩運營以及維護服務品質和客戶滿意度。此外,場地、運輸、用工等費用也會相應上漲。因此,中通快遞經過綜合考量后主動調整快遞費用。
對消費者有何影響?中通表示,費用調整的出發點是為了保持高峰期間快遞物流服務品質和快遞客戶與消費者的滿意度,對消費者和商家客戶的影響是正面的。
旺季過后是否會“回落”?中通表示一直在探索更加健康和符合市場規律的價格機制,近3年來都主動在旺季調整快遞費用。旺季之后的快遞費用,需要根據市場變化的具體情況來制定。
“事實證明,中通在旺季快遞費用調節機制的探索越來越成熟,也更加自信。”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評價說,作為目前國內業務規模最大的快遞公司,中通在這方面的探索,主要源于旺季期間運營成本、網絡平衡、服務保障等多重因素的考量,因為現實逼著他必須有所嘗試。客觀上,這些探索和嘗試對同行們來講也是一種示范,帶頭作用明顯。
“總部調價”不等于“網點漲價”
厘清了中通最近三年來關于旺季快遞費用調價機制的進化脈絡,我們再來看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總部調整快遞用,能跟漲價直接劃等號嗎?
很多人認為可以,但真相卻是否定的。
老鬼的朋友快遞業內小外行曾在驛站發文普及過相關常識——
不同于順豐和UPS、聯邦快遞等國際快遞巨頭的直營式運營模式,中國特色的加盟制快遞在成本結構、定價機制以及財務結算上有著一套復雜且完整的運行邏輯。
基于這個事實,通達系快遞“調整快遞費用”,絕不等同于“直接漲價”。
從這些點贊數最高的留言不難看出,總部調整快遞費是一回事,一線網點漲不漲價則是另一回事。兩者當然有關聯,但這種關聯并非強制性的,而是傳導性的。
1.加盟制快遞的價格體系是間接傳導
快遞總部調整的價格,確切說是費用價格。總部價格主要面向加盟商,比如面單費和中間費用類,并不是對著消費者的終端服務價格。總部的費用結算也是與加盟商之間完成,而非和終端消費者的“面對面交易”。
因此,總部調價是改中間費用價格不是末端服務價格,不論升還是降,都不是消費者和商家接收到的價格。對于快遞公司來講,這更像是一種內部調控,費用杠桿只是因素之一,網點會根據當地市場行情和自身盈利狀況靈活調整。
2.總部調整的是快遞費用而非“快遞費”
通常來講,“快遞費”是面向終端的消費者和客戶的報價;而“快遞費用”則是快遞總部給加盟商和網點的結算費用。
所謂的“快遞費用”主要包括兩大類:一個是中轉類費用;一個是派費。
從通達系快遞最近兩年的調價舉措來看,調整最多的也是這兩類費用。其中,派費上調對網點是十分有利的,中轉類費用調整則是利用一定的宏觀杠桿效應對全網進行平衡。
除此之外,在一些“精準調價”的舉措中,總部還會根據貨物與包裹的類型在費用收取上進行相關調控。比如2018年9月通達系針對上海流向的快件,就進行了類似的調控。
另一個具體的操作就是每至雙11,以電商小件為主的通達系快遞都會通過費用調整來分流或限制大貨與重貨,從而優化全網的整體運營效率和操作成本,提升效能。
在這些調控之下,網點會在利益導向中自覺考慮放棄什么、獲得什么,并最終決定要不要漲價,漲多少以及怎么漲問具體問題。
“在價格嚴冬迎接快遞旺季,主動作為更主要更有效。在加盟制快遞的價格傳導體系下,總部不存在一刀把最低價格給切上來的做法,也無法做到。總部直接漲末端服務價格之說更是子虛烏有,屬于不理解行業的誤讀。”
老鬼的朋友快遞業內小外行直言,基層網點經營壓力巨大,漲價的期待和心情由來已久,只是基于擔心影響當地的市場份額,在總部沒有費用補貼和政策的情況下,往往不敢擅動。在這種情況下,快遞總部通過價格杠桿進行適當調整是必要的,有助于主動優化行業整體業務結構,保持基層網點的穩定,更好的提升服務,保質保量。
在他看來,基層網點成本與末端服務價格趨同上漲的大趨勢長期可能不變。隨著全行業各類成本整體持續上揚,成本傳導導致終端服務價格上漲的趨勢會長期存在。
其他快遞會不會跟?
關于其他快遞跟不跟,老鬼的判斷是:通達百陣營中的其他幾個老伙計,必然會跟進。唯一的區別就是發不發公告的事情。
從前兩年的反應來看,中通打響第一槍后,其他幾家或明或暗,都進行了類似調整。
實際上,在業務旺季通過調整內部費用(中轉費和派費)在快遞行業早就已經是慣例。從2013年開始,部分快遞公司總部就在探索用調整內部費用的方式,引導加盟網點進行價格浮動。只不過以前大家都沒有上市,在信息披露上不像現在這般嚴格要求,所以關注度不高。
最后,老鬼想就幾大快遞近年來不斷嘗試的“旺季快遞費用調節機制”多說兩句:旺季快遞費用調節機制的建立,除了市場的主體作用之外,國家在這方面也有相關導向。
2018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報告中明確指出——
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實現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在老鬼看來,所謂“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實際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鼓勵企業在不違反國家現行相關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自主調價。比如——與淡旺季相適應的彈性定價機制;特殊區域、特殊事件影響下的區域性定價機制;等等。
除此之外,去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在提及制度創新時也明確要求:
創新價格監管方式,引導電子商務平臺逐步實現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促進快遞企業發展面向消費者的增值服務。
站在這個角度,國家對快遞公司建立“反應靈活”的彈性定價機制以及快遞與電商平臺之間的“定價分離”等都是持認可和鼓勵態度的。
所以,快遞圈的老鐵們只要按市場規律辦事,合情合理合法,就沒什么好猶豫和擔心的。旺季調價,沒毛病!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監管動態丨銀行業一周收62張罰單,合計罰沒超2500萬元
下一篇: 民航局向迅蟻送吧頒發無人機物流配送經營許可